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贬官记》是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编、演出近20年的一台优秀剧目,可该院负责人近日在一次戏曲研讨会上提到,为了消除某些地方领导的忌讳,他们不得不在演出前将剧目名称《贬官记》改为《升官记》。
“贬官”变成“升官”,意思截然相反,这一改还能体现戏剧本身的含义吗?《贬官记》是一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古装戏,讲的是子虚知府边一笑被三省巡按误贬为七品芝麻官,但他在贬官期间不计个人荣辱沉浮,依然公正廉明、不阿权贵,最终查清了人命案、惩治了恶势力,并与巡按化解了误会。
《贬官记》表现的是清官“不避难艰,重民情来轻乌纱”的品格,即使在被上级误解贬职下放期间也不改本色;而改为《升官记》,观众又该如何理解?县令巧妙设局,与巡按联手铲除异己,进而谋得更高职位?
其实,某地领导改题的逻辑也很简单,“贬官”二字,听起来不吉利,而改成“升官”,心里就舒服多了,至于名称是否与剧情相符、是否会误导观众,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然而,这一改完全扭曲了剧目的含义,也使得戏剧艺术丧失了其本应发挥的引领社会的作用。
戏曲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只有遵从规律,才能实现艺术的健康发展,进而达到愉悦身心、启人心智、润泽灵魂的效果。可如此“官本位”的思想一旦渗入到舞台,艺术就会沦为政治符号或升迁台阶,这碗心灵鸡汤就会迅速变味、变质,不仅不能滋养,还会毒害观众。(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