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皮奥瓦尼 1946年5月26日出生于罗马,钢琴家、作曲家、管弦乐指挥。皮奥瓦尼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为电影《因父之名》作曲。图/AP |
因为获得奥斯卡原创电影配乐大奖的《美丽人生》,许多中国观众知道了意大利作曲家兼指挥家尼古拉·皮奥瓦尼的大名。迄今为止,皮奥瓦尼为电影创作的曲目超过130首,其中包括《美丽人生》《亲爱日记》《灯塔情人》等。4月26日,皮奥瓦尼将率领意大利电影交响乐团参加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的电影主题交响音乐会,这是皮奥瓦尼首度踏上中国的土地,而中国乐迷将有机会看到他亲自上台,指挥《美丽人生》组曲。
谈《美丽人生》 电影本身给了我灵感
新京报:《美丽人生》的配乐深受观众喜爱,你当时的创作灵感是什么?
皮奥瓦尼:那是一个充满历史悲剧感的伟大爱情故事,影片中的夫妻之爱、亲子之爱非常动人。我创作音乐时,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在历史事件中挣扎抗争的伟大爱情,电影本身给了我灵感。
新京报:在创作电影配乐时,影像会不会限制你的想象力?
皮奥瓦尼:无论哪一种音乐创作,都必须是有感而发的。与我合作的电影作品,必须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激发出我的想象力,我才可以写出让听众浮想联翩的音乐。影片故事内容是创作电影音乐的源泉和核心,例如影片《美丽人生》,男主角向女主角求爱时的欢快曲调,男主角奔赴刑场时的悲壮旋律等,都是影像与音乐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的,影像不会限制我的想象力,它给我提供了创作灵感。
新京报:1998年问鼎奥斯卡小金人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皮奥瓦尼:十分愉快,充满惊喜。
新京报:现场指挥演绎《美丽人生》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皮奥瓦尼:当一首乐曲在音乐会上奏响时,它的价值会有一些变化,因为本来隐藏在影片背后的音乐细节,会得到彰显。如果观众之前看过或是喜欢某一首电影配乐,那么在音乐会上的演奏将成为他们难忘的情感记忆。
新京报:你和导演罗贝托·贝尼尼一起合作《美丽人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皮奥瓦尼:贝尼尼是一位让我敬佩的导演,他很有魅力、笑容很美。他虽然瘦小,但他塑造的人物多半很伟岸,他年纪渐长但永远有颗不老的心。
新京报:平时你如何去捕捉灵感?
皮奥瓦尼:纸和笔!我随时都带着纸和笔,有时候也会用iPod录下旋律,然后,这些记录可以当做日后创作音乐的素材,因为灵感总是稍纵即逝!
新京报:同为意大利配乐大师,你与埃尼奥·莫里康尼(注:意大利作曲家,电影《西西里美丽传说》《美国往事》的作曲)的关系如何?
皮奥瓦尼:我们都生活在罗马,住的很近,经常见面。我们在同一个工作室工作,使用同样的音乐论坛,与同样的乐团和工程师合作。生活中我们也是好朋友,支持相同的足球队,有很多共同语言。记得在一次活动中,我们共同创作了一首乐曲,作为圣诞节送给观众的礼物。
谈配乐 视觉是躯体,音乐是灵魂
新京报:配乐和指挥分别在你的事业生涯中扮演何种角色?
皮奥瓦尼:都是对音乐的创作,有些是二次创作、深度创作。影片配乐是有目的性的,是为影片整体内容服务的。乐团指挥是一个乐团现场演奏时的核心,对演奏效果影响很大。这两种角色我都很喜欢,并且在我的事业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新京报:你心目中,音乐在一部电影中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
皮奥瓦尼:如果将电影比作一个人的话,视觉感官的影像无疑像是他的躯体,而听觉感知的音乐就像他的灵魂。影像和音乐共同赋予了整部电影鲜活的生命。可以说,电影音乐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新京报:当电影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越来越发达,电影音乐的地位会有变化吗?
皮奥瓦尼:电影画面与音乐是互相交融的,看电影时你不一定能意识到电影音乐的存在,但这恰恰说明画面与音乐融合得成功。随着电影视觉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电影表现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此过程中,电影音乐的地位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越来越重要。
新京报:你认为意大利的电影音乐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音乐在总体风格上有什么区别吗?
皮奥瓦尼:好莱坞电影音乐,主要服务于以商业诉求为主的所谓“大片”,有大投资、大卡司、大场面。意大利的电影则以文艺气质为主,电影音乐也是如此。
新京报:你和很多著名的电影导演都有过合作,他们喜欢你的原因是什么?
皮奥瓦尼:因为我们对电影音乐的共同追求,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中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新京报:这是你第一次来中国吗?
皮奥瓦尼:之前我没有来过,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以前,北京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当时我还是一个青年人,而这里处于毛泽东时代。
新京报:你对于中国的电影和音乐有何印象?
皮奥瓦尼:我参加过谭盾的音乐会,之前也听过他的作品。谭盾是一位具有好莱坞风格、技术很不错的音乐家。
新京报:这次电影主题交响音乐会上,有没有你熟悉的中国电影曲目?
皮奥瓦尼:我听过一些中国的电影音乐,例如《少林寺》《卧虎藏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