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柏林的别离,是西风还是东风?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2月21日10:42

  已经是第61届柏林电影节了,好像是熟的不能再熟的“规定动作”,在相隔七八个时区的遥远中国的影迷来说,即便这一次没有华语电影什么事儿,但刚刚冲破100亿票房的中国电影界,依然抱着亲切而传统的国际友人的心态关注着,甚至有许多按耐不住的华语电影人连影片的班底和到底什么内容都没完全确定就带着概念版海报跑去柏林忽悠老外去了,好比《血滴子》。

  说起来柏林电影节可是对华语电影最有“知遇之恩”,甚至58、59、60连续三届都有中国电影胜出。当然这和电影节本身提倡创意和鼓励新人新作有莫大关联,所谓欧洲三大影展,柏林电影节出现的“新丁”往往较多,不信可以梳理一番,柏林走出了张艺谋(在线看影视作品)张曼玉(在线看影视作品)、萧芳芳、李安、谢飞、蔡明亮、林正盛、严浩、王小帅顾长卫、王全安等等大批导演和演员,尽管威尼斯和戛纳的颁奖固然会和以上的名导名演员有重叠,但历史上绝对没有像柏林冒出更多更广泛的华语电影圈的面孔。

  回过头看今年的情况,首先是刮着强劲的亚洲雄风,除了胜出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是伊朗影片,另外还有韩国、土耳其和以色列等等,在短片奖项里,也是韩国导演朴赞郁、朴赞景胜出。虽然《别离》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两年前就斩获过一次银熊奖,但这一次他的作品让片中所有演员都纷纷加冕影帝影后,用我们姜文大腕的话说,这完全是惊喜!所以柏林电影节一直具备一种气度,从今年的评委组成也可以看出,这里面应该说不具备多少权威人士,仅仅是一些业内人士,放在全球电影圈,能说多有名气呢?但就是他们能够标新立异,显示了柏林电影节的胆气,因为所有今天看来有名气,浑身闪着星光的电影人谁又不是从这样的国际平台脱颖而出的呢,这两年中国导演王全安的崛起不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吗。

  但是如果往深里想一层,柏林电影节绝大多数评委是我们眼里标准的“西方”,看待东方世界是略微走样的,这一点柏林呈现的所谓政治风气和戛纳威尼斯等有相似,也有差异,虽然老外都常说人性啊,人文啊这样的论调,例如《别离》中的伊朗人家庭依然透露出某种世界观,或许一些人也知道了,这个导演曾2009年凭《关于艾丽》一片夺得最佳导演银熊奖后,让他遭到伊朗政府封杀,险些被禁拍电影。国际大奖总有国际大奖的标准,虽然这个标准每一年都随着坐庄的电影人在微调中,但电影节的精神是不变的。柏林总会有一些新的精神,而戛纳的气息在中国人看来更偏政治意义的上西方,例如对娄烨这样的欣赏。

  电影中表达立场很微妙,所以电影人往往不希望被电影之外的东西牵扯,但真正有追求的电影人,尤其是亚洲和欧洲国家的作者电影又占据相当比例,其实很难回避影片中的一些社会信息。例如王全安在柏林中连续胜出的《图雅的婚事》和《团圆》,涵盖的问题都比较“重口味”,而中间王全安还有过一个《纺织姑娘》则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同样是捕捉生活中的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影片主题显然比参加柏林的两部要弱一些。再看《别离》中的挖掘的伊朗社会的生活,西方观众嗅到的东方社会信息是真实还是幻觉?

  归根结底,亚洲雄风确实在柏林连战连胜,因为国际化的包容性对于亚洲电影人是越来越吸引,全世界能够掌控《阿凡达》或者《盗梦空间》的毕竟是少数,加冕奥斯卡这样的电影荣誉就更加少数。反观欧洲电影节不光是国际大奖,更多的是意味着小片导演的生存出路,门槛说低不低,说高不高,所以更多的电影人还是从创作的方面在思索,不光是柏林等三大影展,欧洲各类国际影展也是很多的,背后的融资渠道也是广泛的,几十年下来,国际电影节的意义也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这一次吹得到底是西风还是东风,或许已经“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和运超(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李瑞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