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黄杰、苏敏/文)1977年9月,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30万人的命运从此改写。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等艺术院校恢复招生,“张艺谋们”从这里启程走向银幕。
1979年之后,高考的主体逐渐明确为高中应届毕业生。
这三届大学生,他们是文革的亲历者,当过知青、做过工人,对知识的渴望、对个体的觉醒、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空前高涨。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师级学者,在这三届大学生里层出不穷——《雪花那个飘》浓缩的是这一代人的身影,真实是这部剧最有力的筹码。当我们翻开张艺谋、陈凯歌、王宛平、高满堂等人的履历时,发现与这部剧竟如此一致,这是他们共同的青春回忆录。
名人篇
1. 张艺谋
经历:下乡插队做了3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7年的搬运工。
高考: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揣着前妻肖华连夜煮的鸡蛋,从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奔赴考场。
大学:“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像我这种从外地来的很仰视他们,我不觉得电影学院是我能进的学院,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贵族学校。”
相似:《雪花那个飘》里来自农村、有妻有女的韩老六。剧里韩老六养鸡,剧外张艺谋
参加过捉麻雀补营养的“集体活动”。
2. 陈凯歌
经历:西双版纳插队,1970年参军,1974年转业,1976年到北影洗印厂工作。
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后,陈凯歌没有考上北大中文系;1978年改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头一轮就被刷了下来,但当年北影扩大招生,他得到了宝贵的复试机会。
大学:“我们那时候每星期有两到三次的机会去看经典电影,然后自由地讨论。校园外面就是广阔的农田,明月当空,导演系的同学们拉着手,吟咏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相似:出身自艺术世家,年轻时颇有风流气质,与《雪花那个飘》的冷雪松很相似。
3. 顾长卫
经历:1976年,21岁的顾长卫高中毕业,被留在西安等待分配工作,“混”了两年。
高考:顾长卫说他运气很好,高考就像“一道光”改变了他的人生。此前他甚至不知道有北京电影学院这样一个大学存在,但因为学过画画,又因为替人画海报能得到电影票,从而看了不少电影,很顺利地考入电影学院摄影系78级。
大学:“张艺谋和我一个宿舍,他比我更用功,晚自习回到宿舍还在学习。所以他能拍《英雄》,我只能拍《孔雀》。”此外,因为电话在他们宿舍门口,顾长卫常常义务“叫电话”,还得帮同学们义务“理发”。
相似:年纪小、生活相对优渥、人生未大起大伏,颇似毛孩饰演的丁学武。
4. 高满堂
经历:下乡做了3年的知青,晚上没事的时候,知青们都会跑到他住的屋子听他讲《福尔摩斯探案集》。
高考:“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喇叭响了说高考恢复了,我们都不信,傻了。扔下锄头就往大队跑,抢着给家里打电话,找各种理由请假回城复习。后来回到农村去参加考试,那年的雪特别大,我凌晨3点出发,走了4个小时到考场,数学直接考了0分。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手都颤抖了,疯了,顺着山坡就往下跑。”1977年,他考入大连大学。
大学:“我们77级最喜欢辩论,辩论一晚上都不觉得累,很多故事都历历在目。”
相似:高满堂自言,赵长天身上有很多他的影子,尤其是责任感和匪气。
5. 李少红
经历:她是那个年代罕见的独生女,出生在部队大院,14岁就参了军。
高考:“当时我在部队医院检验科,最大的愿望是能上医学院,但是又怕考不上,所以才想试试文艺院校,选择电影学院完全是因为我妈妈,她是导演系58班的毕业生。”1978年,23岁的李少红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大学:“几乎每周最少有四天都是在看电影,从无声片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作家电影,德国法斯宾德,前苏联,美国好莱坞,日本黑泽明等等,全面覆盖。那是个文艺思潮澎湃,文化复苏的年代。”
相似:无论是良好的出身、在家受宠的程度,都与初萌有相似相通之处。
6. 王宛平
经历:15岁当兵,复员后当车工,一天站8个小时。在她陷入绝望时,高考恢复了。
高考:“我从来没那么背过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得了头疼病,头一次吃安眠药也是那个时候,当时也没有统一的教科书。那一年作文题目至今记得:《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7年,王宛平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
大学:“上学时,我们班年龄最大的32岁,已经有三个孩子,年纪最小的16岁,差了整整一倍。我们班最有名的就是诗社,王小妮徐敬亚夫妇,当时几乎与北岛舒婷等齐名。”
相似:虽然王宛平很自谦,但她的文学梦正是启航于此,在大学期间也写过不少诗歌与散文,才气其实当时已然微露,颇似剧中的“才女”徐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