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武侠》7月4日上映 > 武侠 新闻

《武侠》影评:有关功夫的想象和虚构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张小北
2011年07月07日16:18
《武侠》海报(点击进入《武侠》专题)
《武侠》海报(点击进入《武侠》专题)

  对于功夫片爱好者来说,《武侠》会是一部让他们感到兴奋的电影。甄子丹在《武侠》中,贡献了他自《叶问》后最精彩的一次功夫打斗场面。仅凭这一点,足以让那些对甄子丹有所期待的影迷不虚此行。

  《武侠》这部电影虽然有一个听起来野心很大的名字,但它的故事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对于熟悉大卫•柯南伯格导演的《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5)的观众来说,“民国版《暴力史》”足以相对准确地概括出这个故事。在这样一个故事框架内,虽然金城武的出现一定会让观众感到惊喜,但整部影片最核心的人物和场景,自然全部都和甄子丹扮演的角色有关。

  这部打着“武侠”旗号的电影,实际上却是在尝试解决一个功夫片的瓶颈问题:“功夫”的虚构和真实如何结合以及如何创新。在《武侠》这部电影中,那些有关“功夫”的想象,被巧妙地和所谓的“科学”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完成了一次关于“功夫”的重新书写。

  从大的类型来划分的话,“功夫片“算是“武侠片”的一个亚类型。二者最大的区别,一个是年代,一个是兵器。从观众的传统习惯来说,武侠片一般都是古装片,年代大多截止在明末清初,角色多使用冷兵器;而功夫片的时代背景则多在清末民初,角色基本都以拳脚格斗为主。划分二者的模糊界限,基本上是以火器在中国大规模普及使用为分界点。“中国功夫”或者说“武术”这种其实年代并不久远的中国神话,在西洋枪炮的面前,尴尬地遇到了一个设定方面的问题:武功再厉害,遇到枪炮之后都统统歇菜。“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美好愿望,只能留给东西方不败和功夫熊猫。

  这种神话和现实之间的尴尬,来自于惨痛的中国近现代史——大刀长矛的义和团被洋枪队成群结队地打倒时,关于“武术”的神话自然就破灭了。虽然这种传说在电影中得到了延续,但对于现代功夫片来说,它们都只能尴尬地在剧情中,通过设定某种特殊情景来解决主人公为什么必须要用拳脚而非枪械的矛盾。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直接无视这个问题。

  《武侠》在故事设定上就采用了这种彻底的“无视”直接忽略掉了这个矛盾,但它又必须要通过“科学”来解释功夫的秘密,于是在反复的纠结之中,这部电影就把时代设定在了民国初年的边远山区——这是一个历史正在变为传说的年代,这是一个西学东渐的年代,于是有关“功夫”的想象和虚构,就和中西医结合的CSI巧妙地混搭在了一起,最后变成了一个趣味盎然的《走进伪科学之功夫的秘密》。

  作为功夫片爱好者的观众,如果能够不去理会上面所说的种种纠结和拧巴,那么《武侠》中甄子丹的三场打斗场面,绝对是令观众心跳加速的。甄子丹的动作设计一向注重实际格斗技巧的合理性,在《武侠》中他更是将这种基于现实世界物理规则的格斗动作技巧,和长期以来通过功夫片和武侠小说构建而成的“功夫想象”结合起来,从而打造了至少两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打斗场面。

  片中的大部分格斗动作场景,都使用了传统的香港功夫片技巧,如通过吊钢丝来隐蔽地强化动作难度、降格拍摄以凸显动作速度、通过机位和镜头的配合营造错觉,等等。但是在这一系列电影魔术的帮助下,《武侠》中的动作场面却仍小心地将动作风格统一在了影片整体的“走进伪科学”风格之下,几乎所有动作都煞费苦心地交代了它的力学或医学原理。虽然这些细节都是被夸大和修饰过的“伪科学”风格,但功夫片观众是不会在乎这些的,他们仍然会为这种新鲜货色而激动。

  对于功夫片迷来说,动作场面在保持以往水准的同时,又在动作难度和风格上做出创新,而且还不止一场,这就已经足够了。作为一种特定的观众群体,功夫片影迷对功夫片的需求其实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欣赏各种花样翻新的格斗动作来实现电影的娱乐和造梦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明确和单纯的电影趣味,而趣味本身是不分高低的。

(责任编辑:刘冉)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