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话剧

“蝴蝶”十年后重排 导演:不可能比当年保守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陈煜堃 曾妍
2011年09月15日08:08
《蝴蝶是自由的》宣传海报
《蝴蝶是自由的》宣传海报

香港著名导演、编剧高志森
香港著名导演、编剧高志森


  中秋前夕,“香港舞台剧女皇”焦媛亲身抵穗举办一连三天的戏剧工作坊活动。其间随行的导演高志森接受了本报专访,他表示时隔十年重排经典《蝴蝶是自由的》,对故事进行了本土化处理,务求让观众一看就有共鸣感。对于剧中一度引发争议的“激情戏”,高志森坦言是剧情需要而非有意卖弄,因此相比此前版本,这次的尺度将会更大,比当年还保守是不可能的。

  据悉,这次的重排版是为内地观众量身订造,首演将于11月4日、5日登陆广州黄花岗剧院。

  关键词:十年

  “十年前是本色演出,今日焦媛更显成熟”

  新快报:时隔十年重排《蝴蝶是自由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高志森:这一版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原剧的味道,我将整个戏的背景重新处理换成了中国某一个大城市,让观众一看就有共鸣感。百老汇原版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纽约,尽管整个生活形态跟我们中国有着一定距离,但跟眼下年轻一代的经历还是存在不少共通点,譬如剧中男主角的单亲家庭背景和年轻人的价值观,当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的剧本最有趣的地方。

  对于一部经典,其实要改动的东西不多,但我不希望呈现给观众的仅仅是一部“翻译剧”,所以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一个现代的视角,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今天。

  新快报:同样一个角色,您觉得焦媛的两次演绎有何不同?

  高志森:可以说,十年前是她的一次本色演出,她是以学校里学到的技巧加上自身的气质来找到一个切入点。经过了十年时间的剧场实战训练,今天焦媛早已不再仅仅靠她自身的气质与角色相近,更不再局限于老师教的那些技巧,正如在《金锁记》一戏当中,她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实力派演员面对角色所表现出很强的掌控力,这就是演技的发挥。这次焦媛的表现肯定会多添一份成熟,由她身体里面烧出来的那团火比十年前强了很多,让我打分的话相信她将从B+去到A,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关键词:裸露

  “不是为裸露而裸露,大尺度隐藏戏剧动机”

  新快报:一场大尺度的“裸露戏”成为了人们议论《蝴蝶是自由的》的焦点,当中是否存在一些误读?

  高志森:关于这场戏,剧情讲的是男女主人公在一个下午发生了亲密关系,当然就不可能穿得齐齐整整,所以一丝不挂是很合理、很自然的。而且整个戏的下半段恰恰就是从这“一丝不挂”推向高潮,这一幕被男孩的妈妈撞破,原本只是想关心儿子独自生活的情况,却意外看到了他在外面鬼混,于是在这对母子与女孩子之间的矛盾立刻变得尖锐化。如果你要演员都穿上衣服,齐齐整整的,就不再是原来的意思了。所以这场戏并不是为裸露而裸露,它是完全有戏剧的理由,戏剧的动机,有充足的理由去保留。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纽约看百老汇原版时,台上的主演是十分钟一丝不挂。如果中国观众非要断章取义针对这段激情戏来讲“尺度”的问题,是很不公平的,毕竟这不是在卖弄噱头,如果是为了卖弄我们大可以把十分钟的戏拉长到三十分钟。

  新快报:您有想过具体的处理手法吗?

  高志森:戏中角色的价值观是追求自然嘛,那就应该去突破规范、突破束缚,相信某种程度的浪漫化会让双方都能接受,在尺度上也许我会让两位主演穿上内衣裤。此外,我还尝试加入了一些形体语言,结合音乐用形体舞蹈的感觉去处理这段戏。

  我不希望观众最深的感受是看到这十分钟的激情戏,最深的感受应该是戏本身。这个戏本身是去直面我们本来生活中的很多压力、很多束缚,我们怎样才能去掉面具,解开自身的束缚和心结,从而可以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

  关键词:市场

  “广州观众最挑剔,市场运作可取经香港”

  新快报:很多观众都觉得你们两人的合作在感觉上并不是很搭,焦媛更显文艺,而您则倾向流行、娱乐化,在排戏的时候你们之间会不会也时常有分歧?

  高志森:确实有一点这种感觉,譬如早前排音乐剧《六月新娘》时,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很大,我是歌舞现场主义者,但她并不满足于歌舞现场,觉得要再挖一挖戏的深度,所以我们会一起斟酌相互迁就。但在《蝴蝶是自由的》这部戏中就不存在这样的矛盾与分歧,它的基础很好,思考性很够,娱乐性也不缺乏。

  我认为做戏剧讲到最后就是三个利益——娱乐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或者叫思考性、哲理性)。而不同地域的观众有着不同的需求,北京观众对哲理性最重视,艺术性其次,娱乐性有时不太重视;上海观众最看重的就是艺术性,譬如导演的手法、舞台的设计等等;到了香港,大多数观众会以娱乐性为主,而对哲理性就不太在乎了。然而,我觉得比较难侍候的是广州观众,他们更为挑剔,希望面面俱到。相比之下,我会以观众接受点作为我的思考点,面对上述三个方面时会更倾向于娱乐和艺术,而在焦媛那里则对思考性、哲理性的表达会要求更为深刻。

  新快报:那您认为广州的戏剧市场为什么就一直打不开局面呢?不会仅仅是因为观众挑剔吧?

  高志森:刚才我说广州人挑剔,是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东西,毕竟相比内地其它地方,广州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透过香港在看外面的世界了。但广州人始终无法接受的,就是欣赏文化艺术的成本太高了,如果动辄都要靠政府补贴、靠企业包场,那市场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

  严格来说,让上层观众和下层观众逐渐接受舞台剧的这套模式,在香港发展起来花了差不多17年时间。香港去年就有300场舞台剧上演,最高纪录一个礼拜有16场,这还没有计算音乐剧什么的。可以说,我们的舞台剧已经起飞,已经形成了一种狂热,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亮点。反观广州,偌大的一个市场,其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搞的人还没有这样的思维:如何争取中产阶级的人进剧场,这是一个;另一个思维就是怎么让舞台剧普及,让那些等派票的主动买票,令到舞台剧可以生存下去。这需要整个艺术界乃至演出商和政府有意识地去慢慢培养。

  相关

  “汉化”《妈妈咪呀》和ABBA金曲值得怀疑

  中文版《妈妈咪呀》即将抵穗,曾从银幕到舞台成功推出《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南海十三郎》、《丽花皇宫》等近20个剧目的香港导演高志森坦言期待亲临现场体验。

  “我看过很多次英文版的,但中文版的还没看过,我其实是抱以一个怀疑的态度。希望能有机会走进现场,确认一下我的怀疑是否确切。”当眼下中国的音乐剧关注者热烈讨论该剧是否地道、是否像原版那样好看时,高志森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我认为ABBA乐队的歌是不好翻译的。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香港就未曾有过一首ABBA乐队的作品被翻译成粤语,这一定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作品的高低音上落差很大,像过山车似的,并不适合填上中文词的。如果有人说它填得不是很成功的话,那我一定不会感到意外。”

  不久前,高志森在北京就曾被问及有没有兴趣将它改成粤语版,他第一反应就是向朋友坦言,尽管自己很喜欢这部戏,但完全没把握将它变成中文版,“我不认为《妈妈咪呀》是变成中文版的一个好的选择,相比之下,《西贡小姐》用中文来演绎会更出效果。”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