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ngcat |
对红楼梦仅仅是了解?还是热爱?从李少红(在线看影视作品)所拍的电视剧里可以看出一二。目前已经看了六集的我,看不出导演对红楼梦有非拍不可,非说不可的感情,她只是在按照她看过一遍或者两遍的情节,一一还原出来。她所理解的拍摄节奏,应该是两章一集,她所理解的大家族场景,就是钟鸣鼎食的气派,她所理解的古香古色,就是贾宝玉在警幻仙姑面前把六七首判词都念出来。这有错吗?这完全没错,全都是原著的剧情。但是对于一个红迷来说,如果导演只是限于“读过”红楼的层次来拍,没有对该书一段浓得化不开的情意结,拍出来之后也只是完成了一个项目。
对寻常读者看来,这些衣食住行,确实是非常难拍,不投入感情和兴致去洞察其中趣味,成品怎能逃过一笔流水账?李少红的失误,不在于技术的失误,选角的失误,全新风格选取的失误,而在于你能感觉到她对红楼梦,就像一个初中生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磕磕绊绊读了下来,最后的成果只能是复述得了故事,却复述不了人。人物的内心,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存在于情节表层之内的东西,李少红就像初中生一样懵懵懂懂。
这从她当初接拍红楼梦,说自己没有读过原著时,祸根其实就已经埋下。
在看前六集时,我一直渴望镜头能从全景中推进,再推进,看看人的表情如何,看看他们看着对方的眼神如何。红楼梦展示的烈火烹油场景,李少红手到擒来,但人情世故的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的暗涌流转,却被埋没在李少红一贯的大景别风格里,埋没在昏暗的色调里,极抢风头的配乐常常依依呀呀改过人声。皮囊越是精致,你越能觉得李少红故意用它来掩盖住什么。
旧红楼,宝黛钗初见一幕,黛玉在人群后面看着宝钗驾到,宝玉一边悄悄拉住黛玉的手,一边怔怔的望着神仙一样的宝姐姐。这一幕虽然无情节,但用时颇长,各人眼神里的情意不言自明。至于宝钗为何要到梨香院来住,这梨香院又有何来头,一一忽略。新红楼却像一个笨拙的说书人,硬要把无关要紧的事说出来,然后在宝黛钗相见的时候,偏偏又阳痿一样漏了气。
黛玉和薛姨妈、宝钗、宝玉吃酒一幕,又是一处显拙之伤。书中黛玉的反击,处处见聪明,见伶俐,李嬷嬷说她嘴像刀子一样利,这不是李嬷嬷在和她吵架,而是又爱又恨的戏谑。然而剧中,黛玉和李嬷嬷一来一往的几句话,竟像是主子和下人斗嘴。再看送宫花一段。先不说省略了惜春说做了尼姑如何带花一段妥不妥,单是周瑞家的和黛玉过招,就拍得只见形不见神。黛玉这时除了说的,其实还有暗涌的情绪,不自在的小动作,一个几秒钟的细节特写足以说明这场戏。但是全都没有。我无法淡定的看着情节一路一路往下走,李少红却一次一次错过深入人物内心的机会。
截止前六集,黛玉性格慢慢丰满的几场戏都如白开水。再看看宝钗。宝钗的主戏在于冷香丸和看玉两段。冷香丸只需要气定神闲的说出配方,和周瑞家的之间也不存在深挖关系,所以没有失手。然而看玉一段,李少红又犯了老毛病,她完全没有在宝钗和莺儿之间的谈话中多切几个特写,更没有捕捉秘密揭晓时宝钗流露的感情,导演不知道这有什么重要。
我们常常觉得,闹学堂、风月宝鉴这一系列主情节之前的章回,是全书旁逸斜出太过的表现。荣国府主线已经呼之欲出,而曹雪芹却久久停留在荣府以外的情景。一来可能因为他曾经有练笔收稿,收集短篇,贾瑞照风月宝鉴、学堂断袖之癖,兴许是舍不得抛弃而杂糅在前十来章;二来也许是修改过程中还来不及润色和删减。总之主副有分,轻重有别,家长里短的红楼梦,必定需要一个懂得取舍的导演来拍。可看到李少红两章一回铁打的纪律,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期望在闹私塾里,群戏能表现得精巧些,但除了看到一场闹剧,再无其他。
选角上都可以抛开不说,如果李少红理解的秦钟是痞子面容,宝钗是飞燕腰身,我也能接纳这种解读。而年画一样好看的人和阴森宿命的场景,也可以成为李式红楼梦的招牌。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最怕是,李少红看到的,是一本可以拍成50集的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