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江湖还在,格局变幻。电影江湖每年有三大盛事:2月的柏林、5月的戛纳、9月的威尼斯,各路影人聚集于此,切磋影艺。至于奥斯卡,那是山姆大叔们自己的习武所和狂欢节,走在艺术刀锋上的大师们和爱缪斯不爱财神的年轻导演,一般只是好莱坞柯达剧院的点缀,美式文艺片和盛装的明星们才是焦点。
二〇一一年的柏林赛事已然落幕,伊朗电影《别离》狂揽三项大奖,金熊、影帝、影后,都是含金量不小的奖项。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获得评审团大奖,剑走偏锋的极致风格,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拍片方式,收获了观众的离席,但没失去影评人和评委们的宠爱。东道主德国以合拍片《嗜睡症》拿走了最佳导演奖。美国帮派带来了星光,没带走硕果,《血之救赎》(The Forgiveness of Blood)获得一个安慰性质的编剧奖,王小帅(在线看影视作品)和王全安分别以《左右》和《团圆》拿过该奖。
艺术借了政治的光
《别离》捧得大奖并不意外,不过同时收获其它两个大奖就有点出乎意料。在柏林电影节场刊《SCREEN》中,《别离》获得了3.6分的超高分数(满分为4分)。打分只代表了影评人的口味,各电影节的大奖归属和评分出现偏离的次数颇高。但作为一个参照,评委们的选择和影评人的评论吻合,证明了《别离》实至名归。
柏林喜好政治、女权题材,一向被视为三大电影节中政治性最强的影展。本届主竞赛单元评审之一伊朗导演贾法尔•帕纳西,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被伊朗政府判有期徒刑6年、禁止拍片20年,深陷囹圄,未能参加评审工作。座椅空缺,置于中间,对伊朗当局的控诉和贾法尔•帕纳西的声援显而易见。去年,波兰斯基被捕,而《影子写手》获得最佳导演奖,柏林告诉人们,艺术归艺术,道德归道德,法律归法律,电影节认的是电影艺术。柏林电影节热衷、善于制造这种事件,看上去不美的电影节,须靠出位话题把媒体和人们的目光拽过来。
把《别离》无限风光的部分原由归为政治色彩,或许有点冤枉影片以及它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颁奖礼结束后讲道:“我不认为颁三个奖给我们,只是因为贾法尔事件,我相信评审团是真的关注了我们的电影。”《别离》自身质量过硬,题材以情动人,没含多少政治色彩。由于贾法尔事件,更因柏林的政治味道,《别离》即便够格获取殊荣,也无法不染上政治话题。电影节有自己的倾向,在一些方面会左右评审团的选择。表面上,影评人是最为客观的审判官,而贾法尔事件亦能影响影评人,他们的一片赞誉难以称得上纯粹,多少含有声援的成分。北野武的《极恶非道》去年在戛纳遭遇恶评,除却东西方审美趣味的差异,一些影评人不喜欢它,并不是因为片子本身的技法问题,而是因为过度暴力和对异色人种有失尊重的原因。
如果说《别离》借了政治的光,那《都灵之马》的孤心造诣完全是电影艺术的胜利。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对立,从来不会消失。一些影展掌权者和制片人关于商业与艺术对垒消融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不能因为《怪物史莱克》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以及一些作者电影卖座的例子,就乐观地宣告商业与艺术合体时代来临。电影不该简单地以商业与艺术二元对立划分,但贝拉•塔尔这样的导演、《都灵之马》这样的作品,在提醒人们,电影艺术的一些探索,与商业确实南辕北辙。《都灵之马》抗拒工业对追求极致的阻碍,在电影内部艰难独行,只关乎电影、关乎艺术。如果不用艺术这个令人厌烦的词语,可以换为“人的体验”、“一组独特的心理刺激”、“精神世界的疆域”等。《都灵之马》借了艺术之光,走偏锋,无关政治。何谓偏锋,商业环境挤兑下的独木桥和山野中的洞穴?或许,它走的才是光影正途。
无米之炊与宁缺毋滥
让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承认,戛纳是世界电影最重要的艺术圣殿,是世界电影的中心和心脏,它们当然不干。这些年,戛纳过于强势,论名导与佳作数目,它的非竞赛单元“一种关注”即能干掉柏林甚至威尼斯的主竞赛单元。庙堂太小,混迹江湖的老手只赶最大的庙会,戛纳是真正的华山论剑,巅峰对决。艺术没有绝对标准,奖项只是浮云,导演们嘴上不在乎得奖,大多依然向往荣誉殿堂的加封晋爵。柏林的常客,经常易为戛纳的主顾,像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混了两届柏林之后,成了戛纳的座上宾。
大导们赶着点儿赴戛纳,如王家卫、是枝裕和、昆汀这些戛纳系导演。不厚道的影人,甚至在柏林宣传期间,预告海报上明目张胆地标着“ready for Cannes”(向戛纳冲刺)。为提升影展质量,攫取更多焦点,柏林只能采取更大胆的选片策略,挖掘被戛纳忽略的电影版图。戛纳一般只搞世界首映,威尼斯要大部分首映,柏林对名导们的作品是非首映不作要求。这次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有五部为长片处女作,选择如此之多的新秀,实为大胆。遗憾的是,风险报酬落空,不给力的年轻导演们大多遭遇了恶评,《仰天长啸》、《奇异世界》荣当评分垫底嘉宾,影评人的攻击火力射完作品之后,转向选片团队,抱怨它们不该出现在主竞赛单元。
参赛作品数目与质量均有限,评委会只能矮子中挑高的。2008年,杜琪峰担任威尼斯的主竞赛评审时,抱怨参赛作品质量不济,加上威尼斯的搞平衡风格,难煞那帮评委。柏林不存在搞平衡的“潜规则”,《别离》拿了三项大奖,若在威尼斯,它或许只能收获其一。威尼斯的风格是,给了你《断背山》、《色|戒》、《摔跤王》一个金狮大奖,那表演奖就免了。
今年柏林电影节没搞双黄蛋,挺好。退一步讲,好作品不多,也没法、更没必要搞。不搞平衡,宁缺毋滥,少安抚,好!一次影展因一部够分量的杰作就可载入史册,多年后,这届柏林影展被人谈起还是遗忘,就看《别离》以及《都灵之马》的造化了。
夕阳红们的艺术3D风潮
维姆•文德斯、沃纳•赫尔佐格这种被供奉在神坛的导演,只要有作品问世,哪个电影节赶上,都敞开大门欢迎。文德斯近年精力不减,创造力倒是有些退化,08年的《帕勒莫枪击案》就被质疑创造力衰退。赫尔佐格宝刀不老,仿若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一边拍着拿手的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一边试水各种类型片(《坏中尉》、《儿子,你都干了什么》),忙得不亦乐乎,频频出现在几个电影节乃至奥斯卡颁奖礼现场。
这些不差功名的导演们,对电影的好奇心没有终止,他们不像有声电影出现时一些默片遗老片不断抱怨,出现了3D,不妨试试,看看这新玩意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映像。马丁•斯科塞斯正在制作他的第一部3D电影,他身处好莱坞,3D的高成本带来的资本束缚,一定会让作品更多遵循商业取向。倒是文德斯、赫尔佐格这种没有包袱的导演,以老顽童的心态,可以制造不一样的3D艺术。柏林抓住了时机,请来本土制造的名导捧场、参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电影节展映3D艺术片,尚属首次,开风气之先河。
文德斯的《皮娜》毁誉参半,它的3D技术被不少人诟病。赫尔佐格《被遗忘的梦的洞穴》想靠3D技术,让观众进入史前风光。即便他们的尝试缺陷不少,相信随着3D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3D一定可为艺术片带来新的风貌。小说更虚假,也更真实;3D更真实,也更虚假。这只是开始,前途未知,但有无限可能。
华语片、第三世界及其它
柏林电影节曾对第三世界美学极力推波助澜,不断发掘、奖励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偌大的东方,对于欧美来说,没有因为通讯发达、全球化的影响,改变它们的神秘面貌,尤其是文化方面。今年对伊朗电影的嘉奖,依然延续了柏林的东方情调。
最近一年,戛纳将金棕榈颁给东南亚泰国电影《能召回前世的不米叔叔》,流氓昆汀将金狮颁给旧情人索菲亚•科波拉的《在某处》,伊朗电影的再度夺魁,证明了第三世界美学依旧在影展上很走俏。非西方美学、反好莱坞风格,以及一切新风格,仍是艺术至上、竭力创新的电影节宠爱的对象。09年,戛纳电影节名誉主席雅各布曾说过一个不靠谱的观点:“世界电影的中心在东欧和远东。”
按照以往惯例,柏林年年有华语片参赛。威尼斯和戛纳拉拢贾樟柯这种国际声誉高的中国导演,柏林拉不来,降低一格,捧王全安这般声望低些的导演,总之,华语电影不可缺。但今年的主竞赛单元中华语片销声匿迹。去年张艺谋携《三枪拍案惊奇》参赛,反响糟糕,柏林吃一堑长一智,名导虽然重要,但不能随便拿来充数。于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和陈凯歌的《赵氏孤儿》都被挡在主竞赛单元门外。中国电影市场火爆,好莱坞化和山寨型的不少,第五代的大导们纷纷转型,第三世界美学也逐渐隐退。都第二大经济体了,参加WTO也不少年头了,就算山寨,我们国际化了。贾樟柯这些和好莱坞不沾边的第六代,从一开始,就和西方电影美学一脉相承,以洋之技谱中国现实截面。
科恩兄弟的《大地惊雷》作为开幕片,是柏林电影节的又一尴尬体现,没有合适的开幕片,为了星光,把这部上映许久的西部片拿来开场。朴赞郁凭iphone4电影《波澜万丈》摘得短片单元金熊奖,这个戛纳扶植起来的家伙“耍大牌”,让弟弟来领奖。
首次看到第61届柏林电影节的海报,上面写着亮闪闪、大大的“B”,我笑而不语。4年前,我还在念书,几个朋友搞了一本文艺刊物,几番苦想、不断否定再否定,终于决定了封底的设计,一片空白,右上角印着大大的“13”,曰其为杂志的logo。青春又傻又可爱,过份自恋,在别人言说之前,将揶揄的权利留给自己。装13的柏林,让我想起了那本只出了2期的自费杂志。我喜欢那本很不完美的杂志,可我们没有一直二下去,那傻逼闪闪的LOGO是我大学最动人的记忆之一。当然,我知道,海报上的“B”即是柏林英文的首字母。
利用有限的资源,果断勇敢、旗帜鲜明,政治色彩依然强烈,艺术被供在当堂,柏林电影节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做到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没有完美的电影和艺术,也没有完美的电影节,2011年的柏林电影节并不二。
逆规则(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