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姜文 |
他爱乱世
关键词:乱世背景、乌托邦理想、西部片
《让子弹飞》的小说原著《盗官记》本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土匪买官的故事,但经过姜文的重组后,故事背景变成了军阀混战的北洋时期。大时代背景被处理成一个无政府权威存在的乱世,上头挂了一个牌,底下一团糟。
在本报记者专访姜文的时候提及他的改编意图,姜文说:“我觉得北洋可以做一个大的舞台,像美国人拍西部片一样。北洋时期很有意思,华洋混杂,思想解放,包括刚脱离封建统治后人们那种疯狂兴奋的状态。所以五四就是在那个时期出来的,鲁迅也是那个时候出来的。原小说有点报私仇,但我不太喜欢表现报私仇,所以就把时间往前推了一点儿,整个社会的动荡感更强一点儿。另外,一说到土匪,大家伙儿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是个贬义词,但在那个年头,他们的成分其实很有意思。我为此看了一些书,有本书还是人家法国人专门研究咱中国土匪的调查。其实土匪里面有很多医生,各行各业都有,当然很多是从过军的人,因为毕竟还是需要点职业素养,掏枪啊,打仗啊,没有一点军事背景恐怕比较难办。”
乱世,有美学意义上的复杂与戏剧性。自《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从文革年代到抗战时期,再到《让子弹飞》的北洋时期,他偏爱乱世。
有趣的是,在对乱世的描摹中,姜文所呈现的历史观与许多导演大相径庭,迥异于常人的定式思维。他强调个体的命运、偶然事件对人物的强烈冲击,这种影响可以挣脱时代束缚,他在建造的是一种精神情感上的乌托邦。最显而易见的例证便是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反思说、伤痕说、迫害说中,姜文展现文革的视角另辟蹊径,以个人式的幻梦和奔放覆盖了那一切。他选择了青春的“成长”切口,以一双16岁的眼睛看那个时代。
而一切表征都源于态度,姜文也正是通过他的视角表明,他无意讨好任何人,或者安慰任何人。
到《鬼子来了》时,姜文又重新审视历史,把以往的涉日题材统统踩在脚下。讽刺入骨的黑色幽默,独具匠心的色彩运用,形形色色的隐喻,扭曲的战争和人性的残暴,它们都被一一放大,让人感受到时代的阴冷和荒诞,像极了高度戏剧化后的口述史。
在被认为是抽象与晦涩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肆无忌惮地玩起了结构、符号与隐喻。由头到尾,时代的踪迹无处不在。而进入到充满转型意味的《让子弹飞》,北洋时期被处理成一个无政府权威存在的乱世。每个人都在寻求生存之道,各施其能,招摇撞骗、拿枪使刀。
无论是对于乱世的偏爱,还是对于男性力量的崇拜,都源于态度,姜文也正是通过他的视角表明,无意讨好任何人。
他爱英雄
关键词:英雄主义、男性崇拜、荷尔蒙、狂放、冲动、枪
在姜文这里,比“乱世之爱”更从一而终、更深植骨髓的表达,是他张扬的男性崇拜、散发的荷尔蒙气息,要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枪。
纵观姜文四部曲,两部电影片名与太阳有关,一部与子弹有关,姜文丝毫不避讳带上男性的标签。而几乎每一部姜文作品都有狂欢热烈的大场面,奔放的情感也是姜文所擅长表现的人物情绪。
在《让子弹飞》中,他从草莽气息自由过渡到了英雄主义,不需要太多的枪林弹雨,男主角顺利地接过了领袖的角色。张牧之不同于挫败的马小军和失败了的马大三,他是姜文作品中最成功的一个领袖,岂止是才智和胆识化身,又岂止是风流倜傥、儿女情长;他还有品位——听莫扎特,他还有性情——劫富济贫,令男人向往、女人爱慕,他简直就是姜文按照理想模板塑造的超级英雄。
而这种荷尔蒙气息可以追溯到更早,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获取米兰爱意时遭到挫败,在少年幻想中,世界大战和流氓群架是他的精神寄托,电影还强调了屋顶、烟囱和跳水台等场景,中间更是出现了与男性荷尔蒙冲动有关的各种段落。马小军向往成为领袖,在那个时代,这是唯一出路。
《鬼子来了》的核心虽然是战争荒诞与人性愚昧,但马大三提斧杀进俘虏营,这是最原始的报复冲动。到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报复过程都被打断,老唐没有开枪,麻匪帮也没有反击。然而这些人物都是武器在手,占据了主动和强势。
当然,好事者还可以继续归纳,姜文的男性化思维太严重,以至于不擅长表现正常男女感情。就像《子弹》里,刘嘉玲与周韵的角色都只是功能符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对米兰从偷窥开始,到侵犯结束;《鬼子来了》开头就是与寡妇偷情;《太阳照常升起》是勾引与通奸。与第五代导演的性压抑相比,姜文是完全的开放,女性角色绝对充满原始诱惑。
《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他爱现实主义中的超现实
关键词:梦境
对梦境的描摹,对超现实感的偏爱,也是姜文电影美学非常重要的一点。《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意外发现米兰,那就是一个梦,他的画外音旁白充满了造梦者的迷惑。《太阳照常升起》是四个梦,片中充满了各种奇怪意象,天鹅绒是何物,这个问题也令李东方困扰。《鬼子来了》穿插了几个梦,强调了梦的荒谬惨淡,最后手起刀落,人的一生就是个悲剧的梦。到了《让子弹飞》,整个就像一个梦——开场就是奇景:八匹雪白的高头大马拖曳着火车在碎石和铁轨上奔跑,车厢里一个巨大的火锅,火锅旁围坐着造型感超强的三个人。姜文总在强调一种不真实、有违日常认知的境况。马拉火车,麻将牌面罩,满地枪支白银,这些都是现实中缺少的景象。而姜文无可抑制的情感,大概只有在结尾张牧之的孤独中有所流露——他取得的胜利就像一场梦,醒来之后又独自上路。
评论
《让子弹飞》:不可复制,无法超越
撰文/张小北
对于《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我缺乏基本的评论欲望,因为这部电影具有一种极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完全不能以当下中国电影体系为坐标衡量,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一部明确无误的好电影。对于这样一部几乎是横空出世的好电影来说,评论它是一种很无力的行为,仅以我个人口味而言,《让子弹飞》是一部非常牛的电影,仅此而已。
如果一定要用文字方式来说说它的好,这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让子弹飞》是一部非常“电影化”的影片,它所有的重要构成元素都是以一种极端的电影方式呈现,除了演员的台词可以用文字复述外,其他构成这部电影的诸多元素,如故事、画面、剪辑、音乐等,都只能在电影院里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到那种电影化叙事所带来的快感。
姜文作为一个长时间独立于现有中国电影体系的导演,他迄今为止只有4部影片问世,但每一部都能位列影史。他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方式,使得他的影片,尤其是《让子弹飞》这部影片,完全不同于那些“中国式大片”。这就好比一个本来已经让顾客毫无牵挂的平庸餐馆,既没换老板也没换采购,后厨用的原料还是那些东西,只是因为换了个厨师,今天出来的菜就让顾客惊喜连连。只是大家也都清楚,这种惊喜吃了这顿没下顿,因为这和餐馆没关系,完全看厨师今天的心情和状态。
《让子弹飞》就是这样一种“惊喜”。它完全脱离了当下中国电影体系的惯常思路,说横空出世也好,一鸣惊人也好,总之它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完全凭借导演个人的才华。这种拼天分和才华的创作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可复制,无法超越”。
面对目前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有些评论人士开始担忧,这会是一场“影评人的狂欢”。不过我倒是丝毫不担心普通观众对于本片的接受度。无论是本片的演员阵容,还是故事本身,以及前所未有的强势营销,《让子弹飞》都可以说是贺岁档最耀眼的明星。即使大家只是想去看一部喜剧高兴一下,这部电影都会超量满足观众对于中国喜剧片的期望。
要和大家连续见一个月的葛优,在《让子弹飞》中的表现也会让大家摆脱掉审美疲劳,因为我们将要看到的葛优,是一个你期望之中但又绝对意料之外的崭新的葛优,他仿佛被重新充过电一样,每一个细节都让你觉得熟悉和放心,但每一个细节又让你觉得意外和惊喜。
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员,并不仅仅只是葛优带给观众这种熟悉的陌生感。几乎每一个演员都犹如脱胎换骨,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银幕质感。这就是好电影带给好演员的礼物,它并不损耗演员,而是让演员获得养分和成长。虽然并不是所有观众都会在乎演员在银幕上呈现出的质感,但电影最后所呈现出的全新面貌,必然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认识。
演员只是这部电影的一张名片,这部电影在所有电影元素上都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对于备受摧残的中国观众来说,终于可以迎来一次国产电影带来的狂欢。当然,我们都知道,姜文的电影不可能满足于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如果你愿意再深入去解读这部电影,你或许能从中得到许多让你会心一笑的东西。
[上一页] [1] [2] |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