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综艺

搜狐戏剧回顾 2010十部优秀作品点评

2011年01月05日14:29

  一:《外套》

  一句话推荐:

  英国人把170年前果戈理的那件外套轻轻地披在了北京观众的身上。

  点评:

  从经典文学嫁接出来的戏剧,终于不再是消遣娱乐的伎俩,当然,也不再只是象牙塔里的珍玩。戏剧返璞归真,为小人物说了话。英国的壁虎剧团,2009年的时候,用《外套》在爱丁堡戏剧节上大放异彩,这部戏剧犹如抽筋剔骨,手段娴熟地抽出了原著中的筋脉,值得称道的是,八个演员来自八个不同的国家,犹如八国联军,把这出不需要语言的戏剧演绎地是活色生香,整个舞台的布景考究至极,色调犹如古典主义时期的油画,厚重中的灰调子把握的是游刃有余,演员的表演无可挑剔,有大场面血脉喷张的舞蹈,更有小细节中灵光一现的机智。就连一张张废旧的报纸也是在演员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外套》是今年国际戏剧演出季的开篇之作,足够有分量。我认为《外套》所呈现出的最大惊喜,并不是满场的想象力,而是舞台创造力的多种展现,对于一部成熟的作品而言,想象力带来的仅仅是惊喜,而《外套》则是用创造力带给了人们的更多的震撼。

  

  二:《宝岛一村》

  一句话推荐:

  赖声川将个人情怀升华到人文关怀的初露端倪之作。

  点评:

  早年的迁徙者落地生根,大的时代背景下,能切身感知的全是些小故事。世事沧桑,几度沉浮,笑泪交替和心酸诙谐,一段台湾的族群融合历史在“眷村”里呼之欲出。台湾的剧场拓荒者赖声川越来越明白,在架构于宏大的叙事题材之下,要想真正打动人心的话,就一定要找点貌似名不见经传的人与事。

  媒体上吹嘘《宝岛一村》是赖声川的巅峰之作,这似乎有些言过其实,最多算是赖声川的创作生涯又一笔浓墨重彩。赖声川早在20年前一出手时就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早期的经典之作《暗恋桃花源》是典型的戏保人,如今的《宝岛一村》是典型的人保戏,但无论怎样,《宝岛一村》还是打动了太多太多人,这样的打动是共鸣后的衍生品,情感到位,戏剧冲突交织地恰到好处,想不做得好都难。

  赖声川早期的作品更多的是个人情怀的抒发,直至今日,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个创意源源不断的戏剧导演将他的个人情怀升华到了人文关怀,只是唯一的遗憾,还是在拿宝岛的两岸情怀说话,赖声川何时将宝岛情结同化成为人与人的故事,那就真的是巅峰之作了。

  

  三:《远大前程》

  一句话推荐:

  一边是狂妄的巴别塔,另一边是谦卑的诺亚方舟,脚踩两只船,这是个问题。

  点评:

  林奕华的城市三部曲完结篇,算是部命题作文,参与了世博会。林奕华的姿态没能按捺住,窜出来与100多年前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比肩,但这只是个噱头,毕竟这和狄更斯还是没有多大的关系,兴许只是巧合的伎俩而已。

  林奕华的长处是善于导群戏,群戏在他的手中玩转的是有声有色,但林奕华又似乎是极端的,因为他对于戏剧背后思想上的东西总是能够纠结不已,本来一个挺明白的事情,在他手中,却屡屡纠缠不休,算是应了李碧华的对于文学的八字真言“痴男怨女,悲欢离合”。林奕华的戏,选择是主题,这部《远大前程》也不例外,我看他的戏,素来都是如此。他是个戏剧的高手,但毕竟没有自成一派,少了豪放豁达的气魄,却多了份深宫怨妇的惆怅。

  林奕华的这部新戏有着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切肤之痛,不曾深入骨髓。以前的《包法利夫人》展现出了林奕华所有的才气,林导何时能像几年前那样再沉淀一番,那又一次辉煌才可计日而待。

  

  四:《四世同堂》

  一句话推荐:

  老舍90万字的剧作浓缩成三小时的饕餮之宴。

  点评:

  从题材上和演员上来看,在当下的戏剧环境中,《四世同堂》具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但《四世同堂》要想达到《茶馆》的高度仍是欠着火候,《四世同堂》动用了明星牌,一线当红的舞台明星齐齐扫荡了一圈,表演上没什么可挑剔的,尤其是秦海璐饰演的大赤包,可谓是无以伦比。田沁鑫算得上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好导演,早年的《断腕》和巅峰的《生死场》至极让人记忆犹新,这部《四世同堂》更是聪明,从台湾开始,把祖国的大城市转了一圈,最后选定北京站,《四世同堂》在联排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田沁鑫或许早就聪明地在巡演中已经处理好了,从这样的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田沁鑫憋了一口气,似乎要用《四世同堂》来挽回《明》的滑铁卢,但是田沁鑫总是让人有些东西难以言说,不知在什么地方会差了一点劲儿。

  也许,田导的底色是上帝赋予的,她的手毕竟还是一双女人的手。但无论怎么,在当下的浮躁环境里,这部《四世同堂》绝对值得让人走进剧场一看,眼光不再那样苛刻,欣赏的时候,好心情自然如影随行。

  

  五:《柔软》

  一句话推荐:

  孟京辉死扛着先锋的大旗,打起了擦边球,不知这是不是最后一次透支?

  点评:

  孟京辉素来都是吆喝在前,先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劲头来,卖力的忽悠,用尽各类宣传之能事,誓要把京城的文艺青年们集体弄进剧场。孟京辉那杆“先锋”的大旗其实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变相商业运作的包裹,力量变成了表面荣光的幌子,奢华的舞台美术,声光电的结合的确能唬住人,至少对于没有怎么接触过戏剧的人来说确实是当头棒喝。

  《柔软》并不是不值得一看,只是远没有宣传做的那么夸张,孟京辉在先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荒唐,喜哉还是悲哉?不得而知,如果非要给《柔软》找一个走进剧场的理由,那我想应该是它将会成为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看了什么早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让人知道我们看了这部戏。

  《柔软》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貌似很“给力”,其实是花拳绣腿,正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六:《21克拉》

  一句话推荐:

  宁财神太上海了,何念太上海了,郭京飞太上海了,《21克拉》太上海了。

  点评:

  这是一部标准的上海商业戏剧,标准到商业的成功。《21克拉》可以让人在剧场度过一个有趣的夜晚,可以让人感动,让人欢乐,21克拉是一个人灵魂的重量,可遗憾的是却并没有为这部戏提升多少灵魂的重量。宁财神和何念是一对默契的组合,这让《21克拉》有了太多以前的影子,形式大于内容,表面的华丽的确是满足了广大的观众,《21克拉》像是KFC的快餐,明知道没有营养,可却有时不吃不行,方便快捷,好吃不贵,也算是首选。够“搞”,但不是“恶搞”般低俗,却也不高,上海男人对于金钱的小算计的确是在戏里展现的是淋漓尽致,我惊讶于郭京飞算账时的天赋,也喜欢舞台美术的华丽。

  《21克拉》是部当下时代的戏剧产物,如果为了简单的快乐,走进剧场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为了感受戏剧艺术带给人的震撼,那还是三思而后行。

  

  七:《梅兰芳华》

  一句话推荐:

  浓缩之后,精华和糟粕共存,六部京剧变成一部舞台戏剧,可谓“非常6+1”。

  点评:

  《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抗金兵》《霸王别姬》《洛神》《天女散花》,六部梅先生的传世之作,从其中择出精华折子,犹如把珍珠做成了珍珠项链,珍珠还是那个珍珠,可项链是否是条名贵之物,不得而知。

  李六乙的戏剧向来让人感到诡异,这只是我的看法,总有那么点说不上来的腔调。每一颗珍珠均是梅派舞台艺术的光芒折射,但短时间内的拼盘未免显得草率。毕竟,满仓满谷未必是好事情,留有余味才能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东方戏剧体系之代表,当属梅派艺术。《梅兰芳华》作为京剧也许稍稍有些格格不入,但作为从提升当下国粹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影响力而言,《梅兰芳华》绝对是好戏一出。毕竟,它开发了在都市商务和白领娱乐之中的潜在观众群体,戏剧在此的作用更多的是普及教育,我辈暂且不要吹毛求疵。所谓声色之美、中庸之道、雍容华贵、家国情怀,人道是: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八:《简爱》

  一句话推荐:

  当袁泉走上舞台的时候,你会发现,她就是简爱。

  点评:

  袁泉饰演的简爱空灵剔透,甚至是惊为天人。王晓鹰导演也延续了他一贯中规中矩的路子。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把故事讲好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困难的。经典在于传承,这传承更应该是“诗意和灵动”的。

  简爱获得遗产的地方删掉了,无可厚非。过于表现最精华情节的想法,让整体更加“正确规矩”,可不免少了导演方式上的惊喜。其实对于王晓鹰,我们还是需要惊喜的,倘若不摒弃中庸的教条,那定不是一件好事。

  激情日渐,匠气频增,这对于制作工艺品来说,有术则足矣。但对于创作艺术品而言,有术无艺,则止于术,失去了想象力,真性情还能留下多少?对于经典再解读,感受至关重要,但如何消化,并从中挖掘与当下的叠合点,这就是另一个高度的问题了。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话剧《简爱》是经典,袁泉的表演是亮点,但你也不必怎么惊喜,更无须太多诧异。

  

  九:《叶甫盖尼•奥涅金》

  一句话推荐:

  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手拉着手,告诉我们歌剧不仅仅是高雅艺术,也是一种高雅制度。

  点评:

  国人开始试着感受歌剧了,就算是拿来主义外加形式主义,总之还是利大于弊。普希金的小说被柴可夫斯基打进了鸡血,二次生命呼之欲出,并绝对经得起130余年的考验。来京的这次演出,苛刻到几近“原汁原味”,但“原汁原味”未必就是“尽善尽美”。200多人的庞大团队展开了另一种的人海战术,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众人拾柴火焰高。

  《叶甫盖尼•奥涅金》早已是经典,这无需置疑,凡是经得起时间洗礼的东西大多数都差不了,尤其是达吉亚娜给奥涅金写下情书的段落,整整13分钟,是歌剧史上最长的咏叹调之一。奥涅金作为唯一贯穿歌剧始终的一号人物,更有极其丰富的戏剧表演元素,还有玩世不恭的性格与放荡不羁的音乐唱段,这些统统称为了这部经典歌剧的最大看点。

  歌剧来到中国,高雅艺术还是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种高雅制度,这样的制度,也许要比歌剧本身更加有趣,甚至更加高级。那就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走进剧场?

  十:李菁何云伟星夜相声会馆

  一句话推荐:

  当你以为旧瓶开始装新酒的时候,也许会发现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点评:

  李菁与何云伟这对老搭档自打从“德云社”出来之后,就没怎么消停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终于,老搭档找到了新的根据地——“星夜相声会馆”。

  相声彻底地扬眉吐气了,带着开场舞,带着金碧辉煌,带着闲言碎语,甚至是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可依旧本色不改,爱谁谁了。孰是孰非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争什么争?乐呵乐呵得了。

  还是传统的老段子,老段子新说,玩的是与时俱进,口吐莲花,笑谈世间百态;诙谐幽默,不改半点姿态。陈词滥调,叠床架屋,冗言赘句,词肥意瘠。一得之愚也能洋洋万言;热门话题,则必强凑热闹。我这么说并不是说相声不好,市井之气人皆有之,无高低贵贱之别,凡事若要是太认真,那就会失去乐趣。

  当下的时代,大家随波逐流,无可厚非,只是在笑过之余,动动脑子,不然就不是幽默了,而是傻乐。换汤不换药一时还成,但谁都有腻歪的时候,琢磨琢磨,旧瓶更多的时候还是要装新酒,毕竟,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品的。

  

  十一:《铁道游击队》

  一句话推荐:

  恍惚隔世,当下也能感受到往昔八大样板戏的峥嵘岁月。

  点评:

  原著刘知侠写的是山东枣庄的故事,最精彩的情节不外乎“打票车”和“闯洋行”,这部没有台词的舞剧,从视觉上来说不输于大片,舞美的制作绝对是花了大钱的,一代人素来认为,国内历史上最成功的舞台作品当属八大样板戏,可谓是叹为观止,在那个年代,全民皆是如此,雏形的文艺可谓是真正做到了为工农兵服务。

  一家之言是主观的,唯有百花齐放才是好事一桩。如此主旋律的宏大作品我辈难以企及,红色革命的艺术形式尚在,精神就依附在了形式之上。

  赵季平的音乐延续一贯套路,雄浑激越却也宛转悠扬,舞蹈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似乎成为一种规律,所有的艺术形式为宣传服务,或是高调的传声喇叭,就不免陷入了另一种模式之中,一个模型可以浇注出成千上万只漂亮的孔雀,只有凤凰唯有浴火涅槃之后方能一飞冲天。

  一挥而就的大手笔,时不时也会有点四两拨千斤的小巧劲,舞台演出要随风潜入夜了,就自然才会润物细无声。

  

  十二:朝鲜《红楼梦》

  一句话推荐:

  以87老版电视剧为坐标,贴上山寨的标签,再艺术也只能是山寨的艺术,尽管如此,还是给国人上了一课。

  点评:

  用辛酸泪写成荒唐言的曹雪芹,估计死后也没想到自己竟养活了这么一大票人。朝鲜的血海歌剧团应该是令国人羡慕的,相对而言,他们的确是能做到搞一搞“纯艺术”,没有时下流行的声光电运用,就是老实巴交的做戏,以国内87版的连续剧为参考借鉴,无论是从服饰还是舞美,都称得上是山寨的有模有样。

  但朝鲜人民的真诚一定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要比国人强多了,当下国内的舞台剧往往是长袍马褂外面套上西装革履,犹如贾宝玉穿上哈姆雷特的外套再手持堂吉诃德的廉价长矛,朝鲜的《红楼梦》确切的说应该是《红楼梦选段》,把那宝黛钗的故事精髓诠释的如同是儒释道,既统一又分离。朝鲜的民族情怀也是一览无余,朝鲜式的歌舞,朝鲜式的音乐,六幕十场,怎一“美”字了得。

  除了给国人上了一堂真诚做戏的课之余,我们竟还明白了一个亮点,朝鲜语的“林妹妹”和汉语的“林妹妹”是如此之像,看来好姑娘也如同好戏一样,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真理。文:李亦燃(戏剧拉灯)

  

(责任编辑:崔延)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