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新闻

南方人物周刊:贾樟柯--拿什么守护我们的梦想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01月15日10:50

  愧对亲情

  正式解禁是在2004年,《世界》是贾樟柯走出地下的第一部影片。在与官方和解的第三年,他带着新片《三峡好人》再次出征威尼斯。几天后,36岁的贾樟柯在水城捧起了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狮奖。

  这是所有职业导演梦寐以求的一刻,很多人见证了贾樟柯亲吻金狮的幸福一刻,但是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观众已经不在了。在《三峡好人》制作后期阶段,贾樟柯的父亲离开了。

  “那一年我爸突然生病,很快就确诊,很快就过世。这个过程太快,完全把我击垮了。我觉得我真的太操蛋,太差了,为什么我没有把生活安排好?”贾樟柯十分自责。“我从19岁离家,一年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天。其实我觉得我父亲特别想了解我,但是我们之间交流特别少。”

  在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站台》片头,贾樟柯写了这样一行字幕:献给我的父亲。他后来专门将《站台》带回家。父亲看完后,什么都没说,就给了他一句话:如果在五八年,你肯定是个右派。

  “我觉得我父亲一直到过世,他对我从事这个工作,一直都有政治上的隐忧。他们那一代人经历的政治运动和批判,都是从电影开始的。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经历过的集权带给他的一个创伤,这也是来自我家庭的一个很大的忧虑。”

  贾樟柯的爷爷是当地的一名外科大夫,解放前自己创办过医院和药厂。这是旧社会的一个体面之家,有三种职业家中不希望后辈去从事:厨子、戏子、吹鼓手。解放以后,爷爷的财产被没收,父亲便成为一个乡村教师,母亲做了售货员。在家人看来,拍电影,等同戏子和吹鼓手。

  父亲生病住院以后,在病床前向贾樟柯讲述了自己当年反右时的一段亲身经历:当时他所在的学校有右派名额,选了半天也没选出来,校长没办法,就让全校所有老师站在水泥主席台上,相互挤,谁掉下来谁就是右派。“父亲的内心里有一个长久的恐惧。他很幸运没有变成右派,但是那件事情在他心里一定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会想如果我被推下去,整个命运和生活,就彻底改变了。”

  “但是我希望我真的不要继承这些,这是负面的一种记忆。只要你从事艺术,你关注当下,关注人的话,一定会跟权力发生矛盾和冲突,但是你还是得去做。”

  “人”和“权力”,是打开贾樟柯所有作品的另外两把钥匙。凭借着对变革时代个人命运的独特洞察和个性表达,贾樟柯迄今的所有作品都获得了国际奖项的肯定。朋友之间私下开玩笑,称他是“活跃于国际电影节的电影活动家”。拿奖到手软的后果,就是他对于奖项本身的快感逐渐递减。“一开始能快乐一个月,再往后是一个星期,再往后是一天,再往后就是一个小时。”

  尽管如此,有一个奖项依然在他内心占据着独特的分量。1996年,贾樟柯第一部作品,50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获得香港独立短片故事片金奖,那是他平生第一次拿奖。那个奖座是一只银色的眼睛,它及时到来,给提心吊胆闯入电影界的贾樟柯极大的鼓励。

  “那个奖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说句心里话,就是我觉得能跟我妈有个交代了。我妈一直觉得从事电影是一个很虚的工作,她非常担心我,你行不行,这碗饭你吃得了吗?在这个奖之前,我心里也打鼓。”《小山回家》曾经在贾樟柯的母校北京电影学院做过放映,反响很不好,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技术粗糙表达乏力。

  “所以那个奖给我之后,我特别兴奋。对家庭是个缓兵之计,我跟我妈说,妈,你看我还行吧,我再往前走几年,你别逼着我工作,逼着我结婚,逼着我生孩子,我再往前走一走。这个奖真有这样一个用途。”

  “语路”之缘

  2010年春节,贾樟柯趁回乡去看望一个中学同学,那位同学高考落榜后就回到了村里,至今未婚。他家有三个窑洞,爸妈、哥嫂各住一间,他自己住一间。在他的窑洞里,贾樟柯发现他把炕拆了,烧炉子取暖,自己在里面支了一张床,很整洁。

  在同学的枕边,贾樟柯发现了一本杂志,那是他们中学时代相互传阅的一本《古今传奇》,已经非常破旧了。“我说你还看这个啊。他说是,没事就翻一翻。我一下子就特别难过,我就想他无数个黑夜是怎么度过的。那就是本通俗读物,多枯燥啊,十几年,我觉得背都背完了。”

  那一晚,贾樟柯留在同学家中过夜。乡村夜晚来临,年轻人都进城玩耍,留下来的人就在打麻将。村里人,除了看电视之外就只有赌博,“我的那个同学可能多一样就是去翻那本《古今传奇》,我觉得这对我是很大的一个震撼。”

  这样的感触,也曾经出现在另一位电影人——编剧李樯笔下的家乡县城里。他在《孔雀》剧本开篇写道:这样的县城,就像无数流落民间的技艺之人。在他们中间,有着劳苦无常的命运的证据,和不被诉说的沉寂衰败的时光。

  那一夜,贾樟柯对城市生活之外精神世界的贫乏,对家乡的年轻人精神世界的窒息,有了一种强烈的印象。“我想拍一个这样的电影,就讲这样一种生活状态里的年轻人。”

  回京之后,媒体不断报道的“富士康事件”,更加坚定了贾樟柯为这些年轻人拍一部电影的想法。“我特别能理解这种精神上的绝望产生的压力,他们都是从一个封闭的环境、贫穷的地方,满怀憧憬离家背井,带着希望去到一个繁华的地方,结果发现贫富差距,发现其实没有桃花源,应该有人去过问一下年轻人心底的那些沮丧。”

  这就是后来的“语路计划”。当合作找上门时,贾樟柯清楚这里面有变种的广告诉求,资方是洋酒品牌,他提出“能不能不出现酒”。获得许可后,他带领6个年轻导演启动了这次拍摄。“语,就是人生经验;路,是人生道路。我们想把这些人生智慧,赠送给广阔土地上收拾行李,准备出门的年轻人。”

  贾樟柯说:“你看现在,到处都能看到拥有财富的人,但是对年轻人来讲,根本没有机会。他们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物质的压力。这种精神的困境我们应该有一些良性的信息吧。我想让他们知道,那些成功的人也曾有过这样的精神困扰,也有过这样巨大的危机或者绝望时刻。”

  12部短片中,他拍摄了其中的两个。其中一个主人公是潘石屹。贾樟柯说,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他想告诉年轻人,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成功。

  从1月5日开始,这12部独立的三分钟短片开始在网络免费观看。这样的传播方式令贾樟柯倍感欣慰:三分钟的版本,最容易让人看进去;乡村、矿区,都有网吧,他想说的话,比从前的那些常规电影,更容易传递给更多的人。

  尽管如此,贾樟柯依然决定将拍摄的素材,制作成一部电影长片,名字就叫《语路》。春节之后,他将正式开始《语路》的制作。再也找不到一个导演,能够像他一样,如此灵活地生发电影。

  《语路》之后,新片《在清朝》的摄制工作将迅速启动,贾樟柯已经开始四处看景。《在清朝》是一部古装动作片,确定无疑由明星担纲主演。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因废科举引发的故事,是贾樟柯筹划多年的“革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一直将镜头对准当下的他,这次调转镜头,聚焦的是1905年的晚清。毫无疑问,贾樟柯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语路”短片的首映之夜,12部短片完成亮相之后,团队的所有人举行了一个很私人的庆功——年轻的导演们想听贾樟柯开口唱歌,大家将原本深夜的饭局改成了K歌。在包房里,贾樟柯拿起麦克风,那些年轻导演睁大了眼睛看着他走上前,像二十多年前在家乡汾阳的练歌房里一样放声唱道: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宋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