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音文化

水牛儿北京民歌登大雅之堂 展开音乐风俗画卷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12月23日00:17

  冬至时节,自古就有“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的习俗,北方人民更是在这一天用“吃馄饨”寓意打破混沌、开辟天地,祝福新年有更多的收获。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选择2010年冬至日推出《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音乐会,为首都人民送上了诚挚的新年祝福。同时,也是借助吉祥的节令,期待把尘封已久的北京声音重新激活,让北京民歌在滋养它的土地上开启新的篇章。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民歌种类和数量更是不计其数,为什么单以“水牛儿”作为音乐会的主题?节目总策划、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王鸣铎解释说,“水牛儿”是北京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普及率最高的歌曲之一,用它作主题能非常直观的引导人们走近北京民歌;“水牛儿”是自然界中极小的生灵,虽然普通,但它是北京几代人的声音记忆、生活记忆和生命记忆,而且“水牛儿”身上特有的天然、质朴、坚韧的性格与北京民歌、北京人的品格不谋而合,所以用“水牛儿” 作主题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音乐会秉着传承、传播、保护北京民歌原始风貌为创作宗旨,以“走精品路线、造原创剧目、展京韵文化、树北戏品牌”为艺术标准,以京城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内在线索,塑造高雅浑厚,浓郁纯朴的格调,再现北京民歌神韵,传诵北京声音。努力把这台节目打造成一台可以长期上演的老北京音乐、文化的风情画卷。经历半年多的挖掘、论证,音乐会最终选取了劳动号子,儿歌,叫卖歌,小调四种类型作为节目的基本结构,加工演绎风格各异的北京京民歌16首,展示了老北京人民在劳作、交易、休息、玩耍等生活场景中表达出来的勤奋、务实、乐观、幽默的精神面貌。开篇的《运河号子》是通州地区流行的一种劳动号子,船工们豪迈而又充满皇城之气的号子声,波澜壮阔地讲述着古老北京的运河文明,其恢弘大气之风是劳动号子中绝无仅有的。儿歌是北京民歌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儿歌结构短小,内容单纯,特别是歌词中大量运用儿化音,具有很强的念诵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流传广泛的《打花巴掌》、《好热的天》有说有唱,有板有眼,加上全新的配器,也许能带动民歌rap的流行潮流。叫卖歌选择了《卖糖葫芦》和《卖酸梅汤》两首。虽然叫卖是商人走街串巷推销商品的宣传广告,但是听到如此亲切、诙谐的旋律,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信息,更有北京人的智慧。小调在北京民歌种类中内容最丰富、题材最广泛。旋律细腻优美,富于装饰性。既有像《绣枕头》、《放风筝》描绘日常生活的歌曲,也有《四季歌》、《粥茶歌》这样的花会歌、风俗歌。而最大的亮点还是《茉莉花》。北京民歌《茉莉花》可考版本有5、6个,是各地《茉莉花》的源头。听惯了江苏《茉莉花》、甚至熟悉据此创作的西洋版的《图兰朵》之后,来听听歌词内容源自《西厢记》的北京版《茉莉花》,才能知道北京民歌的厚重。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音乐会在保证所有歌曲原貌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了重新的编配,加入了西洋管弦乐器、新民乐等元素,演唱也根据需要发展成了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年轻的创作团队还把传统的民歌形式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适度追求视、听一体的艺术效果和文化认知。借以富有戏剧性元素的舞台设计、场景再现式的戏剧性歌舞以及角色性主持、多元化媒体等手段展示浓郁的民俗风情,还原丰富而充满魅力的京城文化。创意隽永,编排新颖,浓烈的色彩与流畅的镜头感配合歌曲的内容,实现了声、色、形、意,传统与现代、浪漫与写实的完美结合。

  音乐会总导演张晓红和所有编创人员、演员都来自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110个演员中,学生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创作组希望通过孩子的表演传达一个核心理念——音乐会结束之时,就是北京民歌回归之日。

  历史积淀形成了北京兼具市井民俗和城皇之大气的文化特色。从京杭大运河起时至今日,北京民歌也一路经受南方、满、回等民族的影响,交融更新,作为市民们的精神食粮一直在民间广泛传唱,但是由于人们对北京民歌认知不同而引发的长期争论,北京民歌始终没有被正式推向舞台,在强调和谐社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因此,音乐会《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赋予了北京民歌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对“北京民歌”的再发掘、再发现,是对“北京民歌”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这是一种行进中的历史,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京城文化的发扬、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崔延)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