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搜狐娱乐: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麦芒”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文/夏叔叔
2010年05月19日11:45

  在看戏之前,我被“斯德哥尔摩冒险家”这样一个名字所吸引,所谓“一出极具风格化的戏”,起码在名字上是要特立独行的,而不是一看名字便不想看的“××爱情”“男×女×”。但是说实话,我是带着一种调侃的意味前去人艺实验小剧场的,因为在我印象中,人艺实验小剧场几乎就没有演过什么真正的实验戏剧。虽然这很有可能是我自己太狭隘,不过我老是觉得只要有人艺两个字添头,那就必须得是很正经的。

  可没过多久,我便发现我错了,这是一出“凶猛”的戏。

  在开始的阶段,戏还是很温和的,说着些不着边际的逗趣话,同一位有些貌似刘仪伟的主持人做着心理访谈。具体的剧情我是记不太清了,反正是来了一位极不靠谱的英雄,讲了自己怪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和稀奇古怪的职业,他说他在小区被发情的狗咬过,他说他被人扒光过,他说他叫“麦芒”,我之前还不太确定是否是这两个字,但在后来我觉得叫“麦芒”意味不够足,他应该叫倒刺,当然,这是后话。可令我有些糊涂的是,就在“麦芒”先生被请下台后,我本以为被挤压在小屋中的受害者小拉会出场,却等来了一个带着红色假发的“麦芒”小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些疑惑,尽管“麦芒”和小拉的体型有些相似,但在面对一个如此敷衍的易装时,要相信他是被绑架的十九岁女孩,是有些不容易的。但很快(请原谅我用如此多表转折意味的连词,这实在是由于这出戏本身太过跳跃的缘故),我发现我可能又错了,说不定导演压根就没有想让我们认为那就是小拉,毕竟“麦芒”先生开始努力摘掉自己的粉色假发,而心理医生与其助手却不停地为他重新戴上,并对他进行催眠,以至于这期间有一位悲剧的观众与“麦芒”小拉有了肌肤之亲,在同情之余我对他的载重量表示惊叹。

  我看的是首演,不知道其他场次有没有区别,我认为我们这场的分界点在一个事故上,小拉往一位女观众脸上抹蛋糕,随后其男伴打断演出,要求道歉,当时“麦芒”解释是导演安排,可那男观众还是不乐意,于是将擦蛋糕的纸扔到舞台上,这时“麦芒”做了一个让我们所有人为之惊讶的举动,他将纸团吃了下去,顿时全场响起了掌声。不过在这事情发生的时候,坐我前面的一男观众说,“戏没法演下去了,演员出戏了”,其实演员出没出戏倒在其次,关键是观众出戏了,比如跟我同去的哥们,他就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如此敏感的人呢?说到这,我要表达我对“麦芒”这个演员陈明昊的敬意,他真的非常沉稳,进入状态非常快,不管真是突发事件还是托,陈明昊的表现都无可挑剔。尤其是他在后面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命运就像扔硬币,你自己是无法控制的,说到这,我觉得这是有意无意地点了这个戏的主题。

  话题回到剧情上,“麦芒”在下半场带着小拉去冒险,从而由一个拯救者变为了被拯救者,他被扣上了危险人物的帽子,并且是红色警报级别的人物,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是一个冒险家、一个社会不安定因素,他走到各处都不被欢迎。“麦芒”成了案板上被人宰割的肉,他先是要被清理干净,然后再生剥活剐,以至于最后“麦芒”和小拉一块回到了小屋子里去。

  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戏里面非常多的意向,我都有些记不太清楚了,有些也是我本来就没太明白,比如春秋裤、水龙头、摄像头、氧气罐,比如老炮手中凶猛伸缩的手风琴,再比如屋子里小拉身上的灯,还有她怀中抱着的那个小屋子。各种指向和隐喻充斥了整出戏,甚至已经有些过多,显得有些细碎,这对我们来说,是进入整出戏以及理解导演意图的很严重障碍。并且说得再不好听点,我是个年轻小伙,我对新事物感兴趣,所以说我会兴趣盎然的看下去,所以我会在听到摇滚老炮发笑;但要是换个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他们就不会是我这种态度了,更要命的是,他们才是真正的金主。在看完《斯德哥尔摩冒险家》后,我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这样的实验戏剧要生存下去还是有非常大的困难。

  又把这出戏重新想了一遍,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我觉得最后的高潮部分显得有些长,尤其是你被带入的并不是一种愉快的情绪,这种漫长的感觉更为明显。我自己觉得最后的“麦芒”有种被强暴后了的压抑,当他让我们别作声时,那眼神真是让我如坐针毡。但最后“麦芒”没有得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因为他没有留在社会里,而是回到了小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种心病,那么不知道“麦芒”是不是人心间冒险家,但起码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麦芒”。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