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评论

新民晚报:电影拍摄资源都被名导占了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作者:张艺,严琦
2011年01月06日20:20

  昨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首届青年导演上戏影像年展”开幕,10位青年新锐导演携新片参加此次展映。放眼现在的电影市场,属于青年导演的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可谓屈指可数,昨日莅临现场的部分专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急功近利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葛颖教授表示,青年导演作品较少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造成的。“我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急功近利’。”葛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急功近利体现在各个层面:首先是投资方,投了钱就希望马上看到回报,因此把视线放在一些功成名就的导演身上而忽略了年轻导演;第二,由于和年轻导演合作充满着不确定性,因而制作单位的资源比较愿意向一些功成名就的导演去妥协;第三,观众和影院选电影多半会从大投入、大名气入手,做了一轮筛选之后,很多年轻导演的片子无法和观众真正见面。

  生存艰难

  一位中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国内制作的400多部影片,能进入院线的只有100多部,而其中部分影片上映不到3天就下档了,有的片子甚至是零票房,因此许多片子都没有完成和观众见面的使命。年轻导演的作品更是如此,原本基数就不大,进院线的机会又少,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次影展主持人、上戏教授万传法说:“年轻导演的生存是很艰难的,客观原因还是经费问题。希望广电总局在将来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不但要保护青年导演的作品,还要支持他们的创作,让他们有机会把作品拿到市场里去发展。”

  自身原因

  也有专家指出,青年导演的作品之所以没有市场,其中也有自身的原因。10年之前,中国都是在走文艺片的创作路线,近10年刚开始转向商业,许多的大片的资源都集中在大导演那里,青年导演得不到这样的机会。此外,青年导演的创作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作品都具有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虽然在国外可能获奖,但以传统的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并不利于导演在国内的长期发展。万传法认为,大部分青年导演应该做的还是需要将文化、商业好好的融合,不要过分注重镜头、画面的拼接,而是要在故事的叙事和表达上下更多的功夫。 本报记者 张艺 实习生 严琦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news)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