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民版歌剧《白毛女》剧照,马敬茹饰喜儿,李艺文饰杨白劳。 |
昨晚,在国家大剧院观看新版歌剧《白毛女》的观众中,有五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河北农民版歌剧《白毛女》的主创代表。
河北农民版歌剧《白毛女》,是由河北省秦皇岛市海阳镇大里营村的十几个村民自发排演的,2010年7月1日在村里进行了首场演出,同年10月1日再次在村里演出了一场。虽然演出很粗糙,但是当地村民都很喜欢,还有媒体报道了他们。而此番在大剧院上演的新版歌剧《白毛女》的主演谭晶,正是在网上看到了相关消息,特意邀请他们的代表来京观看演出。对于这些老乡来说,排演《白毛女》的这段经历,其实也是实现了一个梦。
“犯神经”的“杨白劳”
河北农民版歌剧《白毛女》中扮演杨白劳的李艺文,今年已经73岁了,他现场清唱了一段,听来依旧底气十足。
其实早在49年前,李艺文便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过歌剧《白毛女》,当年他演的便是杨白劳。“那时我才23岁,我们自己用钢板蜡纸油印剧本,先是在村子里演,然后到公社所有的村去演。”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禁不住露出丝丝笑容。
正是这份情结,李艺文一直想着怎么把《白毛女》再“拾掇”起来。2009年,大家伙儿正式筹划重排这部戏,他便成了主心骨。虽然他对这部戏的情节、音乐、唱段都如数家珍,但因为手头没有现成的剧本和乐谱,所以真正实施起来并非易事。他从网上找来歌剧《白毛女》的录音,再对照着录音一句句记下歌词,配上乐谱。李艺文说:“我常常整到夜里十二点钟,睡一会儿,等到三四点钟就又醒了,再接着整。”为此老婆没少数落他是“犯了神经”。
三个多月夜以继日,李艺文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翻开摆在他面前的那个剧本,足有近百页,全部都是手写完成的;每一句唱词的上面都标注有简谱,也是他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写下来的。看到李艺文清秀的笔迹,很多人感慨,这样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居然做得如此投入。
打麻将出身的“喜儿”
55岁的马敬茹,是河北农民版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她身形不高,头发利落地盘起,穿一件黑底紫花的连衣裙,更显洋气。她笑称自己是“打麻将出身”,因为以前平日里闲着没事儿就喜欢打麻将,直到有一天听到邻居家有人在组织唱歌,她才开始琢磨自己也该换个活儿法了。
因为嫁到了外村,马敬茹算是半个大里营村人;听说《白毛女》要招演员了,她赶紧回“娘家”报名。“其实我当时连‘北风吹’都唱不全,可最后还是选上了我!”说这话时,在一旁的导演张学华插嘴了:“选角嘛,唱两口我就知道大概了,三个‘白毛女’,我觉得她能行。”
接下来,马敬茹开始一边排演一边学习,跟着从网上找到的郭兰英版《白毛女》学唱,“没有画面,没有字幕,就有声,我就听着学。”比唱歌更难的是,马敬茹还要把喜儿这个青春少女的劲头演出来。“我就是一个农村妇女,却要演一个乖巧的小姑娘,还真有点儿难为情,这可把导演愁坏了。他一着急就出汗,汗珠子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白毛女》的首演是在村委会的大操场上,村里男男女女都来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也有骑着自行车、摩托车赶来看的。“我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就想着怎么演好、唱好。”马敬茹说,“那天唱到喜儿哭爹时,我真哭了,我自己都感动了,台底下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也都在抹眼泪。”
卖了一家店的团长
今年50岁的董晓娜是这个剧组的团长,也是排演的主要出资人。有人开玩笑说,请她当团长,是因为她是“(经济)实力派”,这也算是遵循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当初大家伙儿决定重排《白毛女》,资金是个大问题。正在众人犯愁之际,董晓娜站了出来。她掏出3万元钱,为剧组置备了舞台布景。为了支持大家的演出,海阳镇、大里营村还出资两万元购买了专业的音响设备。至于服装和道具,都是大家伙儿自己做的,旧毡帽、红棉袄、还有麻袋片做成的披肩,以及灯笼、手枪、大刀、红缨枪等。
谈到当时的“冲动”,董晓娜似乎仍是掩饰不住的兴奋:“一方面,党的政策好了,大家伙儿也都致富了,我个人呢,也有条件出资;另一方面,我父母都是老革命,我母亲有66年党龄,我是‘党的女儿’,愿意为大家伙儿做点事情,大家伙儿快乐就好。”除了慷慨出资,她还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因为要参加排练,牵扯很多精力,原本经营着两家实木家具店的董晓娜,索性把一家店转让出去。“少开一家店,虽然赚得少了点儿,但心里乐和啊!”
其实,参加排演的每一位演员都在力所能及地付出着。就说在剧中扮演黄世仁的苏久盛,60岁了,还在秦皇岛市开发区做着一份工程监理的工作。他只能挤时间来参加排演。“基本都是晚上8点钟以后开始排,或者是周末时间,一排就排到半夜。”苏久盛说,“我们做这个剧挺不容易的,大家确实都是真的喜欢这部戏,对它有感情。就像这次来大剧院看《白毛女》,我们就想着多取点儿经回去,把我们的《白毛女》排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