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乐评论

第621期:建影院救纪录片:美好的大饼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逆规则
2011年08月18日17:47
[提要]  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海洋》公映后票房表现平平,虽然凭借好口碑正在缓慢升温,影院排片场次陆续增加,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纪录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仍举步维艰,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专门的纪录片影院,才有可能缓解惨淡现状。 [我来说两句][往期回顾]
正方:前景美好,道路坎坷

    纪录片应该算是电影中的“无冕之王”,一个导演一年可以拍几部商业片,但是得花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一部纪录片。优秀的纪录片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但是在中国这个生长迅速但是有些发育不良甚至畸形的电影市场中,想要盈利,仅通过建立“纪录片影院”是远远不够的。

反方:小众电影,没有市场

    纪录片虽然是世界电影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却是小众电影中的小众,其受众数量都比不上文艺片。看的人少拍的人就更少了,国产纪录片一年都超不过五部,估计有一半还得是禁片。没市场就没投资,没投资就没片源,没片源就没观众,没观众还是没市场…根本看不到希望。

票数:1
票数:1

  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海洋》,在内地上映后,遭遇了和《钢的琴》一样的困境,口碑热票房冷。口碑能否拯救《海洋》,使场次回暖,还有待验证。《钢的琴》在票房上的悲催战绩,倒是又一次无情地验证了一个定律:仅靠口碑,换不来多少票房。

  有业内人士提出,建立专门的纪录片影院,或可改善纪录片的市场现状。用专门的院线和发行系统,为纪录片提供稳定的生存渠道,理论上没什么问题。但联系到实际,这个设想根本站不住脚,因为片源太少。去年进入院线的纪录片,只有13部。今年呢,与《最爱》套拍的纪录片《在一起》,在大部分影院难觅踪影;贾樟柯(在线看影视作品)领衔的《语路》,打游击似的,这儿一场那儿一场,枉谈票房收益。贾樟柯曾感慨,能把《海上传奇》带入影院,已经是巨大的胜利。而《海上传奇》,还顶着世博的半个帽子,那些宣传噱头更少的纪录片,在市场上的困难可想而知。

  片源严重枯竭,别说建立有规模的院线系统,就连一家影院也无法维持。国内大大小小独立影展上的纪录片,多半处于半地下状态,和政策打擦边球,若想进入影院,审查壁垒就给挡住了。如果在缺片档期,用主流院线的大片充数、吸金(事实上必须这样),那“纪录片影院”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称号。没有片源,拿“纪录片影院”拯救纪录片的说法,只是空谈。

  暂不考虑片源,影片和专门院线的生存,还是要有观众愿意去影院消费。相信中国的浩瀚人口中,喜欢各类影像产品的群体,都有相当可观的数量。但那些口碑上佳、票房凄惨的影片,经常让行业内外都感到困惑,那些本应出场的潜在消费者,究竟在哪里?到底有多少?资源的过度集中和观众的相对分散,可能是主要原因。在二三线城市,如果你不盯着影院的排片表,当你走进影院准备观看刚上线一两天的《钢的琴》或《海洋》时,它们已经下了线。

  毛主席讲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贾樟柯等导演近年在高校等阵地四处巡游,这种传教式的努力,的确培育了不少艺术片观众和纪录片观众(俗称文青),但也只是燃起了些星星之火。维姆-文德斯的3D纪录片《皮娜》在上海电影节放映时火爆异常,甚至引来了黄牛党。刘杰的《碧罗雪山》在北京艺术影院MOMA连放几个月,仍然一票难求。这些星火,可谓希望之光。但更多的情况是,王全安在柏林影展的获奖作品,连院线都进不了。贾樟柯导演与监制的影片,在内地市场一再失灵,映射的不仅仅是贾樟柯一个人的尴尬。纪录片和艺术片的整体状况,一直处在尴尬的境地。谁去看他们的影片?看他们作品的人在哪里?哪些观众可以拯救纪录片、艺术片市场?

  说回《海洋》,在北美票房近2000万美元,在日本和法国票房成绩也不错。他国的例子表明,观众是有的,票房是可以卖出来的。当然,《海洋》在国内遇冷,有宣传不力等因素。而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市场发育还很稚嫩,根本谈不上细分市场,市场模式还存在太多缺陷。绕回片源问题,以法国为例,在法国每周有近20部影片上映,有本土片、好莱坞片、拉美片、亚洲片等,而内地市场上影片数量稀少、类型单调,几部影片基本上就一统江湖了。完全不同的大环境,完全不同的景象,假设观众是土壤,但没有适宜的气候,再优良的影片,也会变种、夭折。

  《欲望都市》中,Miranda Hobbes交过一个男友,此君有个癖好,每次做爱前都要看一遍经典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让内地的纪录片市场在短期内扶摇直上九万里,大概无甚良方,要实现这个奇迹,可以在春天培育千百个“此君”这样的人,等秋天到来时收获万千票房。这个幻想,可以制作一集中国版《南方公园》。

  逆规则(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我来说两句 查看评论
要是像《建党》那样被扶持,再小众的电影也有春天。
即使建了纪录片电影院也得黄,我是不会花钱去看的。
大的电影市场都还没成型,细分市场无异于天方夜谭。
我很看好纪录片前景的,毕竟人们的审美在不断提高。
国产大片想挣钱都有鸭梨,国产纪录片只能混电影节了。
我们这里的影院说放又不放了,气死了,想看都看不了。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李瑞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