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在当红指挥丹尼尔•哈丁的率领下首次登录北京,并与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小提琴家齐默尔曼合作了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而丹尼尔•哈丁,这位有着“指挥天才”美誉的年轻大师虽然已是二度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但他仍以独特的指挥魅力征服了现场,为观众带来了绝妙的听觉体验。据悉,此场演出后,他们还将前往日本继续其亚洲巡演之旅。
尽管瑞典广播交响乐团是首次来华演出,但它作为北欧最具实力的乐团之一,不仅是切利比达克、布隆斯泰德等世界大师的“摇篮”,也是青年新星的“福地”。如今已经是超一流指挥家的萨洛宁就是在这里起家,1984年刚刚25岁的他便担任了瑞典广播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长为世界乐坛的中流砥柱。时隔二十多年,新一代翘楚丹尼尔•哈丁又接过了指挥棒,这也是哈丁首次担任大型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职位,他曾谦虚的表示:“能跟瑞典广播合作是我的荣幸。”
当晚,三首不同形式的作品为京城乐迷展示了丹尼尔•哈丁和齐默尔曼这对“双保险”与瑞典广播交响乐团的实力。一曲莫扎特的《唐璜》序曲,首先为音乐会拉开了序幕。短小精悍的序曲在丹尼尔•哈丁的演绎下充分展示了“莫扎特式”轻灵质感的音乐风格。第二首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由著名小提琴家齐默尔曼演奏。这部作品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并不熟悉,但之前齐默尔曼在采访中曾说这部作品在他眼中是20世纪数一数二的小提琴作品中。从当晚的表现来看,他演绎时的投入程度也验证了其喜爱之情。在齐默尔曼的琴弦下,巴托克略显现代的旋律伤感而忧郁,极富感染力。尤其是开头一段新奇而迷人的竖琴与弦乐器拨奏,更突显了小提琴的生动绚丽,运弓之间展现出齐默尔曼极强的功力。最后,乐曲在小提琴与乐队辉煌的竞奏中结束。
在这部作品中,齐默尔曼的演奏舒展自如,将技巧性与音乐性结合的十分完美,与乐队的配合也是丝丝入扣,正如齐默尔曼所言:“协奏曲表达的是小提琴与乐团之间的一种对话与交流。”而那把曾属于“小提琴皇帝”克莱斯勒的1711年斯特拉底瓦里名琴更为他的演奏增色不少。
下半场,音乐会的曲目回归到了乐迷熟悉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近几年,随着音乐会观众水平的提高,庞大复杂的马勒作品逐渐成为各大乐团竞相展示自己实力的“不二选择”。而在大剧院的舞台上,“马勒一”更称得上是一首热门曲目,从郑明勋领衔的亚洲爱乐,到“指挥帝王”阿巴多率领的琉森节日管弦,再到里卡尔多•夏依执棒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不到一年时间,马勒《第一交响曲》已经在国家大剧院演绎过三次。而这一回,瑞典广播交响乐团这支成立仅50余年的年轻乐团再次选择了它,在同样年轻的指挥丹尼尔•哈丁带领下演绎了一次“青春版”马勒第一。
作为新一代的马勒专家,丹尼尔•哈丁呈现的“马勒一”丝毫不逊色于几位指挥前辈,完全呈现了马勒特有的大气磅礴之势,而且似乎还比前几位老大师多了一丝缜密与潇洒。在他出众的指挥下,乐团体现出的朴素无华令人动容,厚重的管弦乐中主奏乐器清晰可闻,音乐线条与声部细节也丝丝入扣。丹尼尔•哈丁一个小手势的给出,便有乐队的辉煌音色和巨大张力与之呼应,所谓大师功力,尽在其中。而瑞典广播交响乐团也体现出了不俗的音乐水准,尖啸亢奋的铜管、窃窃低语的弦乐,丰富的音响平衡以及细腻的节奏把握,都使马勒音乐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元素和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
音乐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印证了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在演奏德奥作品上的深厚传统,切利比达克、布隆斯泰德等几代德奥指挥大师的悉心调教果然名不虚传。而丹尼尔•哈丁和乐团也在一片喝彩声中又加演了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中的著名选段“爱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