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颁奖礼暨2011影视制播年会在沪举行。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博纳影业老总于冬、今年将要上市的光线传媒老总王长田以及海润影视赵智江、小马奔腾老总钟丽芳、清华大学学者尹鸿等在内的众多国内影视产业大腕济济一堂,大家以“影视钱景”为主题、围绕2011年是否应该选择上市“圈钱”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谈投资亿元电视剧,祸兮福兮?
当人们对投资过亿的大片逐渐习以为常之时,电视剧也悄悄地迈入了亿元大剧的新时代。过去3000万一部电视剧便算大手笔,如今却动辄上亿且不封顶。对于影视剧日益高涨的虚火,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不无忧虑:“现在七八十万一集电视剧已经成为常态,有些导演演员不想拍戏,但资本追在你后面。”尹鸿希望市场能够降温,重新回归理性调整。
与此同时,网络等新媒体的日渐崛起,也让影视剧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这块尚待开掘的金矿。在SMG影视剧中心主任苏晓看来,新媒体不仅正在改变人们的收视习惯,增加了影视剧的销售渠道,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价值相当于一颗卫星。”据华小马奔腾老总钟丽芳透露,虽然《将爱》只是一部投资1000多万的小成本作品,但不仅票房过亿,“我们的网络版权就卖了450万”。
而尝到甜头的优酷网老总古永锵,对于新媒体和影视公司联姻的前景也非常乐观:“互联网已经成为电视剧的后播平台,我们也在和影视公司谈合作制作短剧。”而电视台参与到影视剧的生产制作也成为了一股新的潮流。这在尹鸿看来是好事,“因为在完成市场的整合”。
谈人才“全国只能组成七个剧组”
随着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相继登陆创业板,以及博纳影业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有消息称,2011年包括中影集团和上影集团在内的多家影视企业都对上市虎视眈眈。不过在一片上市热潮中,不亦乐乎电影公司老总马珂却逆流而上,坚定地表示不会考虑上市。马珂坦言自己并不差钱,人才的稀缺才是选择放弃上市的主要原因:“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人。我本身不是特别缺钱,现在愁的是找不到好的行业内的人才。”
“我做过一个调查,同一个时间里,全国所有行业内的人加起来,也只能组成7个剧组。”影视剧的用人荒由来已久,不过除了像葛优这样被过度消耗的例子外,目前导演、编剧和剧组的其他工作人员也成为了紧缺人才。因此在马珂眼中,培养人才远比上市“圈钱”重要得多:“就算上市拿了几十个亿,也不知道这些钱到底要怎么用。”目光长远的马珂已经签下了几位年轻编剧,“我就是想培养一下年轻编剧,用姜文的作品来带他们成长,因为实战远比学校教育效果要好。”
尹鸿对于马珂的无奈深有体会,并对目前影视人才的培养体制发出了抨击:“现在很多艺术院校的老师从没做过演员和导演。”尹鸿表示,目前一些表演系的毕业生依然远离行业第一线,甚至“在剧组被像民工一样地使用”,“所以我们培养人才一定要和行业结合起来”。
不过,人才稀缺问题固然严重,光线传媒老总王长田却认为对人才的过度依赖问题更严重,“其实我认为,目前情况下,模式的作用大于人才,其实人才这东西,从外界也能吸引到一些,但我们对人才太依赖了,介入门槛就变低了,随便签约个编剧导演就以为天下大吉了,但人往往是靠不住的。”他认为,如果能控制对人的依赖,同时培养更多人才,那就两全其美了。
谈上市“钱途”无量束缚也不少
上市还是不上市,这是摆在不少影视公司老总面前的艰难抉择。虽然包括马珂在内的不少人,对于影视公司上市“捞钱”的前景并不看好,但在昨天与会的大部分老总眼中,上市之后无疑“钱途”无量。
作为去年上市的过来人,博纳影业老总于冬笑言,自己选择海外上市其实是种冒险:“我是无知者无畏,可以算是‘被上市’的”。虽然坦言影视公司上市鲜有成功先例,于冬对于博纳影业的未来却依然信心十足:“我们上市后拥有很多优势,比如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外资不被允许在中国搞影视公司。”对于上市后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于冬也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发展方向是自己制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每年控制在6到8部,而通过卖片和发行赚钱的片子也在6到8部。”优酷网老总古永锵则将上市比作为公司成长的加速器和放大镜:“上市能够带来行业的马太效应,比如社会的肯定、品牌的树立和大量资金。”
相较之下,倒是正在“谋划”上市的光线传媒老总王长田比较客观,他直言,“我认为上市也有不少问题会产生,比如非上市公司可以更注重长期的企业发展,但上市之后就不得不屈就短期的业绩。此外,上市之后很多信息就要公开,而这个行业有很多创意和信息类的需要保密,但上市后就会被披露,让一些未上市的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在王长田看来,上市之后能拿到的那些“热钱”其实也是非常烫手的,而影视行业的业绩波动是常事,但资本市场很难接受。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