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上有望在国庆档再下一城 |
前言
即将于9月29日上映的电影《画壁》是陈嘉上第二次和"聊斋"结缘,三年前的《画皮》让世人见识了陈嘉上谈爱情的魅力。如今看到《画壁》中,有那宏观的意境、神秘的建筑、奇异的生物,还有书生万花林奇遇爱恨纠葛,刀客深陷情欲无从抉择,“九美”“四子”纠缠不清……难怪名嘴张绍刚曾大赞《画壁》原著是最有魅力的聊斋故事之一, “人间天上,春梦一场”的宣传语也非常符合现实。
《画壁》并不满足于《画皮》开创的魔幻爱情世界,而是直指广阔而迤逦的仙境。陈嘉上的“聊斋”永远在追求新奇的表现力,是华语电影的珍贵泉源,他满腔抱负、视角独特,追求突破,是一个导演责任心的真挚表露。《画壁》必然是深深打着陈嘉上烙印的一部电影,各个环节,无论巨细,都承载着他独到的观念和无限的心血。
《画壁》将在9月29日上画,袅袅仙境,引君入梦。那让我们重新在认识一下陈嘉上这个最佳导演吧。
讲古过去:被忽视的最佳导演
初出茅庐——“建筑师”转行大银幕
陈嘉上曾被同行戏称为香港影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因此不熟悉他的观众,往往认为他是不折不扣的“文人导演”。
事实上,真正让陈嘉上与电影结缘,却是他自幼已痴迷的模型道具,每天几乎连书都不念,只顾着组装各种飞机模型,还真让人有些“玩物丧志”的错觉;长大后,陈嘉上被家人送往多伦多读书,当时他的主修专业是城市地理,而在香港的父亲又开了一家建筑公司,若依“子承父业”之理,陈嘉上毕业后返港给父亲帮手、终继承家族事业,顺理成章……
章国明的《边缘人》令陈嘉上投身电影热忱大增 |
但反叛加上耐不住性子,令陈嘉上只在父亲公司里待了两个月便嚷着要另谋出路,而恰逢当时看了“新浪潮”代表导演章国明的《边缘人》,令他对投身电影热忱大增,随之决心投考邵氏碰碰运气。或许老天注定要他成为电影人,没多久,陈嘉上便在与500多位应聘者的竞争中被录取为制片助理,这是他出道后的第一份工。
回望陈嘉上初出茅庐的岁月,总有那么一些运气与机遇的成分:1983年,他被派往章国明新片《星际钝胎》的剧组,起初仍是做制片助理的工作,但某日章国明发现他在片场画飞机,遂上前与之寒暄,一来二去,便答应让陈嘉上负责画电影里的太空飞船草图。
《星际钝胎》陈嘉上变成“道具师” |
得以发挥特长的陈嘉上自然欣喜若狂,摇身一变成了剧组的“道具师”:开始是设计飞船草图,后来变成制作小型模型,再后来干脆拿着一堆材料,将影片里的大飞船组装起来,章国明看在眼里,索性使用了他的很多特效创意,最终在影片上映时,片尾工作人员名单首次出现——“特别道具:陈嘉上”。
《星际钝胎》拍摄期间,正值香港电影出现一轮短暂的“特技热潮”,诸如《蜀山》、《最佳拍档》、《如来神掌》、《日劫》、《魔殿屠龙》、《武林圣火令》等,都是落足本钱大搞视觉效果,邵氏看准这一形势,遂决定成立特效部门,而当时不过20多岁的陈嘉上,则成为邵氏最年轻的部门主管,手下管着十多个特技人员,为特效设计出谋划策。
首撰剧本——导演“慧眼识人”
岂料,就在陈嘉上担任邵氏特效主管不久,香港电影对特效制作的热情便一蹶不振,过高的成本、繁琐的工序更让已呈衰落的邵氏对此意兴阑珊,很快下令缩减特效部门的规模,陈嘉上感到郁郁不得志,宁愿“降级”跑去做场记,首部影片是黄泰来执导的《缘分》。
原本陈嘉上《缘分》做场记、编剧,后变成副导演 |
一如《星际钝胎》,陈嘉上又一次在本职工作中“被升级”:《缘分》制作成本不高,原编剧写的许多场面都没法拍,黄泰来因此焦头烂额,结果陈嘉上为缓解导演压力,索性自己拿起剧本改,没想到黄泰来看过后发现不错,遂将编剧任务交给他,此前已看过不少剧本的陈嘉上不敢怠慢,不但自己写,还拉来表兄弟陈庆嘉帮忙,结果剧本完成后,场记另有人选,陈嘉上却成了剧组的副导演!
正因有黄泰来的赏识,陈嘉上在《缘分》拍摄期间,学到不少关于导演的知识,亦对编剧实战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几年后做上导演位置,他才表现得游刃有余。
首获殊荣——从“工作室”到“德宝”
虽然邵氏为自己带来许多机会,却难阻其制作停产的命运,此时恰逢德宝崛起,邵逸夫遂将院线等租给了潘迪生,转为发展无线电视(TVB)去也。
陈嘉上亦在此时离开邵氏,另觅发展。事实上,邵氏上下员工过万,幕后人员被遣散后,不少人往往选择离开电影行业,但老天偏偏不让陈嘉上成为其中一员,很快让他遇上另一位“大佬”,自此加入徐克成立不久的“电影工作室”担任编剧。
面对天马行空兼“工作狂”的老爷,陈嘉上少不免天天想桥段、写剧本,脑子忙得快转不过来。1988年,他为“电影工作室”写出第一个剧本——亦是他首个独立挂名的剧本《城市特警》,但在此背后,却是他前后写了15稿剧本的艰辛甚至拼命!
首个独立挂名的剧本是《城市特警》 |
然而,“电影工作室”的创作岁月,却为陈嘉上的编剧功力打下基础,令他学会怎样构思不同的类型与题材,因此后来即使自己做导演,亦甚少拍摄他人剧本,反而热衷自编(或与他人合编)自导,成为其电影生涯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老爷对其影响与帮助,功不可没。
撰写《城市特警》同年,陈嘉上又从“电影工作室”跳入德宝创作部,当时岑建勋与陈冠中两大主干已离巢,潘迪生娶杨紫琼为妻后无心恋战,德宝大权实质集中在冼杞然身上。加盟德宝后,陈嘉上很快写出另一个剧本《三人世界》,起初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题材,最终虽答应拍摄,投资却只给600万,且冼杞然担心票房风险,遂为之挂名“导演”一职,而影片真正的现场“执行者”,却是陈嘉上。
《三人世界》让陈嘉上大放异彩 |
令同行大跌眼镜的是,《三人世界》上映后票房竟超过2000万,成功跻身全年十大卖座港产片之列,而陈嘉上更凭此片,与其他三位合作者一同站上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领奖台,接过他人生中第一座“最佳编剧”奖杯。
晋升导演——“小男人”的城市爱情
1989年,陈嘉上得到首个正式执导的机会。
当时,郑丹瑞因其撰写的广播剧《小男人周记》很受听众欢迎,遂决定将之搬上大银幕,这时他想到当年与之合作编写《缘分》的陈嘉上,认为他留学返港观念新潮,又拍过《三人世界》这类中产阶级喜剧,对拿捏都市小人物故事应游刃有余,两人一拍即合,开始联手制作同名电影。
陈嘉上靠《小男人周记》一举成名 |
若说《三人世界》卖座主要“功劳”仍在冼杞然,则《小男人周记》正是陈嘉上一举成名的“战役”,非但票房超过1600万,也让他成为少数凭“处女作”赢得千万票房的新锐导演,片中郑丹瑞典型的中规中矩中等分子形象更深入民心,由此为香港城市喜剧注入新活力。
《小男人周记》的成功,开始让陈嘉上在众多导演中脱颖而出,喜剧与商业,皆代表他早期的电影特色。
仝人电影——不可忽视的喜剧“工厂”
1990年,由于《小男人周记》大卖,陈嘉上遂与郑丹瑞、陈庆嘉合作成立“仝人制作社”,创业作为自己执导的续集《错在新宿》。其后,在陈嘉上的电影生涯里,又多了“老板”这一身份。
当时,“中产阶级”及“小男人”两大类型是为港产都市喜剧的重要环节,前者以张坚庭、陈友的“二友电影公司”为代表,后者则非“仝人制作社”莫属。数年间,“仝人”出品的《我老婆唔系人》、《吴三桂与陈圆圆》、《喷火女郎》、《神探马如龙》等大都走都市喜剧小品路线,并以郑丹瑞的“现代阿Q”形象为主,在当时仍属“百花齐放”的香港影坛而言,同样为观众认可,因此“仝人”可谓90年代初香港喜剧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仝人”偏重喜剧路线,1993年陈可辛、曾志伟、李志毅等成立的“UFO”,办公室便设在“仝人”楼上,两家公司不时会交流创作心得,而陈嘉上更为“UFO”担任《风尘三侠》监制,原因在何?是为《风》的故事原有陈嘉上许多概念,但陈可辛仅抽出泡妞一段用来拍戏,后来陈嘉上不甘其他桥段被浪费,索性拿去另拍了一部《锦绣前程》,这些都是后话。
仝人陈嘉上为UFO《风尘三侠》担任监制 |
《逃学威龙》——主流商业导演标志
事实上,陈嘉上是一个很有“商业缘”的导演,毕竟初执导筒便取得千万以上票房成绩,在芸芸同行中为数不多。1991年,无疑是陈嘉上事业的另一个分水岭:当时,他为永盛执导《逃学威龙》,老板向华胜先给了编剧黄炳耀与他合作,又给了一个如日中天的周星驰给他做主角,剩下的,便全然是导演的功夫了。
《逃学威龙》系列是陈嘉上事业分水岭 |
陈嘉上深谙周星驰此前的“无厘头”很受欢迎,却偏偏逆向而行,将他变成一个“有厘头”的喜剧英雄,加上曾编导喜剧的经验,终让周星驰的演技与幽默笑料“并驾齐驱”。1991年7月18日,《逃学威龙》上映,当时正值学生放暑假,票房一路飙升,甚至一度连教师及家长也赴戏院一看究竟,从而令影片票房高达4300万,成功刷新影史纪录!
若真计算“导龄”,此时距陈嘉上执导处女作不过两年光景,但《逃学威龙》后的他,已由“小男人导演”变身“主流商业大导”。
“飞虎”系列——从“工匠”到“作者”
然而,《逃学威龙》却并未给陈嘉上带来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反而要为取悦老板去拍一些“流水作业”,诸如《逃学威龙2》、《机BOY小子之真假威龙》、《武状元苏乞儿》等虽票房不俗,却并非陈嘉上真正愿意拍摄的题材,因此在1992年之后,他的导演生涯暂停了两年。
许多人不禁纳闷:陈嘉上已是公认的“金牌导演”,又拿过两届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商业艺术都有保障,为何要放下看似“巅峰”的事业?事实正是当年香港电影市道已走入“极盛”,导演拍戏赚钱便一窝蜂被叫去拍同类影片,结果在屈从商业的环境下,有些创作者往往沦为被动执行的“工匠”… …
陈嘉上当然不愿这么做,他需要的是一个让他成为“作者”的类型,因此在1994年,他暂别了自己最卖座的喜剧题材,执导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警匪片《飞虎雄心》。
《飞虎雄心》让陈嘉上被称为“知识分子” |
虽然《飞虎雄心》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警匪片,但陈嘉上却勇于创新,邀王敏德演出“半唐番”的飞虎队教官,更大胆使用原声,让他在全片大部分时间都说英语,从而为香港警匪片创造出全新的警察形象,尤其90年代后期,某周刊杂志举办“最深入民心警察形象”投票,王敏德竟压倒刘德华、李修贤、周星驰、刘青云等人成为冠军,足见陈嘉上在《飞虎雄心》中的突破相当成功。
更重要的是,《飞虎雄心》对人性层面的刻画、团队精神的重视,以及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友情,也是过往港产警匪片甚少挖掘的,毕竟当年重视的仍是个人英雄主义,主角单枪匹马操上武器便可斩瓜切菜,严格来说是相当粗糙的卖弄,但陈嘉上拍摄《飞虎雄心》,恰好回归了一种实感与真诚,而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责任感,也正是陈嘉上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原因。
1996年,陈嘉上再次将这种“作者风格”放大,拍出更具野心的《飞虎》。这一次,陈嘉上走向通俗的“国际化”道路,除了照例有说英文的飞虎队长,更让香港飞虎队以强大火力大战美国“海豹突击队”,并协同海关进行丛林作战,在90年代中后期已显没落的香港电影市道而言,陈嘉上此举可谓在坚持特色的同时反其道而行之,将本土警匪片的规模提升至好莱坞的水准,因此当年的评论认为《飞虎》已显出《虎胆龙威》式的格局。
《飞虎》让陈嘉上被称为“知识分子” |
《飞虎》对陈嘉上的市场作地位而言,则同样难能可贵,因《飞虎雄心》与之相比,仍较偏向作者式,《飞虎》却在表现“个人化”与“商业化”的妥善结合,故此成为陈嘉上探索电影类型和打造精品路线的代表作之一。
两部“飞虎片”的诞生,意味着陈嘉上已逐步脱离“工匠”的掣肘,朝着“作者”的领域完善,而他的警匪片,也成为90年代香港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野兽刑警》:陈氏金像大胜利
1997年前后,香港影人掀起一波“西行”狂潮,演员如成龙、周润发、杨紫琼,导演如吴宇森、徐克、林岭东、唐季礼、于仁泰、黄志强,纷纷前往好莱坞拍摄西片,而一批崛起于80年代后期的导演,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本土制作的中坚力量。
此时的陈嘉上,已是港产主流电影的台柱之一,皆因在整个90年代,他都能够在市场上维持多样化的表现,在创意上则活跃多变,因此能够驾驭酣畅淋漓的功夫片(《精武英雄》)、大明星担纲的赛车片(《霹雳火》)、卫斯理风格的科幻片(《天地雄心》)等,风头不亚于经验更丰富的杜琪峰等人。更难得的是,由初执导筒至今,陈嘉上的电影竟无一部票房亏本,收入最低的《错在新宿》都接近千万,可见他虽然走向作者化,却仍懂得在商业与艺术上找到平衡点。
《野兽刑警》是陈嘉上在金像奖的大胜利 |
相比之下,《野兽刑警》则成为陈嘉上90年代后期最具“作者风格”的一部:从英雄偶像派改为反英雄偶像派,又在半中半洋的香港转为突出中式多于西式,加强了下层实感,侧重黑白道之间的灰色地带,手法熟练灵活,人物生动有趣,;此外陈嘉上也不再拘泥于“飞虎片”的火爆枪战,反而表现出更多重人性的味道,虽非野心之作,却可当作是他拍摄警匪片以来的一次感怀,可以说,《野兽刑警》全然是属于陈嘉上的作品。
1999年,《野兽刑警》以五项大奖的战绩成为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的赢家,也是迄今为止陈嘉上在金像奖的最大胜利。观众注意到,当他走上领奖台时,身后跟随的是曾担任其副导演多年的林超贤,此刻两人共同分享了“最佳导演”的殊荣,而十余年后,这位曾受他帮助、影响甚大的“弟子”,也成为港产警匪片中独当一面的猛将;至于当晚另一位与他同获“最佳编剧”的好兄弟陈庆嘉,不出数年也开始步入导演行列。
如果说“飞虎片”是陈嘉上演变为作者的标志,则《野兽刑警》便是他迈向最佳导演的关键一步:既形成了完善的电影技法与情怀感触,又带出一批前途无量的同行后辈,更在商业上占据自己的地位,三要素融会贯通,最佳乃成。
现在之路:《画皮》的市场奇迹
2003年,CEPA正式签署。面对香港电影市道的颓败,一众电影人纷纷北望神州,投入“合拍片”的市场大潮,企图在内地这块“金矿”中分一杯羹,昔日“港产片”渐失港意,地位尴尬。
令人诧异的是,此时的陈嘉上却并未急于“转向”,反而继续坚守香港市场,拍摄较原汁原味的“港产片”。但他一方面执导《飞龙再生》、《A1头条》、《至尊无赖》、《三分钟先生》等片,另一方面又监制了一系列“飞虎雄狮”电视电影,看似创作蓬勃,却明显陷入瓶颈——事实上,综观陈嘉上在《画皮》之前的几年,几乎没有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许多人不免唏嘘:莫非陈嘉上已情愿随波逐流?
但陈嘉上毕竟出身商业,对电影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因此他要以行动反击揣测。2008年,陈嘉上正式加入合拍“大军”,首部作品便是《画皮》。
《画皮》称得上华语电影的里程碑 |
虽说首次尝试合拍片,陈嘉上却不满足于用中小成本或主流题材先行“试水”,而是砸下一亿成本,将布景服装弄得美轮美奂、将主角阵容弄得群星璀璨、将特效发挥至一流水准、甚至剧情也弄得煽情催泪,总之一切都加料炮制,并给影片打上了“魔幻”的标签。
然而,好运并未像当年那般轻易眷顾:当陈嘉上完成《画皮》拍摄,某日正在做后期时,他清楚地听到后面有人嘲笑:“这片票房肯定完蛋!”那一霎,陈嘉上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感觉都有。
旁人的嘲讽固然过分,在当时看来,却非没有道理:《聊斋志异》中的原作是不折不扣的“鬼故事”,过去观众通过电视剧等媒介也早已耳熟能详,更何况早在70年代,鲍方的《画皮》引进内地,更成为许多观众眼中的经典记忆,如今受限于审查制度,陈嘉上竟将“鬼”改为“妖”,同时摈弃原作的鬼魅气氛,改以魔幻风格出之,这不是“自寻死路”是什么?
其次,陈嘉上在《画皮》里起用的内地演员,诸如陈坤、赵薇及周迅,在商业效应上若非高不成低不就,便是“票房毒药”,甚至还加入无甚演戏经验的孙俪,在当年而论,如此阵容还不及一个撑场的甄子丹;非但如此,《画皮》的上映时间亦被定于国庆前夕。当时,国庆还是一个“鸡肋档”,远不如贺岁或暑期来得热闹,皆因一方面观众此时出游、流失甚多,另一方面同样缺乏像“情人节”档期那样的宣传话题。
因此,当时《画皮》的改编非但引起舆论非议,连陈嘉上本人也一度认为:这部片即使卖座,顶多也就几千万票房……
但谁也没有想到,《画皮》上映后卖座之佳竟引发连锁反应:其一,过去合拍片票房多数徘徊在数千万上下,过亿难度颇大,但《画皮》下档后报收2.3亿元人民币,由此令陈嘉上成为继吴宇森后第二位跻身“两亿元俱乐部”的香港导演。
其二,以内地演员为主的幕前阵容自《画皮》后晋升商业片主力。虽然陈坤、赵薇、周迅等各自参演的影片并非卖座福将,但当他们“三合一”时,效果却足以吸引观众注意,而他们合计的新闻话题,也足以给媒体提供话题,这便是打“群星牌”的好处,且相比盲目起用港台演员拉票房的举措,也无疑有其明智之处。
《画皮》的明星组合模式,让其后诸如《风声》、《花木兰》、《让子弹飞》、《关云长》等片,内地演员的戏份与风头都明显在港台演员之上,而这些影片的票房同样不俗,证实了内地演员组合的号召力,非但如此,《画皮》在香港的票房数字也超过千万港元,这对一部以内地为主打的阵容而言,可谓相当难得。
其三,《画皮》亦令国庆档成为与贺岁、暑期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黄金档”。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画皮》的卖座效应,“2008年的国庆节假期七天的票房高达1.66亿元,观众人次为524万,相比2007年的国庆节数据分别增长率213%、135%”,而国庆档作为北京奥运后的第一个长假,许多关注奥运会的观众在此重返影院,无形中也拉动了《画皮》的观看群,更何况于2007年国庆档上映的华语片只有《铁三角》、《闪闪的红星》这些小制作,如今观众突见如此豪华的明星阵容,自然会陆续被吸引赴戏院。
事实上,当年若《画皮》选择暑期档或贺岁档,前有《功夫熊猫》与《赤壁(上)》狙击,后有《梅兰芳》与《非诚勿扰》夹攻,优势严格来说并不明显。因此,《画皮》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国庆档的“冷门”处境,加重宣传力度取得成功,幸运的是,当年国庆档唯一与之同台争夺票房的华语片只有陈木胜的《保持通话》,换言之,该档期根本无同等实力的大片与《画皮》抗衡,而相比后者4000多万的票房,《画皮》对国庆档的影响力着实不同凡响。
其四,《画皮》也为过往甚少尝试的“魔幻大片”打开了市场缺口:在2008年前,魔幻大片向来是片商及导演害怕触碰的题材,一方面固然是特效水准要求甚高,投入的制作资金较大,另一方面则是主流市场对该题材的接纳与适应仍属未知数,若贸然投拍,未免风险甚大、得不偿失,而更重要的是,虽然审查制度规定涉足“鬼”的角色必须改为“妖”方获通过,但将经典“鬼怪”变为“妖怪”非但易引观众抨击,即使另塑所谓“妖怪”形象,观众也往往难以接受,因此在内地尝试“魔幻大片”是很冒险的行为。
但有了《画皮》“吃螃蟹”在先,创作人也纷纷对“魔幻大片”跃跃欲试,之前的《新倩女幽魂》仍是翻拍经典,但票房超过1.5亿,依旧赚钱,其后的《画壁》、《白蛇传说》乃至《画皮2》等,就更是信心十足。
时至今日,《画皮》仍被称为内地市场井喷后的一大“市场奇迹”而让众多同行研究,当中成就感最强的,则非陈嘉上莫属:尽管失去了昔日港片的“半壁江山”,却在更广阔的内地市场找到了自己的天地。
未来天地:《画壁》再造新境界
职责——连任金像奖主席
2007年,陈嘉上正式接替文隽,就任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主席。
这并不是陈嘉上的首个影圈要职,早在1996年1月,他便获委任为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并担任同年四月成立的电影及媒体艺术小组委员会主席,其后更陆续担任香港电影家协会会长,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会长等,可以说是香港导演中的“官”。
近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在内地开设个人工作室、合资电影公司,陈嘉上也加盟光线影业担任“总顾问”一职,除了为光线发展出谋划策、为发行影片提出意见,也在光线的支持下先后拍出《精武风云》(编剧)、《画壁》及《四大名捕》等片。而一方面有《画皮》的成功实践,另一方面有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的职责,陈嘉上如今与未来要做的,也无疑是为众多进入内地市场的香港导演提供经验及指引,同时也为加强香港与内地电影人的合作沟通搭起“桥梁”,尤其在金像奖的筹备与安排工作上,每年邀请内地影人出席颁奖典礼,让更多内地电影工作者拥有参与奖项竞争,与香港同行共同进步,自是陈嘉上身为金像奖主席力所能及的工作。
2011年,又传来新的消息:陈嘉上将连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对年过半百的他而言,如何把握市场,将港产片延续到内地另行发展,并提升内地影人在香港的发展空间,都是他接下来要做的,任重而道远。
合作——“大华语”式的携手
当年,《画皮》的投资者虽未反对陈嘉上起用陈坤、赵薇及周迅这对“组合”,但为保险起见,仍提出要加上一个甄子丹助阵;如今,《画壁》却几乎清一色地起用内地演员,包括孙俪、邓超、闫妮、包贝尔、郑爽等,而代表港台阵营的邹兆龙、安志杰、曾志伟等人,则明显非第一主角。
但《画壁》亦非全然以内地为重的制作,事实上对向来信奉“团队精神”的陈嘉上而言,他并不偏向内地抑或香港,反而强调“大华语”式的相互合作,因此《画壁》的幕后除了他本人,还有诸如邝文伟(策划)、高林豹(联合导演)、刘浩良(编剧)、吴宝玲(造型设计)、谷轩昭(动作指导)、何剑雄(美术总监)等,阵容可以说不逊于幕前演员;而在台湾同行中,陈嘉上也选择由李屏宾担任摄影、杜笃之担任音效设计,两岸三地翘楚齐聚《画壁》,象征陈嘉上对“大华语”合作的重视与信任,而如此规模的台前幕后,也注定《画壁》讲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有气魄的影片之一。
众所周知,《画壁》是为与《画皮》如出一辙的“魔幻大片”,作为该类型在内地赢得市场的开路大旗手,陈嘉上无疑不愿在重拾类型创作时令规模、水准大打折扣,这一创作心态正如其人,严谨认真、百花齐放。
对抗——《画壁》剧情王道,特效PK好莱坞自张艺谋的《英雄》收入5000多万美元后,华语片在北美市场的票房遭遇渐一蹶不振,显然,西方观众对宫廷政变、母子乱伦、人海战术、土头灰脸、血腥搏杀等古装片热衷的桥段并不感冒,甚至觉得一头雾水、乱七八糟,就连昔日最为他们津津乐道的功夫片,也并未能较过去有更大起色,华语片的海外境遇,实乃今不如昔。
走不出“国门”是一大难题,更可怕的是好莱坞大片对内地市场的攻势,几乎叫华语片节节败退。除了2010年初的《阿凡达》以1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稳居纪录之冠,今年《变形金刚3》的10亿元人民币,也将众多华语大片远远抛离,相比之下,华语片大卖明星场面的手法越来越不吃香,反而被观众斥为“花大钱拍烂片”,尤其自《让子弹飞》后,今年多部华语片在与好莱坞大片的竞争中均以失败告终,更一度引发“票房泡沫”的猜测,可见近期华语片非但难以卖埠,连本土地位也岌岌可危,颇有“内外交困”的无奈。
对此,陈嘉上明白:要真正打开中国及海外的市场,真正需要依靠的并非明星,而是电影本身,故,当投身《画壁》制作时,他无时无刻不在提出“高概念”,即将新奇的想象力、崭新的演员组合、前沿的创作理念、先进的制作方法、高素质的团队组合以及高端的特效运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走上“洋为中用”的道路。
在拍摄、制作《画壁》期间,陈嘉上选择与好莱坞著名的Base FX团队合作,这家公司曾为《太平洋战争》、《关键第四号》、《超级8》、《变形金刚3》、《碟中谍4》等电影负责特效,更凭《太平洋战争》获得第62届艾美奖“最佳特效”, 与华语影片也多有合作,最著名的莫过于张艺谋再度卷土而来的《金陵十三钗》。在Base FX团队协助之下,《画壁》的特效镜头将达到华语电影空前的1200多个。陈嘉上为《画壁》投入的心血,不难联想到二十多年前的徐克,同样借好莱坞的特效力量(曾为《星球大战》负责特效制作的“光魔小组”)提升华语片的视觉水准,如今,陈嘉上让其再跨一步,体现了他对电影的野心。
另一方面,《画壁》在类型题材上也更强调中国传统色彩。近年,纯粹意义上的“古装大片”已渐失叫好叫座的优势,而其他诸如警匪片、科幻片、动作片、惊悚片等,若非公式陈套,便是不伦不类,而市场对许多题材的包容与接纳,更让影坛充斥大量“东施效颦”之作,结果既不能取悦海外观众,也未能在本土市场赢得口碑。
反观《画壁》,虽然借助好莱坞的优势,其剧情及类型骨子里还是一部很“中国”的影片:除结构改编自《聊斋志异》第六篇,其结合爱情、奇幻、古装、动作等元素的题材,也可谓“博采众长”,以融会贯通的特色与好莱坞大片抗衡,而这亦是属于陈嘉上的“高概念”电影理念:无论多强大的明星阵容,多超卓的特效水准,只有好的电影格局,才真正能达到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地步!更何况,陈嘉上坦言:“电影里有很单纯的、很懵懂的爱情,也有那种矢志不渝的呵护,还有生离死别或者必须放弃那样悲伤的感受,在感情方面来说,可以算是《画皮》的升级。”
档期——群雄逐鹿
三年前,《画皮》为内地电影首开“国庆档”热潮,三年后,《画壁》再度征战国庆档,但形势已今非昔比,皆因今年国庆市场,《白蛇传说》、《辛亥革命》等皆大举入市,群雄逐鹿。
尽管华语片竞争激烈,身为“拓荒者”的陈嘉上却并不担忧,他重视的始终是与好莱坞大片抗衡,而在电影本身的质量上,他真正追求的也并非在票房上一决高下,而是以之前电影开拓华语电影繁荣的筹码(画皮),再度创造华语电影新高度。《画壁》誓在打造华语影片的“魔幻元年”,陈嘉上也誓在他亲手缔造的“国庆档”奇迹中再下一城。
搜狐视频正在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