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无人驾驶》 电影 官网 > 《无人驾驶》_策划

《无人驾驶》三大主创聊缘起 讲述情感失控故事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阿顺
2010年06月29日17:05

  编剧张翀:那些诱惑勾起我的创作欲

《无人驾驶》编剧张翀
《无人驾驶》编剧张翀

  谈到《无人驾驶》的缘起,编剧张翀谈论最多的,还是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意义。作为编剧,张翀对该片感情极深,从有《无人驾驶》的创意,到怎样跟张杨以及星美合作,以及拍摄这个片子到底要表现什么,张翀说得很坦诚,就像你看到他第一眼一样,是个实在人。

  张翀说,不管怎么说,缘来缘去,这部片子总算要上映了,张杨拍出了我想要的东西,也是现代社会缺失的一种情感,很期待。

  搜狐娱乐对张翀作专访时,他的期待总是在字里行间弥漫。

  看《无人驾驶》能发现自己的定位

  搜狐娱乐:《无人驾驶》这个故事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张翀:2007年开始写的剧本。

  搜狐娱乐:怎么有的这么一个想法?

  张翀:在2002年张艺谋拍了一个汽车广告。那时候张艺谋就说现在在中国拍汽车广告其实是一特复杂的事,因为中国汽车文化很弱,汽车对于中国人来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步工具,那时候要想把汽车广告拍得好挺难,迎合谁?汽车的功能不唯一,它要迎合一个家庭的口味。等到2007年的时候你发现,中国汽车的现状已经完全不是五六年前那个价值观了,变得更为复杂,汽车跟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可以在汽车上做各种事情。

  汽车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炫耀的资本,比如经常在路上开车你会时常关注那些擦肩而过的高档车里面坐着是什么人,如果你觉得这个人不配这个车的时候,心里有极大的不平衡。其实你在观察车的时候也是在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从小特看不上的人开一辆比你好的车,那时侯你一下子就会特有失落感。其实汽车只是一个特别的点,好多层面上只是一个特别表象的反映。

  我创作《无人驾驶》剧本的时候还在凤凰卫视做《锵锵三人行》,会有很多嘉宾来节目中作客,我们经常会探讨一些社会热点以及时下人们的心态,那时侯我经常在想,现在的都市白领、金领、精英阶层有多少人是快乐的?每个人都在因为什么困扰或者说不快乐呢?后来我的观察告诉我,是欲望和选择,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每个人都会面临特别多的诱惑,因为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欲望,而面对诱惑的选择决定了你生活的处境。

  搜狐娱乐:后来就想做编剧了?

  张翀:我之前一直也在写,我在凤凰卫视的时候写了八个剧本。之前我们找张杨的时候,最开始不是《无人驾驶》,而是《天籁草原》,就是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那时候由于一些版权问题我们没拍成那个电影。当时跟张杨聊了几次很愉快,他当时正好由于手里的一个自己写的剧本搁浅了,所以就有了后来我们《无人驾驶》的合作。

  “无人驾驶”其实是一种迷茫的状态

  搜狐娱乐:《无人驾驶》这个名字有没有什么缘由?之前有一个刘国昌导演的。

  张翀:那个是十年前的电影。后来我们拍戏的时候才发现有这么一个电影,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无人驾驶》的名字原自我看过一本小说《空房间》,后来韩国金基德也拍过一个电影叫《空房间》,那个状态挺像的,你在房间里面找不到自己的存在,萨特感很弱,找不着,不知道这个屋子这么华丽漂亮或者繁华城市里你是在蜗居还是什么,实际上是这么一种精神状态。

  那时候一直想弄一个跟汽车文化相关的,现在的汽车文化在中国社会阶层里面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么想的,所以决定写《无人驾驶》。后来张杨也会解释很多为什么叫《无人驾驶》,现在社会急速发展,心理失衡诱惑太多,高速行驶没有目标,所以无人驾驶。

  搜狐娱乐:《无人驾驶》是好几辆车撞在一块儿,有没有借鉴那个美国的《撞车》?

  张翀:当时写的时候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只是那种叙事方式比较喜欢,我很喜欢台湾杨德昌的电影。如果说借鉴,应该说从剧本创作上我会经常不经意的想到他的电影。

  搜狐娱乐:写这个本子的时候是纯粹的个人表达还是也考虑票房?

  张翀:一定是考虑商业的,我跟张杨差将近十岁,其实差着代的,我78年的。张杨第六代导演有一个共性,在电影学院也好中戏也好,在当时他们能优先能看到一些内部资料电影,都是大师的作品他们看的就比其它一般普通老百姓要多的多,因而他们很多人觉得电影就应该是一个艺术要比商业性重得多,所以他们很多人都走这条路。但是现在的时代发生了变化,电影越来越要回归电影本身。

  电影是集体创作,它的受众也应该是广泛的。而不能停留于太过个人的表达,要引起广泛的共鸣才有意义。

  搜狐娱乐:那你们跟他们是不一样的吧?

  张翀:我们这拨人想的中国电影盗版盘培养起来的一拨观众,资讯都跟世界是同步的,看得很清楚。中国应该有20个宁浩20个冯小刚,拍出来《疯狂的赛车》、《非诚勿扰》应该特别普遍,而不是贴了一个特别严重的冯小刚的标签和宁浩的标签,不应该是这种现状。它应该是一个标准的电影工业的产品,我们现在欢呼冯小刚优秀宁浩优秀的同时,应该看到,中国有很多电影还在电影工业标准之下,以至于现在大家看到一个流畅的故事,一个没有太多毛病的电影,就会说好,就会满足。

  尽管现在电影票房卖得很好,但是大家能在电影院里面看到跟自己生活贴近的电影很少。《无人驾驶》算是一个非常贴近的,这类电影本该在电影类型中充当主力的,但在中国电影中却很少见。

  搜狐娱乐:这类的电影因为太贴近生活了会有一些比较纠结的情绪在里面,现在大家生活也非常紧张非常累,也有一种声音说去电影院要放松。

  张翀:所以你拍的东西不能是苦哈哈的,包括有人拍一个民工潮,你生活中会看到很多这种贴近,但是贴近点在哪里?不能找一个社会特别底层的去做,找社会普遍的状态,你应该在《无人驾驶》里面看到很多轻松的点,绚丽的点,这不是说我非得那么贴近就像《蜗居》一样那么苦的点,电影还是带给大家轻松,轻松不能是《十全九美》、《熊猫大侠》的轻松咯吱你一下,还是有一种温暖让你看完心里有一点余味,是这样的效果。

  编剧最好不要跟导演较劲

  搜狐娱乐:《无人驾驶》编剧完之后张杨参与了哪些创作?

  张翀:他之前所有的电影自己参与编剧,而且他是很勤劳的导演,不拿电脑写就拿手写,当时《无人驾驶》出来之后开了几次会,开会的时候我改了两稿。《无人驾驶》当时写了170多场戏超,当时摄影师曹郁就说这三个半小时的电影怎么弄啊?张杨、我、霍昕,我们几个就在工体一个酒店聊,聊了小一个月贴满墙纸条最后缩减到130场。后来直到拍摄过程中也还会有少量的修改。

  搜狐娱乐:你和张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张翀:肯定会有不同意见,当然也在切磋。比如原来《无人驾驶》最后陈建斌的妻子自己从医院走出去了,原来是设计的张延演的那个角色从医院走出去,脑袋露着血支着管子自己找回那个白石桥,发现完全不是当年的感觉,她特别迷茫承受着巨大的现实和回忆之间的落差,发生车祸了,这个人就死了。她在死的一瞬间其实看到当初的白石桥没有那么多车,一辆车都没有,甚至有一辆马车过来,少年时的陈建斌捧着糖炒栗子给她送过来。是这样一个类型的东西,按照张杨的意思这个不够温暖,他觉得太狠了。

  搜狐娱乐:张延那个角色原来结局是死了?

  张翀:对,包括高圆圆演那个角色她跟尤勇俩人也是拄着拐杖办这个婚礼,我这个女人就要一个承诺就要一个结果就要一个婚礼,但是没有他这么浪漫。张杨觉得我这个路子应该是这样这样,把这个东西改的比较温暖。

  搜狐娱乐:这样是不是为了更好通过审查?

  张翀:不是为了审查,是个人的习惯和判断。现在看结果,张杨的选择是对的。很多人看了电影会觉得温暖,会有种复杂的幸福感。这也是他在整个创作中赋予电影的,也让我感动的。

  搜狐娱乐:作为编剧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哪里?

  张翀:最近也是举办几次内部的试映,很多人都问这个问题,作为创作者发现张杨也一样,这个故事最有信心在哪儿?他很难回答,每个人喜好不同,你在内部放映的时候有人喜好这个有人喜好那个,总结下来看基本上大家会觉得按照现在这样去讲故事一个方式还算新颖。但在每条线索讲的东西又是罗生门一样,每个人有一个角度,但是我这个讲述不是重复一件事。

  不是每个女人生下来就想做小三

  搜狐娱乐:其实这个戏里面表现了各种危机,有信任危机,有家庭危机以及情感一类的危机。

  张翀:其实最主要讲的是,包括刘烨、陈建斌、黄轩这几个人其实最开始他们是整个故事的出发点,后来剪辑的时候会把这个节奏打乱,原来不是这么讲的故事,原来讲三个男人的故事,后来经过撞车一转转到四个女人的故事,发现四个女人是三个男人命运的推动者,是这样一个逻辑。因为原来那个版本一剪两个半小时没法再缩短,所以改成现在的节奏还比较快。也有意的在讲故事中做了很多留白,留出了让观众自己去回味的空间。

  你刚才说那个问题其实指三个男人不同阶层面临的不同困惑,陈建斌就是60年的人,刘烨就是70年代的人,黄轩80年代的人,三个年龄阶层,尽管60、70、80,但其实面临不同的困惑。60陈建斌那个角色面临的是家庭责任,他全部的责任都放在家庭上,一旦我这个孩子老婆发生这样的事我一定要全身心投入这个事,其它什么都是次要的。70年代的人,我说的是戏里面跟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70年代的人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同时又不排除艳遇又不觉得我绝对不能发生婚姻生活之外的事情,一半一半。到80的人觉得家庭责任次要了,那些偶尔换一个人这种东西是常态,反倒有一份让我看得住最后落定的家庭责任太难得了,完全不同的差这十年差出很多心理过程。其实基本上在其它国家很难,60后、70后、80后差这么多吗?没差那么多,就中国差这么多。今天2010年跟2000年的中国能比吗?没法比。

  搜狐娱乐:最开始陈建斌那条线上来就家破人亡这种,比较有戏剧性的,而80年代的黄轩和王珞丹,王珞丹喜欢他一根筋式的那种喜欢。

  张翀:其实是不同种故事的切入方式和不同种的情感表达方式。

  庄众:最开始设计王珞丹是一个聋哑人,她对什么有感觉?对震动。她说不了话她听不见,她看东西手触摸有震动她才有感觉。为什么最开始说没那些铺垫,实际上看你的车动她感兴趣,是这么来的,只不过前面铺垫那些没法容量那么长,时长没办法把那些铺垫都给剪碎了,实际是这么来的,她看车证物体有震动。这个只是在剧本当中知道。

  大家在最后呈现的电影中能看懂什么就是什么了,没有办法做额外的注释,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补充。

  搜狐娱乐:上映之后可能有一种声音会说,高圆圆演的小三成功上位了,大家还比较同情她,不招人恨。

  张翀:并不是这个概念,比如说在《蜗居》里面你不能说那个海藻社会价值观不对,你怎么能说这个小三挺可怜的呢。不是,对于每个人都是特别公平对待的,客观的去挖掘她自己内心的想法就行了,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想做小三就想奔金钱的人,没办法,社会环境改变的,成长当中别人对她影响造成的。包括高圆圆也一样,我就想跟我喜欢的人在一块儿,有什么不对吗?没有。

  搜狐娱乐:现在在忙什么?

  张翀:电视片《知情者之黑球》,也是张杨总导演。他这部戏要比7月2号上影的《无人驾驶》还要早上映。在凤凰卫视播。

  搜狐娱乐:讲述的什么故事?

  张翀:世界杯期间讲中国足球假赌黑的事,算是一个剧,张杨自己本来也踢球每一个礼拜踢两次球,所以他对足球也很感兴趣的。

  搜狐娱乐:给观众推荐下吧。

  张翀:要说故事很难说得清,这么说吧,算是推荐语:你有车吗?一定要看这部电影,你会找到自己的欢乐、苦痛、挣扎、虚荣和尴尬。你想要有车吗?一定要看这部电影,你会看到你将来的样子,虽五味杂陈却仍不得不追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雷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