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还在弥漫,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这场周立波与他眼中“非主流网民”的战争,其高潮已经过去。虽然会以何种方式结束还不得而知,但是就事件本身而言,已从最早的剑拔弩张郑重其事走向了轻松和滑稽。
我从来不怀疑周立波本人的智商和精明:甚至包括他在围脖上的一些“疯狂”举动,也觉得难言是大脑短路失去理智,仔细品味,不难觉察其中一些精明的算计和机谋。而现在这种不断撕咬各种知名批评者如方舟子等人的举动,也未尝不算是一种危机公共:通过自我“疯狂化”来消解批评者的力度,将可以严肃进行的讨论重新导向娱乐花边新闻,以对自己娱乐明星身份的伸张来对公共知道分子和公共事件的责任进行切割,就像有家媒体对整个事件的概括:“吵架”。
既然是“吵架”,且是一个大众文化娱乐明星在“吵架”,一切就似乎不必过分当真,那些批评他的人们就有了用力过猛甚至过于严苛之嫌:为何要把一个滑稽演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看待?和一个本性喜欢吵架,话语不经过大脑只追求口腔快感的人对骂又有何真正意义?正像羽戈先生所言,也许一切都将终结,只要周立波轻轻地说上一句:其实我是一个小丑。或者我们不用“小丑”这么刺激的语词,只要他轻轻说一句,其实,我只是一个喜欢吵架的演员,事情也将过去。
娱乐化轻浮化碎片化的结局几乎是必然的。周立波曾经想以“有关部门”代理人的身份压制网民的声音,被认为从演艺圈的骄傲变成了有关部门的骄傲。不过,这份骄傲究竟是有关部门的还是周立波他自以为的,还真是个问题。那些对民众,即使是部分民众赤裸裸的攻击,污言秽语不绝于耳,即使是有关部门,我想也难以认可。而他的一些建议,例如网络实名制之类,其实也未必如有人想象的那样是有关部门的本意,恰如有篇博客里所说,周立波的话,“其实是把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人民和政府’区割了开来,把人民和政府对立了起来。”难道,有关部门真愿意如此被周立波代表,被周立波绑架吗?从这样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为演员的周立波,既不了解网民,也不了解“有关部门”。
在我看来,作为一起社会文化事件的周立波风波,最大的价值可能是证明了互联网对于这个社会的塑造。借用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围观改变中国。这次事件正是围观对于文化艺术领域的改变,而且不会是最后一次。在今天现实语境中,“改变”未必是直接的社会运动,更多还是一种观念启蒙和精神思想领域的变化。这其中,重估价值,去伪存真是重要组成。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非网络时代的伪神,一些爆得大名、即使被赋予几百万未知是真是假的粉丝,也要得到重估,甚至会现出原形。这是一个造神与祛魅同时进行的过程,假以时日,只要这个过程不中断,人们会发现,真正靠谱的,值得珍视的,究竟是哪些价值和腔调。而对于一些习惯于被光环笼罩的人们,或者仰视光环的人们,围脖或者互联网,实在是太嘈杂太危险了。
□谢勇(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