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商业头脑的“小才子”
于正的独到的眼光捧红了一批演员。 |
“难得的小才子”,是徐克褒奖于正的话。但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于正的才华可能更突显在商业方面。从他开始自己做戏开始,还没有一部赔钱的记录,最少的盈利率是40%,平均盈利率在100-200%。
2008年,TVB的戏骨刘松仁曾经问于正,为什么内地的电视剧不能走出去?于正当时无言可对,随后写了一篇名为《给中国电视剧找条出路》的博文,里面谈到:“故事差,制作烂,发行渠道不好,可是有谁在制作之前就想到这些问题呢?没有,从来没有,所有人都只想快点开机,快点挣钱,可是钱哪有那么好挣的?”从于正自己做剧开始,精准定位的故事和市场,都是摆在同一位置的,赚钱恰恰不是目的,而是必须有的结果。
之所以做制片人,于正自己描述为:“某一部戏,我自己认为自己写得很好,拍出来收视率也很好,但是我看了以后,我觉得好惭愧。拍成这样收视还很好,不知道是不是见鬼了。我两集的量被他拍成五六集,我一个28集的剧本怎么会出30多集,很水。我不想再做了,我要自己掌控。”他自己做后拿投资人的钱,但不肯用投资人的女儿和情人,因此常常被指着鼻子骂“拖去窑洞烧了”。
《大长今》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大长今》你说有多少原创性,就是因为漂亮,服饰好,你没见过那么唯美的东西,很精致,一下子就把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就变成他的了,这叫文化侵略。为什么中国人强调大题材,制作出来会不好看,人家不买?OK,那你就做出一个亮丽的,青春的,全球都爱看的。”
他底下有一套成熟的制作班底,数百人长期驻扎在横店,光是这几年积攒下来的金银首饰就能装满半房间。于正自己编剧省去了剧本的费用,演员以二线混搭三线为主,绝大多数打包价不超过百万。这也与他熟悉观众心理有关,观众要看的是唯美场面和纠结故事,在后者省钱的情况下,于正特别舍得在唯美上砸钱:“你试过每部戏都自己贴钱吗?前面很多部我都是,我只要精美,不管是首饰还是衣服景别。”
其中,一部剧在首饰上差钱40万的时候,于正掏了35万,御用监制林国华掏了5万。后来这部剧拍完反而省了100万的制作费用,于正当即问投资方要回了20%,当做奖励给制作团队。所以即使外界风雨再大,林国华为首的制作团队从未动过出走念头,更有意思的细节是,在他们位于横店的办公室里,你能听到所有人的手机铃声都是《宫》主题曲。
他从不参加编剧维权之类的活动,他在博文中明确表示:“我觉得一个好的编剧,必然有他的市场性,当你跟市场接轨,给老板挣钱的时候,不用维权,权力自然在你手里,干嘛还需要维权,维权就意味着你的东西不行,人家不把你当回事,既然如此,你又何必那么自恋呢。只要你能让老板挣钱,具备这个商业价值就行。”
包括于正对新闻点的把控,其实某种意义上,也被认为与商业息息相关。同样也是“《宫2》不与湖卫合作”的新闻为例,出去话题效应外,提高续作的身价也在目标范围内。于正一直有个信条,如果一部烂剧都能卖到那么多钱,凭什么我的好剧不能卖得更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