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的鸟》导演最新纪录片今日上映
400人的团队,历时7年,花费7500万美元,堪称史上最烧钱纪录片
7个摄制组转战全球50个拍摄地,拍摄了80多种海洋动物,超过500小时的素材
与《动物世界》完全不同,他们记录着海洋生物那些鲜为人知又带有强烈情感的生动画面
满头白发的雅克·贝汉带着小儿子徜徉在空荡荡的灭绝动物博物馆里。“海洋是什么?”孩子问。
那是夕阳下海豚如音符般在海面跳跃;那是海底深处长相酷似“象人”的亚洲羊头濑鱼静静地游动;那是墨尔本湾海底25万只蜘蛛蟹对阵交战;那是北冰洋海象妈妈在水中温情脉脉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唯美的画面配以诗意般的音乐,这位曾经的威尼斯影帝、如今的纪录片大师用100分钟美轮美奂的影像呈现出自然之美,向小男孩,也是向全世界观众回答了这一问题。
今日起,雅克·贝汉继《迁徙的鸟》之后最新纪录片《海洋》登陆中国各大影城。400人的团队历时7年,花费7500万美元,7个摄制组转战全球50个拍摄地,拍摄了80多种鱼类、海豚、鲸鱼以及鸟类等,超过500小时的素材……这部堪称最烧钱的纪录片在全球已吸引了1000多万观众到影院观看。影片上映之际,雅克·贝汉也来到中国宣传,昨日该片的另一位导演、编剧雅克·克鲁索来到成都,为观众解读影片背后的故事。
是纪录片
更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在国内能进入商业院线发行放映的纪录片几乎就像“珍稀动物”一样稀少,究其原因在于观众对纪录片有“没故事,不好看”的成见,而《海洋》将改变观众的看法。不同于大自然百科全书似的纪录片,雅克·贝汉的《海洋》并不传播知识,只是分享大自然的美。用电影手法呈现故事,展现壮观的海洋世界。
看过影片,观众对一场戏印象深刻:鱼儿们正在自由自在地游着,渔网悄悄地张开,捕鱼者将网里的鲨鱼拖上船,七手八脚地迅速把鱼鳍、鱼翅、鱼尾割下来,把浑身还在冒着血的鲨鱼重新推入大海。失去手脚的鲨鱼像一块笨重的石头,扭着身躯挣扎,慢慢沉入海底,海水被染红了……昨日克鲁索告诉记者,其实这是设计的场景,甚至影片开头出现的灭绝动物博物馆也是搭建的。“你也许会注意到片尾字幕的第一句话:影片中的任何一个动物,都没有因为影片拍摄的需要被虐待或被捕杀。这是我们拍片的原则,不能为了保护动物的借口,为了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再去杀一个动物,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那个被杀的鲨鱼是特技效果做出来的,《海洋》完全是用电影的方式来表现。”
克鲁索和雅克·贝汉都是故事片导演出身,雅克·贝汉作为演员甚至拿过威尼斯影帝,“我不把自己的电影定义为纪录片,我拍的是电影,不是故事片,也不是纪录片。未来的电影就是没有界限的。”克鲁索不仅是影片导演,还是编剧。对于这种有悖传统纪录片的做法,克鲁索表示:“我不认为影片一定要遵循规范化的纪录片、故事片模式。电影拍着拍着,它自己就会提出要求,让你往这个方向走。”他透露,影片整个的筹备周期长达7年,其中前两年做了长达30页“拍摄指导”的剧本,“我们的剧本是用情感引导电影,先根据主题设计场景,比如捕食盛宴、温情的、幽默的场景,表现速度的场景等等,然后要与科学家交流讨论,他们会告诉你,在非洲哪个季节你可以拍到大批沙丁鱼被成群海鸟吃掉的场面;鲨鱼什么时候开始捕食,哪个海域可以拍到。”影片的后期剪辑制作长达1年,以故事片的方式拍摄、剪辑,最后呈现给观众一部好看的电影。
每个动物都是角色
技术是为了表达情感
当越来越多电影需要依赖3D、电脑特技制作出让观众震撼的视觉效果,雅克·贝汉和克鲁索则用呈现自然的真实去震撼人心。2001年,两人合作拍摄了《迁徙的鸟》,为追逐拍摄这些野生动物,他们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术。此次在《海洋》里新的海下摄影机能够跟随鱼类高速运动;新一代电子摄像技术前所未有地捕捉到海洋生物那种可触的质感——水母吹弹可破的柔软、蓝鲸像褥垫般的腹部……但克鲁索表示:“我们在技术上下了很多工夫,但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新的视角——用一种从未有过的眼光去看这些动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
视觉决定了故事的角度。虽然是描写海洋生物的纪录片,但《海洋》与中国观众熟悉的《动物世界》完全不同,它不是把镜头远远架好,冷静地记录下动物的觅食、睡觉、争斗、交配,而是把镜头贴近,拍摄下海洋生物那些鲜为人知又带有强烈情感的生动画面。正如雅克·贝汉所说:“无论多完美的拍摄角度,多先进的拍摄技巧,都不是我追求的东西。真实表达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艺术真谛。”
于是,在克鲁索的镜头里,《海洋》里的动物显得有智商有情商。他说:“我们把它当成一个‘人物’,一个‘角色’,试图用最近的距离拍摄它,你会发现,我们的摄影机总是在捕捉它的目光,它的表情,它的每一个动作。为此我们的水下摄影师花了很长时间与鱼们熟悉。《海洋》是想让大家用不同的、带有情感的眼光去注视它,它们不仅仅是动物,它们需要我们用同等的眼光来看待。只有让观众爱上海洋,才能让他们懂得保护海洋。”
为了达到拍摄效果,剧组年复一年在追逐:他们首次拍到了人们以为不存在的学名为“亚洲羊头濑鱼”的“怪鱼”;为了拍摄一场足够规模的暴风雨,他们等了三年冒死出击;在北冰洋,他们连续拍了三年效果都不理想,直到最后终于拍到海象妈妈在水中温情脉脉地抱着自己的孩子的镜头时,所有人才如释重负,忘记了三年追逐的艰辛。
票房不重要
重要的是传达自然之美
雅克·贝汉的盛名让他的纪录片赢得了很多明星粉丝。《海洋》的全球发行也得到了明星们的力挺,在日本,为影片配音解说的是宫泽理惠,在美国则是大名鼎鼎的皮尔斯·布鲁斯南,而在中国这项任务落在了著名导演姜文的肩上。昨日克鲁索对姜文的配音解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虽然我不懂中文,但他的声音充满诚意,毫不矫揉造作。”然而在众多好莱坞大片的强势阴影之下,该片能否在影院赢得生存空间更让人好奇。昨日蓉城某影院经理表示,影片上映前几天将保证一定的场次,但能上映多久,取决于观众的反响。
对于影片的高额投资,克鲁索表示:“我们的耗资也许是纪录片里创纪录的,但我们的钱不是花在明星片酬上,而是全部花在制作上,我们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克鲁索透露,这类题材的影片能够收回成本很不容易,而且雅克·贝汉本人还承担着债务。雅克·贝汉此前在杭州宣传时透露,自己还背负着900万欧元的债,但“我不在乎,对投资回报和票房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所要表达的东西是否传递到了大家那里。”
雅克·贝汉希望通过影片传递的是自然之美,呼吁人类对自然的爱。虽然一直从事自然纪录片拍摄工作,雅克·贝汉却不是一个极端的环境主义者,其作品中也很难找到鲜明的环保立场。不同于传统自然纪录片导演,他对影片的态度更像是对待一件艺术品,他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如何将自然以完美的姿态展示,而不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趣的是,《海洋》和另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海豚湾》都曾亮相东京电影节,前者受到欢迎,后者受到日本抵制。对于环保问题,克鲁索说:“我们反对的是工业化的掠夺,一网打尽的捕捞。我们对自然界报以乐观的态度,我们相信海洋的修复性。正如影片所说,海洋几百万年的进化,被人类短短的几步给毁坏了。但现在,人类保护它的愿望也前所未有的强烈,就像两者在和解。”他还透露,回国后将和雅克·贝汉开启新片《四季》的拍摄工作。通过十万年的跨度,通过动物的视角来感受在四季更迭中的人类生活,观察人类在自然变换中的处境。本报记者 卫昕 摄影 朱大勇
简介
人物
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
出身于演艺世家,1946年,年仅5岁的他就在《夜之门》中客串。在经历了国立巴黎高等戏剧艺术学院的表演学习之后,他正式进入电影圈。曾凭借《半个男人》获得了威尼斯影帝称号。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最熟悉的银幕形象是《天堂电影院》中的成年托托、《放牛班的春天》里的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其后他先后担任了《Z》、《专门通道》、《生命之外》、《喜马拉雅》等影片的制片。2001年,由他导演、编剧、制片的《迁徙的鸟》宣告了一位纪录片大师的诞生。“天·地·人”三部曲纪录片(《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喜马拉雅》)为他赢得了全球声誉。在这三部影片里,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灵的尊敬都显露无遗。他以极其唯美的画面将自然的美景分享给每位观众,并带领观众走进那个一直被我们忽略却又妙趣横生的新世界。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