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话剧

话剧生死之争③活着,但如何更有尊严?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策划/搜狐戏剧频道
2010年05月11日21:44
[提要] 昨晚,炮轰事件后的孙海英正式在国家大剧院开始了《培尔-金特》第二轮的演出。一句“话剧已死”固然骇人听闻,但远离话剧多年的孙海英自掏腰包、亲自上阵的话剧够有说服力吗?在经典名剧与当代创作之间,中国话剧如何活得更有尊严?...[我来说两句]
[话剧生死之争①六大戏剧人回应孙海英炮轰] [[话剧生死之争②三亿票房下的市场怪现状]

  今年下半年,中国戏剧界将迎来曹禺诞辰100周年。届时,以北京、天津为代表,国内将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除却上演《雷雨》、《原野》和圆桌论坛,在当下这个火热的时代里,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配得上这个时代的作品,献给曹禺呢?孙海英(在线看影视作品)的“炮轰”可以给戏剧人怎样的警醒?不妨让我们先从孙海英领衔主演的《培尔•金特》这类经典+正统话剧谈起。

  孙版《培尔-金特》仅是勇气可嘉?

  有关话剧市场与话剧质量的争论,在近年来从未停止。在争议、争吵乃至毫不留情的指责谩骂中,我们看到的是痛心疾首与经典名剧的欲哭无泪。但这一切真的是因为观众的无知和浅薄吗?

  孙海英和吕丽萍的《培尔•金特》本是逆市而行,观众追捧恶搞爆笑喜剧和情节雷同、思想肤浅的情感剧、职场剧,而孙吕二人却非要自己投钱上演挪威大戏剧家易卜生的经典名剧,并且选择了颇具象征意味的《培尔•金特》。孙吕二人对戏剧的痴迷可见一斑,孙海英在数次面对媒体时,抨击“文化沙漠”的激烈态度也倍受关注。孙海英义愤填膺地对媒体说,在来看《培尔•金特》的观众中,有很多是在不懂装懂,提前退场的观众都是看不懂《培尔•金特》的,而那些坚持到剧终看到痛苦的观众则是真正懂戏剧的。孙海英还很直接地表示说,看不懂你们就别装懂。

孙海英 吕丽萍 主演话剧《培尔-金特》
孙海英 吕丽萍 主演话剧《培尔-金特》

  虽然碍于孙吕二人的盛名,很多人不敢当面对质,但不少看过《培尔•金特》或是对该剧提出批评的人,一定对他的此番言论很不服气。

  对很多观众来说,孙吕版本的《培尔•金特》让他们很是失望。他们原本是因热爱易卜生、信赖孙吕二人的表演能力而来,但在剧场中却看到了支离破碎的剧情和带有搞怪色彩的“山妖”群像。很多观众之所以对《培尔•金特》不作太多的评价,全是因为孙吕二人推广世界名剧的勇气可嘉,精神可贵,但呈现出来的结果却着实有些差强人意。

  观众们的质疑之声并非空穴来风。因几年前挪威易卜生戏剧团曾经来京公演《培尔•金特》,京城的话剧爱好者们对那次演出趋之若鹜。挪威的“培尔”令人实在难以忘怀。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重新的改编,一切都在朴素中按照易卜生原著的步伐缓缓走入观众视线。但挪威演员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却令观众无法从剧情中逃离,易卜生的剧情构架让观众无法不聚精会神地融入其中。相比之下,孙吕二人的“培尔”在剧情改编上便显得很是凌乱,观众只能耐着性子去看。两相对比,孰优孰劣自然是不辨自明。

  世界名剧是晦涩难懂的代名词?

  如今的话剧圈中,和孙海英有一样想法的戏剧人不在少数,他们一边进行着艰苦的戏剧探索,一边又愤怒于观众对经典名剧的避而远之,他们的执着令人敬佩,但他们对观众的“误读”却也令人颇为无奈;戏剧圈的另一方是眼界越来越开阔的戏剧观众——随着近年来“相约北京”“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等国际大型戏剧交流活动的增多,诸多西方剧院也纷至沓来。粗略算来,2004年英国舞蹈戏剧周上的三部小剧场演出、俄罗斯高尔基剧院的《小市民》、以色列卡梅隆剧院的《安魂曲》、意大利假面喜剧《一仆二主》等作品光临京城无不引来巨大轰动。前卫的表演、对名剧的重新解读、对世界及人性的深刻探讨乃至积淀深厚的传统表演方式,次次都在刷新着中国观众心中对经典名剧的印象,次次都给中国观众带来心灵震动。

  与此同时,内地戏剧人对于世界经典名剧的解读和表现方式便显得有些“黔驴技穷”,要么是照本宣科式的表演,看上去颇似当代大学剧团的水准;要么是以添加各种突兀搞怪的手法来充当前卫解读。只有少数高明的导演,能懂得剧本的巨大力量,能少些炫耀,多些尊重;也只有少数的演员,能领会表现深刻的主题不是靠装腔作势,而是靠真诚、同情、善良、正直和热情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我们可以很简单直白地看到,爱戏剧的观众对内地的经典名句大都不太买账;而那些有意愿走进剧场的新观众呢?他们或许看到一出剧情混乱,表演乏味的世界名剧,但他们却不敢表态,因为会有人嘲笑他们“浅薄无知”,因此在他们的印象中,世界名剧是晦涩难懂的代名词;一传十,十传百,经典名剧的潜在观众群体就这样被扼杀掉了。

  话剧不好因为观众无知?

  难以相信,在大学连年扩招的形势下,观众会变得越来越浅薄无知,有些人会说,如今的知识群体有学历没文化,也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不是文化的时代。但有一些现象足以轻松击破这个悖论。

人艺《茶馆》剧照
人艺《茶馆》剧照

  以北京为例,戏剧市场上不乏一票难求的世界名剧。北京人艺的《茶馆》便能场场爆满,年年演,观众年年来;而像以色列《安魂曲》这样很少造势的外国名剧也能被观众口口相传而出现爆满,甚至是观众在剧终后不愿退场的火爆场面。有很多人为买到一张《茶馆》的票托关系走后门,也有很多人因为没看到《安魂曲》而捶胸顿足,扼腕叹息。如此看来,中国观众并非只懂娱乐,不懂文化。

  文化和娱乐本就相辅相成,文化做得枯燥乏味,便显得连直来直去的娱乐都不如。有些真诚的戏剧人会说,某某名剧,我很想做,但是却不敢碰。我想这是大实话,也是当今戏剧人最缺乏的能力:即把经典名剧呈现得生动有趣、把戏剧主题展现得深入浅出、打动人心的基本能力。很多时候,是戏剧人自己,把深刻变成了“假”,把生动变成了枯燥。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经典名剧登台亮相。尽管演出水平尚且差强人意,但观众对这些剧的关注度却是日益增高。他们的心灵中从未放弃过思考,而越来越多的戏剧人也开始意识到,靠搞笑和浅薄换来的“市场繁荣”岌岌可危。因此孟京辉发起了北京青年戏剧节,让更多的青年导演可以走上舞台展现他们对名剧的解读,展示他们新鲜的导表演的形式。两届青戏节的反响都很不错,挑战了中戏传统教学的《秃头歌女》等名剧经典便赢得观众一片叫好。孙海英和吕丽萍的登台亮相或许可以唤起很多戏剧人的理想和梦想。如今,我们所要做的努力,是不断提高导表演能力,让经典名剧早日以平易近人、引人入胜的形象与观众们会面。文/升华

  我来说两句 查看评论
谁都别吵了,我八百年也不看一部话剧
鼓励大鸣大放,但还是要拿好作品说话
还是怀念《茶馆》这样的经典之作
话剧不是简单的娱乐,应该更有内涵
[1] [2] [下一页]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