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音文化

新人普遍重技轻艺 还有多少民乐演出可以细品

来源:东方网
2010年12月27日08:01
  东方网12月27日消息:“当下不少民乐演奏把技术的东西发展得过分,已经很少考虑到音乐性。各种各样的民乐大赛上,很多选手可以飞一样弹奏,声音一个比一个大,但是就是听不到音乐。”作为中国二胡现今存世大家中的资深者,日前来沪举办了独奏会的萧白镛对于当今民乐界“用技术代替音乐”之风颇有不平意见。

  他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不少当今民乐专家的共识:与获得越来越精进的技术相比,追求民乐演奏意境感、艺术性的人越来越少,这也让民乐在新人新作无人识的情况下,传统演出的观众已在大量流失。

  千人一音是民乐界的悲哀

  一位参与过央视民乐大赛等全国性民乐演奏评奖的专家说,他听了一轮又一轮民乐新人的演奏,却很难分辨出“东西南北”,因为大家都拼命在赛技术,不是追求弦上飞快,就是收音都只会表达“干净”这一个意思,余音袅袅、一唱三叹、缠绵悱恻或荡气回肠这些本应“百曲百味”的演绎,全都变成了直奔目的的演奏。炫技完成之后,在音乐上没有给听者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萧白镛直言不讳:“现在整个二胡界似乎都染上了用技术代替音乐的通病。我们鼓励提高演奏技艺、发展技艺,但是,没有必要把技术提到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到后来大家拉得如出一辙,像成批出产的机器一样,那发明一个二胡机器人,就可以取代时下那些无味的演出。以前我们希望一部作品可以拉出一千个味道,现在却成了一千人拉出一个味道,这是民乐的悲哀。”

  老师应把学生带入艺术境界

  “我听现在很多学生拉当代作品,用上所有的技术和力量,没有人可以指责什么,但是,要他们拉《二泉映月》,一脸难色;更别提《良宵》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不会拉了。为什么?他们的演奏中没有音乐和个性,当经典曲目都不会感染到听众,那民乐还靠什么留住人?”在上海演奏会上只靠一把二胡配个古筝或钢琴的萧白镛,最终没有把“千人一音”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他指出,归根到底还是“老师的问题”。

  他回忆说,几十年前学二胡和其他乐器没有那么多练习曲,大多数都是从具体的曲子开始拉,因为那时的民间艺人没有练习曲,他们一定是在具体的音乐情绪、情境中开始学习。

  如今有了练习曲,进入技术学习更快更容易,但是如果只有技术练习,那是师者之哀。“民乐老师应该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境界,而不只是技术的境界。”他还指出,目前对于民乐作品的演绎追求“一律”的强弱和快慢,没有自己的理解。“就像画画,每一笔都是浓的,怎么行?一定要有中间色。我去看过苏州刺绣,一个颜色竟然可以有500种中间层次的变换,那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变化?有生命的艺术,一定是要有变化的。”

  观众喜欢的民乐不是越复杂越好

  一些民乐专家还指出,除民乐技艺代替艺术的倾向外,民乐创作领域追求曲子难度、以复杂晦涩为当代性标杆,也影响到新作的普及接受度,让观众很难发自内心地接受新作品。曾经有几届全国性的民乐新作比赛,颁奖演出或新作首演音乐会,台上拉得热闹,观众却在不断“抽签”。上音一位资深音乐理论家认为,追求音响表现可能性或技巧难度的极致,却通篇听不到可感的情绪、可以捕捉的旋律甚至乐音,是这些新作的共同弱点,观众的不喜欢也在情理之中。

  “现代作品也有好与不好的,好的观众自然会喜欢。但是,我总觉得把民乐"复杂化"是存在问题的,有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越复杂的东西越有现代性,曾经有过把民乐电子化,证明了不成功;现在很多作品也嫌自己不够复杂,不够难。其实,能把简单的东西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意境和个性,更为不易,也是更多艺术作品成功的内在原因。不必臧否当代民乐创作,有时候只要问一问,观众会不会喜欢,也能悟出些什么。”萧白镛说。 (来源:解放日报)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news)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