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今年再创纪录,其中规模最大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今年的演出节目增加到2542个,场次超过4万,共售出近190万张门票,这还不包括607个免费的演出项目。被邀请参加“高端艺术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几个海外剧目,包括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牡丹亭》、根据村上春树小说《发条鸟年代记》改编的话剧以及长达6个小时的《一千零一夜》等,都受到极大欢迎。世界最大的读书节爱丁堡图书节,今年的演讲者中有来自40个国家的近800名作者,吸引了19万观众。
爱丁堡艺术节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在今年的艺术节期间,笔者有机会和几位艺术节组织者、政府代表和演出组织者交流,试图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一点线索。
自然生长式的发展格局
爱丁堡艺术节实际上是爱丁堡全年12个艺术节的总称,然而这些艺术节并不是统一规划出来的。其中只有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带一点官方性质,来自政府的资助较多。而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形成,正是当年那些没被邀请的演出团体和艺术家不请自到的结果。以后的爱丁堡爵士与蓝调节、爱丁堡图书节等等,都是在艺术节形成气候之后开设的。可以说爱丁堡的各个艺术节都是应需求而产生,其发展格局一直是自然生长式,有着自我调节功能。前几年爱丁堡国际电影节将举办日期改到6月,避开8月的高峰,就是这种发展格局灵活度的体现。
不受束缚的举办环境
在与组织者们的交流中,我多次问道他们在选题、邀请艺术团体和挑选艺术家上是否受到过任何来自官方的限制。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坚决的否定,不论是苏格兰政府的部长、政府公务员、还是艺术节的组织者,都对艺术节的独立性十分看重。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和爱丁堡图书节的组织者还特别强调其经费来源中,来自政府的资助所占比例十分微小,即使政府想干涉他们也不会理睬。而苏格兰政府代表则指出政府经费主要是用于支持苏格兰本地的艺术团体参加艺术节,绝不会对艺术节的节目选择指手划脚。在演出上的高度自由,是爱丁堡艺术节能保持其锋芒的重要原因之一。
良好的人文艺术环境
爱丁堡本身拥有的人文资源,与艺术节形成了相互衬托、相互加强的作用。爱丁堡是苏格兰首府,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从柯南道尔到亚当·斯密斯,不胜其数,2004年因其文学传统被授予联合国文化遗产城市称号。当然近几年从世界各地来到爱丁堡的年轻人,可能更多地是想拜访这个诞生了《哈利波特》的古城。而苏格兰的民间文化亦有其强烈的特色,来到爱丁堡的游客,都会被这里的风笛手和高地舞吸引。苏格兰政府很重视文化建设,支持苏格兰的音乐、舞蹈、戏剧演出团体。本地的文化实力,让艺术节的根基雄厚,发展稳定。
愿意尝试的观众、不怕冒险的演员
良好的文化传统,还造就了一批愿意花钱尝试不同艺术形式的观众。艺术节期间的场地既有几千人的大剧场,也有只能挤进二三十人的临时场地。艺术节的250多个场地中,大部份为临时搭建,看上去十分简陋。比如爱丁堡图书节的场地,全部为临时帐篷,今年我去参加了英国著名作家和文化节目主持人Melvyn Bragg的讲座,他的讲座在图书节最好的场地举行,但是隔音很差的帐篷却挡不住从另一个节目传来的阵阵歌声,然而从讲者到观众都不以为意、欣然接受这一环境。观众们的好奇心鼓励了艺术家们在节目主题和形式上的创新,出租车、集装箱、游泳池和动物园都曾成为艺术节的表演场地。在这方面,各个艺术节的组织者亦功不可没,凭着有限的预算把众多节目和演出和宣传安排得井井有条。
今年5月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爱丁堡全年的12个艺术节在2010年给爱丁堡带来了2亿4500万英镑的旅游收入,同时还让爱丁堡成了世界各地游客心目中的艺术之城。爱丁堡的成功也许不可复制,但还是有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发展旅游文化事业不需要排场,但是必须根植于本地文化,同时吸引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一个不受束缚的展示空间,只有这样才有长期发展、不断更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