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新闻

中国导演新势力 16位青年导演密事独家告白(图)

2010年08月10日10:26
吴冠平、卓顺国、张红卫三人为青年导演指路
吴冠平、卓顺国、张红卫三人为青年导演指路

  据《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统计,去年一年进入院线的青年导演作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部,占全年院线上映影片的35% 强。其中,票房过千万的作品就有12部(2007年和2008年各仅有3部),青年电影作品年度票房达到8亿元,占总票房12%以上,而陆川、宁浩、高群书三位青年导演更是成功晋级“亿元导演俱乐部”,跻身长期被几大导演“垄断”的卖座沙龙。然而,喜人形势的背后,是更多青年导演在创作道路上的跌跌撞撞、与投资主体之间的磕磕碰碰,以及跟迅速壮大的本土电影市场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些告诉我们,青年导演全面接管中国电影权杖的时代远未来临,或者可能一再遭遇延宕。

  在中国电影群雄并起寰球逐鹿的当下,如何有效开掘青年导演新鲜的创意,如何理顺青年导演与龙蛇混杂的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青年导演的创意顺利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价值和电影工业的推动力,都是产业发展无法规避乃至愈发迫切的话题。为此我们走访了电影评论界、投资创作界以及教育界的大腕,用他们的经验之谈和真知灼见,为青年导演号脉,为产业加速开方。无论如何请记住并相信,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中国电影早晚是青年导演的天下,而且他们会做得更好。

  ★吴冠平:电影史学博士,《电影艺术》杂志主编,创办“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卓顺国:乐视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制作电影:《机器侠》《决战刹马镇》等

  ★王红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参与电影:《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决战刹马镇》《倔强的萝卜》等

  青年导演来源名牌院校不再垄断,多元出身异彩纷呈

  ★吴:中国电影业近三到五年飞速发展,一年四百多部电影,电影频道还有一百部电视电影,客观需要大量的青年导演加入。以前大部分青年导演都是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但90年代之后,很多学校都开了电影专业,大量非传统艺术类院校出来的年轻人,都开始拍电影。比如西北大学的张中华,拍了《火箭鹌鹑》和《紫陀螺》。另外很多拍DV、做网络视频的也进入这一行,最有代表性的是卢正雨。还有像拍了《我最中意的雪天》的孟奇、杨树鹏等人,以前都是电视编导行业的。另外海归导演越来越多,典型的像金依萌、李芳芳,而傅华阳、刘江、郑重等人也有类似经历,他们把海外的电影教育带进来。

  ★王:毕竟电影学院招收的还是太少了,很多人没考上的话还是会从其他学校或社会上出现,比如宁浩当年考取了电影学院导演系,但由于教育部一个莫名其妙的临时通知,他没办法入学,只好去了北师大。以前由于资源匮乏和行业教育的垄断,只有很少的人能得到这个教育,这个工业自然以他们为主体,现在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学,最后能不能成,就看你的本事和造化,未来肯定会有更多非这几个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走上导演的职位。

  ★吴:这样的好处是,让中国青年导演创作异彩纷呈。他们的进入让中国电影真的无代化了,他们的艺术追求更多地和个人成长有关。比如拍视频出来的就很生活化,镜头一直在动,而且脑子里没什么经典的束缚,完全相信自己眼中看到的世界。比如杨树鹏是做《电影传奇》出来的,他脑子里有一些经典电影的影子,《我的唐朝兄弟》和《烽火》就有他喜欢的黑泽明的影子,但仅仅是一些视觉风格和感官体验上的亲近感。又比如李芳芳,仅仅从导演控制的角度来讲,她的节奏和叙事是控制得最专业的,金依萌就更是了,显然是国外的技术派。你看看李虹的《我的美女老板》,或者再对比一下李玉的《观音山》,确实千差万别。

  青年导演环境急功近利、淘汰大多数人的市场

  ★吴:但青年导演的环境比过去复杂了,第五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计划经济、国营制片厂体制,不计成本,有才华你就拍,反正国家收购,75万保底。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充分市场化,制作单位民营化,占据了80%以上的影片制作量,影片的发行完全是院线制,按照影片的大众接受程度来确定空间和档期,凡是想进入电影业的青年导演都必须面临市场化的选择和淘汰。而且虽然今天拍得很多,但银幕数太少,WTO一裁决,好莱坞大片就更多了,还有香港的吸金电影,来头都不小。我们办了四届青年影像论坛,今年参加明年还有作品来的,几乎没有,几乎每年都是一拨新人。今天的产业规模,需要很多年轻人来做这件事,但他们所创造的票房价值,只占很小一部分,这就注定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要被淘汰的,同时不断有新人进来。

  ★王:青年导演确实比以前要难,而且现在的孩子比较稚嫩,生长环境比较单纯,以前的五代六代,奔着一条道走到黑,说我要拍电影,就行了,但现在没这么简单了,需要权衡的事情比以前要多,但现在的孩子又比以前嫩。比如经常有学生回来找我说,老板让我们做一 “石头”,您看怎么办?石头下的蛋,体现的还是行业的虚火,比较简单化地想要盈利。据我所了解,这种跟风往往不是创作者使然,基本来自制片的压力。投资人说,你就做喜剧,你就做石头。

  ★卓:这个是复制不来的,《石头》成功的经验在于剧本很扎实,跟当代人的生活能勾连得上,接地气,这样的作品在这些年比较少,更多都是古装搞怪什么的,其实娱乐片如果只专注娱乐的话,是有风险的。《决战刹马镇》之后,也有很多人撺掇我们做《刹马镇2》,这个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得看导演乐不乐意了,有想法自然会做,没想法就会选别的,如果我们把他摁在窝里,让他非做这个不可,那就没意思了。

  ★吴:其实很少有青年导演说我就是奔着赚钱来拍电影的,更多有这种想法的是投资人和制片人,有大批的青年导演是被缺乏商业经验、自我膨胀的制片人给绑架了。你看自从《石头》出来之后,生出一堆小石头。你不能把所有的青年导演都往宁浩的路子上赶,再说了,是不是我们的资金都投资《石头》这样的作品,就都能卖钱?石头下的蛋有很多,但就我来看,目前唯一卖得好的,就是《刹马镇》,别的都没戏。怎么能让年轻人的艺术追求、情感表达和大众建立一个有效的情感沟通渠道,这个问题现在非常关键。

  青年导演优势亲近观众,贴近时尚,能吃苦,很努力

  ★卓:这次拍《刹马镇》让我感受到很多年轻导演的优点,比如他更天然地接触今天的观众,对时尚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也比老导演强。如果你要求凯歌他们去歌厅夜店跟青年导演侃球什么的,他可能做不到,久而久之,他会离时尚生活比较远。但电影毕竟还是以二十几岁的人为主要观众群体,比如这次虽然是个农村片,但是它并不土,还挺时尚,这就不是按传统路子的打法,这也只有年轻导演想得出来。

  ★王:电影学院80后学生,由衷地接受商业电影和院线电影的比重变大,如果他很喜欢商业片,那他就是由衷的,看也看商业片,拍也拍商业片,不是那种为了今后能拍艺术片,勉为其难地先拍商业片拿到行业的入场证。如果他喜欢艺术片的话,面对当前的商业大潮,他也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如何才能生存下来,有拍片的机会。以前的电影大师,吃的是文学哲学,然后去吐电影,但像科恩这代人,是从小就是吃电影,再往外吐电影。而且像斯皮尔伯格那种从小喜欢电影、从小拍超八什么的电影人,在现在的中国开始出现了。如果你要求这样的学生把人类文化各方面都有了解,然后再选择电影这个出口表达自己,现在基本不可能了。以前某些青年导演会说,我是不管观众怎么想的,现在可能不会有人这么说了。

  ★吴:现在年轻导演的创作,不管是什么类型,他都希望拍的是一个大众观看的东西,没有说电影完全是一种自我表达,即使是郑重这样的导演,他找葛优来演,找这么多噱头,其实他也就是想要大众对自己影片的接受。过去的年轻导演就我接触,他们都有一个所谓的终极追求,他们思考的理性程度要大于电影创作的感性程度,而现在的青年导演更情感化了,带着一种感性在拍电影,甚至从一个有趣的技巧出发来创作一部电影,比如说杨庆的《夜店》,跟过去那种主题化的、思想化的创作不一样了。

  ★卓:但他们对自己目标的坚持同样是非同小可的,不是一般的毅力,比如李蔚然五点从深圳回北京,六点钟就去一个影院转了,他去了很多影院,发现海报没贴什么的,就赶快打电话,着急着呢,发现哪个影院场次少了,就让他弟弟去跟人谈。新导演虽然做片子慢一点,但非常认真,画面颜色,有一点瑕疵都不行,经常半夜两点还在那争论,说什么都不行,必须马上送到香港调去,字幕错一个字也不行。最后这一版在电影局技术质量打了99分,近年最高的,张杨的《无人驾驶》才92分,人家就挺满意的,但他还是不满意。这个过程其实很辛苦,但我们需要他这种东西。青年导演不足短板流失才华,偏执导致失群

  ★王:很多人问我宁浩能成功,到底是因为什么,我认为宁浩没有明显的短板。有天才的青年导演很多,但都有一些短板,他们一些机会和才华就在短板上流失了。现在的年轻导演要想跟他一样杀出重围,首先得有基本的电影审美,其次是基本的电影技能,要知道宁浩可是北电考试历史上唯一一个故事构思一百分的学生。第三是自我经营的能力,第四是对于市场的判断,还有一个是想拍电影的欲望和行动力,遇到事情再苦再累也要把它做完。

  ★卓:青年导演的不足在于经验的缺失,没有这么多实践,或者固执己见,就算原则和精神是对的,但固执到偏执了就会有点问题。这确实是考验合作者、投资方的承受力、忍耐力和合作精神,有这些你就给他疏导,打开他的固执甚至偏执,引导到一个好的地方去,那他就有爆发性的成功。如果你没有这种承受力,你是针尖我是麦芒,那结果就是不欢而散。

  ★吴:最近很多内地公司签约港台的青年导演,比如彭浩翔、程孝泽、郑芬芬等人,他们可能还是觉得内地导演的视野有点狭窄,在开拓国际性的题材方面,显得有差距,比如他们老是关注农村、城市边缘人,开拓性差一点。其次就是大陆商业电影的制作技巧还不够成熟,特别是与香港年轻导演比。也有能与之媲美的,比如金依萌,但这种导演太少。而且就我个人接触的来看,内地年轻导演还是比较浮躁,过于坚持自我的东西,但又不是那种非常具有开拓性的创意的坚持。

  ★ 王:我倒不太同意,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接触一代一代的学生,我觉得他们的电影眼界比港台的一点都不差。青年导演现在的劣势是没有机会,有了机会,就是缺乏拍摄长片经验的问题,以及如何和市场观众对接的问题,但如果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应该会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

  青年导演合作你专业,我更专业,才是王道

  ★ 王:现在敢于给青年导演投的是一些民间游资,一些完全不懂行的人,青年导演需要有经验的人把关,他们没有,拍的片子反而把青年导演的弱项都暴露出来了。如果片子败了,他们就会说,还是不能用青年导演,青年导演就会说,我还是不能听老板的,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而有眼光的人,他们又会出于安全的考虑,不敢用青年导演,但他们恰恰是能够挑出一些好导演,并能够给他们一些靠谱的帮助的。

  ★卓:最主要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比如我们和李蔚然拍这个片子,导演费用是没有的,盈利才分红,比如按我原计划票房八千万,导演费用起码五百万,他拍一个新片子,完成一个梦想,还赚了五百万,这事大家都合适。如果你赔钱了,下次再合作,你得先把我上次的钱赚回来,哪个青年导演都说自己能赚钱,那你就得节约成本吧,你也得为赚钱奋斗吧,越节约你自己分的也越多。主要演员我们一确定,其他演员你爱找谁找谁,但我们自己也有经纪公司,如果你选我们自己公司的演员,比如酬金是五万,让你提成两万,如果你把片中其他一些演员成功签到我们公司,将来这个演员拍其他片子,他的酬金你还可以再提成,这也算是一个激励机制吧。而且李蔚然的工作室,宣传发行的权力他都有,但收益还是资方的,赢利了他可以分成,这样也是为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王:还有个成功的例子,据我所了解的情况,《非常完美》的实际制片人和整个操盘的人是桂侑铭(编注:香港 70年代著名导演桂治洪之子),他是电影世家,后来又在美国学电影,是个行家。从金依萌最初的剧本开始,他就很清楚怎么运作这个事,包括和章子怡的接触等,结果做出了一部票房和口碑都很好的电影,而且就是一部商业片,绝对没有电影节的企图和野心。作为青年导演,金依萌肯定有她的弱点,但在这样一个制片人的带领下,就能调整得比较好。有的制片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管,跟导演开始聊得很high,吃饭喝酒,很可能最后是仇人相见的状态,还有的制片人越位,对于创作的参与太多,恰恰是自己该管的事没管。因此对于制片人来说,你们之间有了这些问题,互相的沟通和妥协,是不是建立在专业的角度上?

  ★卓:我们最近签了五个青年导演的工作室,有刁亦男、盛志民、张一凡、李蔚然等。这几个工作室平时只需要很少的日常维护费用,主要的任务就是抓项目,总投资都是公司来控制,比如你这个项目需要一千万,你就去做你的项目计划,资金使用计划,以及演员组合,都可以自己定,但公司得认可。比如盛志民下面也会拍商业片,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片,他有一个《十二星座》,惊悚悬疑爱情片。刁亦男有个剧本,他自己觉得很好,但我们觉得还是偏文艺,市场情况不是特别看好,正在磨合。项目部也在协助他,帮着找作者啊,我们也经常晚上聊会儿天,介绍一下其他电影的方式方法。他们都得拍盈利的片子,除非你能保证获威尼斯大奖、金棕榈大奖也行,但谁能保证?

  青年导演扶持政府作为,企业参与,摆正心态

  ★王:说到扶持青年导演,这是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能有真正的辅导金和辅助基金的话,那会不一样。应该在市场还比较容易做的时候,养一批青年导演,像1995年那个时候,中国电影整体比较惨,就更没法培养青年导演了,导致2005年之后有点断档,因为前面没给机会把他们培养成人。现在就是为未来5年到10年去攒人,这个时候不攒,到时候就会有问题。企业的培养,实际上是赌博,如果你有眼光的话,你可能赌两个能成一个,而且赌赢了的话,利益还是可以保证的。我并不是特指一个企业的培养,而是整个行业需要这种意识。

  ★吴:民营企业确实没有培养的义务,但我们可能把培养想象成一个过于公益的事情,在我看来,不如用鼓励二字,但对这样的鼓励,要有一个配套的制片体系和营销体系。比如刘德华的新星导计划,就跟星空卫视先谈,这个创意怎么样,如果电视台喜欢,先买了,把播映权的费用拉进来,作为投资,150万,OK,然后再去找别人。很多大的公司,有义务让有创意的电影能够保持它的创意,而不是让他们去拷贝已有的模式。现在王中军他们一方面吃冯小刚的老本,另一方面就是学于冬,找香港人合拍,他们觉得保险。

  ★卓:你不是在扶持谁,而是你看准了然后从这里面去发现商机,所以我宁愿用合作的分享来形容这种关系。我想从你身上赚到钱,你也想通过我的投资和营销迅速地跻身著名导演的行列。现在就有很多五六千万的大制作来找李蔚然,但是一年前就没有。你说培养我不同意,我觉得我们充其量是发现了李蔚然这个人,他的才华也不需要我们培养。当年冯小刚没人投资的《甲方乙方》也是我们紫禁城投的,然后就连续合作了三四部,我也没有认为我们培养了冯小刚。

  ★吴:我们青年影像论坛的创投资金也都是企业提供的,除了一万元的现金奖励,还有每人五万的后期制作券,只要你在一年内完成前期拍摄,后期基本就有保障了。我们今年还跟柯达合作,获奖项目可能会得到柯达的胶片赞助,华柯还会提供技术支持,如果你再能融到一点资的话,基本后期就有保证了。今年我还想把摄影机也纳进来,让沙龙公司提供免费的摄影机使用,比如免费使用十天。

  ★卓:对青年导演,你要尊重他的个性,比如李蔚然也因为这种个性浪费了不少钱。比如他拍了五十万尺胶片,连带后期机房的钱都贵起来了,片比一比二十都有,一般的青年导演一比五到头了。有可能这五天拍的全浪费掉,我们说你拍吧。这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为合作者,为了鼓励和尊重他这种个性和创造性,这是一种必要的投入。你要是找一个监制,每天逼着他,一个镜头必须几条过,估计他拍着拍着自己就没信心了。我们要保证每个青年创作者从头到尾都信心十足。因为你要的结果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好片子,是创新精神,你再往回头一看,这十万八万的浪费或者说损耗,都是必要的。

  ★吴:其实新导演的电影在国内票房成功不光对他自己有好处,对整个电影环境也是有好处的,可以让观众看到新的东西,证明新的东西也能创造价值。其实国内票房的失败也不是特别大的事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包括张艺谋,陈凯歌,中国热钱太多,而且失败的人是多数,今天是一个淘汰多数的时代,所以说只要你有创意,几次失败暂时还不怕什么。(采访 撰文 胡不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责任编辑:Dawn)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