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儿童戏剧节 > 儿童戏剧节新闻

中国儿童剧,一直在路上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8月30日09:42

  谈到儿童剧,它对于我们似乎并没有那么陌生。六十多岁的老人常用《马兰花》里“大老猫”吓唬淘气的孙子,四十出头的人还依稀记得《报童》中那群机智勇敢的孩子,但现在二十多三十多岁的70、80后却少有关于儿童剧的“集体记忆”,最多可能偶尔被90后、00后的孩子拉去看个迪士尼的引进剧,而来自本土的儿童剧记忆恐怕是剩下了由动画片改编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儿童剧距离它“最好的时光”已太过久远了,久远得甚至让人们忽视了在中国还存在着遍及全国的近20家儿童剧院团以及一大批儿童剧创作者、儿童剧演员。

  儿童剧院坐满了也是“赚多陪少”

  很多人难免好奇,在如今这样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年代,为何儿童剧却没有迎来它的春天?这恐怕要首先要回到对于“儿童剧”的定义上。所谓儿童剧,也是一个舶来的概念,英文称之为child play,顾名思义,肯定就是给孩子看的剧。在实行儿童剧包场演出的年代里,来看剧的也确实是由学校组织的一群群孩子。但时过境迁,从2004年起,国家不再为学校专门调拨用于去剧场观看儿童剧的经费,这样一来,没有了“稳定的客源”,儿童剧被急匆匆的推向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对外售票以后,来看戏的不再是有组织的中小学生,而是利用闲暇来剧场“消闲”的“亲子大军”——来剧场看儿童剧的不光有孩子,还有陪伴前来的家长。

  于是问题也就浮出水面——儿童剧的受众究竟是谁?在孩子尚缺乏分辨能力的时候,往往定夺观剧的主动权落在了真正掏钱买票的家长手里。但家长的口味和孩子的趣味却往往无法完全匹配:孩子喜欢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家长却希望能让孩子从剧里“学到些有用的东西”。当这两种矛盾未协调好而被激化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孩子爱看的“胡闹剧”家长觉得太浅薄,而家长认可的“教育剧”孩子又提不起兴趣,令国内的儿童剧创作者大为挠头。长期以来,改编经典一直是中国儿童剧创作者的灵药,无论是《西游记》、《神笔马良》、《精卫填海》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学瑰宝,还是安徒生童话、迪士尼卡通这样的世界级范本都被“拿来”进行“二次加工”,而像郑渊洁童话这种能“通吃”两代人的作品更是被一部部、一次次进行改编。但仅仅是把文字舞台剧化却往往只是一次“故事展示”、“台词表演”,尽管很多家长兴冲冲的希望借这种机会让孩子“亲近名著”,但孩子却往往并不感冒,几分钟就走神了的情况很普遍。无论是真人扮演还是木偶戏、无论是台词剧还是歌舞剧,以“一种”思维去尝试沟通“两代人”的效果总不能尽如人意,市场也一直打不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周予援院长就曾透露,儿童剧套票定价150块左右,即使一场坐满了也不过几万块钱,更何况很少有剧能达到那种“爆棚”的效果——“赔多赚少”,周院长直言。

[1] [2] [3] [下一页]

文本导航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