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剧评集锦 > 剧评集锦

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众人微博评论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10月11日11:59

  邹静之(剧作家):昨天晚上看了黄盈导演的话剧《黄粱一梦》,很有感触,我那么想从选择这样的题材,到形式上的运用,导演都在把握中,飞扬的想象落在了准确的解读中,这是一部热爱戏剧人的用心之作,那件金黄的长衫真是用到了极处。演员很好,我不知名,但惊喜。一锅饭熟了,一个梦结了,一场戏终了,哲思突现。好戏。  

  杨乾武(北京剧协副主席):《房子梦》用中国元素讲述当下中国人的故事。时下流行以导表演为噱头的玩世不恭恶搞、时尚疯癫玩闹,《房子梦》回归现实,以优质剧本为基础,以大爱情怀,现实担当讲述当下中国的人与故事,比所谓新潮、先锋更值得关注。

  崔文嵚(青年戏剧人):青戏节《伽利略》非常精彩,回味绵长,风格细腻得都不像青戏节了,倒像国家院团,但比院团的戏好看得多。有观众中途退场,更加反衬了伽利略的卓尔不群。希望今后再演,更期待观众的进步。

  石岩(《南方周末》文化记者):看了瑞士室内舞团的现代舞《蜕变》,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在爱丁堡戏剧节上看到的英国知名现代舞团"维他命"的表演。人的肢体可以灵活成那样,静则充满禅意,动则如行云流水。据导演说此剧讲的是生命从水生、到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过程。跟我的理解满拧。我看到的是三个有问题的身体如何互动。

  赵宁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名影评人):《北京好人》是一出市民化的布莱希特,《伽利略》是一出迪伦马特式的布莱希特,《马哈歌尼城的兴衰》是一出安迪沃霍式的布莱希特,《第三帝国的恐惧和苦难》是一出拓片式的布莱希特。四出布莱希特,形态各自不同,又有相通之处,秉承的都是布莱希特的戏剧主张和精神。

  查文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青年,有冲劲有韧劲,有领导力和执行力。其父查明哲是我的老大哥,艺术上生活上,都是。李宝群老师神交已久,看《父亲》两次都掉了泪。《花心小丑》是近年少见的优秀独角戏,表演成熟,灯光出色,舞美简洁,音乐音响干净利索。中戏的精神在延续。

  金秋(《新京报》文娱新闻副主编): 2011北京青戏节•《鲸鱼》,个人认为是这几届中最符合"青戏节"精神的作品,全剧说唱精彩,动画有爱,文艺而不装B,先锋但接地气儿,浪漫且兼具批判精神,导演储智勇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好戏,叫自由!致敬,希望尽快再演!

  赵晨光(演员) :2011青戏节参演剧目《禁止掉头》,以特有的视角和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诠释一个并不轻松的"真相"寓言。这部作品既有实验性,又有娱乐性;既有市场所需的娱乐元素,又有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 喜欢说明书上的一句话—我们盲目的怀疑一切,却执着的相信谎言。 推荐!

  高伟(宽度网CEO):《小鹿斑比》是青戏节的最后一部国外作品,来自荷兰一个叫斑比的剧团,看演出时有点云山雾罩,演员表演神经质的厉害,但并不意外,因为最近这样的演出看到的越来越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而通常主创团队在解答观众疑问时,最爱用的话也成了"观众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观众理解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就是想给观众想象空间",这种回答从巧妙,逐渐沦为不负责任的代名词,进而让人听起来是那么的没有创意。

  蔡一玛(《TimeOut》北京编辑):青戏节落幕戏《沉默之王》,很好。轻得像一声叹息,也像剧团的名字,"胡同深处的月光堂"。看完才知道,导演小桧山洋一原来参加过新宿梁山泊剧团,十多年前念书时看过的《人鱼传说》他就有参演。两位演员功力了得,感染力很强,完全hold住全场观众情绪。回来一查,男主角近童贰吉演过《利家与松》呢。

  C本初子午线(《文艺生活周刊》专栏主笔):在一天的混乱中去看《九种时刻》,看完之后心情竟然平静了。赵淼,再赞叹一次你的想象力,无论《鬼马电梯》还是《东游记》还是《九种时刻》。从头到尾都沉浸在戏中,忘却不快。演员的舞台表现力,戏剧张力十分好。赵淼导演,太牛逼了!

  颜榴(国家话剧院《国话研究》主编):某大师说过,一首诗的开头很重要,一出戏的结尾很重要。《沉默之王》的结尾:那扇欧式教堂花玻璃窗风格的门终于打开了,一轮环形山过于浓重的圆月照见了旧货店老板娘和木偶主人仍不失期盼的眼睛。

  李潇(编剧):《月光下的碎玻璃》极具形式感,创意好,演员的肢体动作非常有感染力,如同一部怀旧的黑白默片。如果你不恐惧死亡,那么你恐惧的是什么?导演太棒了前途不可限量!

  郎朗(编剧) :有幸观赏了西班牙重量级剧作家Ramón María del Valle-Inclán作品《神谕》。 讽刺揭露了世井人性的丑恶,为金钱无所不用其及。一个可怜的妇人生了个怪胎被丈夫抛弃,独自带着侏儒怪胎儿子乞讨为生。某天妇人突染疾病而死,众多"亲戚朋友"一下冒出来争夺孩子。目的是拿着这个怪胎乞讨骗取金钱。

  江逐浪(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昨日顶着圆月去正乙祠看戏。在清代戏楼里看小剧场话剧般的京剧《曹七巧》别具番时空纠结的滋味。男旦,发垂绿流苏,脚蹬红高跟鞋,一个人在舞台上依呀着心底的意识流,恨天恨地恨一切人甚至包括她自己,如一抹阴郁血影对月亮一声哀嚎,于红尘喧闹之间。

  赵志勇(中戏戏文系教师):肢体剧《冰冻期/卫星》意想不到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演员的肢体表演没有学院派的规范教条,没有798行为艺术的江湖气息,却自有其独出一格的章法。相对于京沪两地某些"前卫"、"先锋"艺术的苍白矫情,无病呻吟,那种源自现实生活的感性体悟尤其难得。

  陈然(搜狐戏剧编辑):《舞我至极on/off爱》是一部以Leonard Cohen的歌曲为素材创作的另类音乐剧,是一部无法用语言复述的作品,它以剧场的方式再现了语言和音乐本身,诗情画意,温暖感人,或许是已上演的青戏节剧目里我最喜欢的一部。

  《冰冻期/卫星》:李凝用创造性的剧场语言表达了一种现实关照。他强调身体质朴和纯粹的力量,让每个演员不只是导演意志的执行者,而真正成为了戏剧的材料。这是整个青戏节下来最萦绕我心的戏。

  《狂人日记》:一部外表冷酷内心柔软的硬核戏剧。赵老师说的"蜻蜓点水",我倒认为目前的处理不失为一种做法,我给导演的建议是把戏缩短到一小时,前部节奏加快,整体更紧凑精致。这戏美在暴力的含蓄,一切的指涉现实都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而非直白呈现,这点说来,《狂人日记》的尺度感把握很得体。

  《舞我至极on/off爱》:这是一部以Leonard Cohen的歌曲为素材创作的另类音乐剧,是一部无法用语言复述的作品,它以剧场的方式再现了语言和音乐本身,诗情画意,温暖感人,或许是已上演的青戏节剧目里我最喜欢的一部。

  《笑》:一出以"笑"为材料的德国戏剧。翻乐谱演奏"笑"的音乐,模拟不同球类弹跳的笑声,放大镜和灯光运用将笑放大、扭曲,卓越的技术令熟悉的笑产生陌生化效果,引人思索。

  安莹(话剧编剧):瑞典现代舞《JJ的噪音》蛮酷。作品有自己的独道的肢体表现力,颓废狂躁诡异决绝。三人成伍烂醉般密集抻拽的开场我就爱,要是寻常人,直接脱臼受伤,但他们则张扬出了颓废的力量。欧美街头肥帽衫既是服装也是道具,与涂鸦标语牌搭出意味,抻褪甩拉之间常有叫人眼前一亮的造型出现。

  《住在砖墙里的作家》很像一出纪念80年代内地先锋艺术的怀旧剧。凌乱的私人空间、抑郁疯癫的人物、不讲逻辑讲情绪的残诗和关底造型摆好后激越地朗诵一首整诗的高潮处理,都像。但其实不是。我个人较不满的是呈现本身信息量太少,比汇集了虚拟现实意愿创造被创造被论等词汇的作品简介少太多。

  《屋里的大象》山寨孟京辉五分像。左摆一乐队右吊一麦,傻X照旧织毛衣。日复一日的梦想变成睡不醒的美梦,学得挺用心。演员再有质感点服装再上档次点歌儿再好听点,就有六分像。现在露了小剧场商业烂俗剧小品化的马脚,藏起来还能再加分。另:得相信爱情并死磕到底,才算山寨到了孟的精髓。

  《乔尼的小推车》是本届青戏节最具阿维尼翁气质的一场秀。一剖泥土一支推车一个小丑,千里迢迢返乡埋葬母亲,独角秀。不仅是一曲乡愁小调,也触及了离乡人的自我找寻,民族、地域本色对个人的束缚等当代经典命题。肢体语言有表现力、有温度。木巴扬加音箱的现场单人配乐赞。推荐!

  李静(作家):法国人的小剧场《钢琴师PK大提琴手》和丹麦人的《舞我至极on/off爱》,都是轻松有趣的音乐作品,于看似不能玩处玩,玩得纯真,幽默,奇幻,是把每个元素都格致一番之后,重新搭配组合产生的效果。《钢》剧把钢琴和大提琴的各种可能性玩弄个遍,《舞》连空气都能成为乐器,被琴弓“演奏”。  

  荔枝(千龙网网友):《末日》显然抓住了交谈的点,却同时另辟蹊径,用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感染着观众,动漫、舞蹈、动作、喜剧幽默、无序的对话,等等,种种元素交织,耳目一新。

  river张(千龙网网友):青戏节《抽屉》——你会看到满嘴脏话的城管,抬起就是一脚;你会看到犹如大爷一样的孩子,只会开口和自己的父母要钱;你也会看到生活所迫的女人不得以出卖自己的身体……虽然这是一个"羊"的世界,可这是人类的真实写照,这会让你在笑过之后陷入沉思。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