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 > 八卦频道 > 港台八卦

钮承泽:不管是不是大师 跟普罗大众沟通很必要

来源:南都娱乐周刊
2010年05月05日17:15
钮承泽:不管是不是大师 跟普罗大众沟通很必要

钮承泽

  钮承泽的故事,是从二十年前开始的。从开启台湾新电影浪潮,并摘得1983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小毕的故事》开始的,饰演男主角“小毕”的钮承泽,顶着童星的光环在演艺圈里闯荡至今已30年有余。没戏拍、混黑帮、烂戏拍了无数,走投无路之时转投电视剧行业……几起几落之后,最终得偿所愿。人生就好似电影情节般,跌宕起伏。

  见证台湾新电影浪潮

  “杨德昌脱离大众,朱延平只剩下票房”

  事过境迁之后,记忆拾遗,台湾电影新浪潮时期,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观赏,都是一个如烟花般璀璨美好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当台湾传统商业类型片步入暮年黄昏时,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等一批新锐导演锋芒毕露。当年还处于懵懂之年的钮承泽因参演《小毕的故事》,成了这场电影运动亲历者。独特的镜头语言、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对灵魂深处的探索和冷酷现实的揭露,时至今日在他的作品里都以传承的方式历历在目,这次昙花一现的电影革命对其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南都娱乐:当时拍《小毕的故事》时,除去第一次拍电影的因素外,有没有觉得新鲜,因为在当时是一部很与众不同的影片?

  钮承泽:和《小毕》几乎同时的是《光阴的故事》,是杨德昌导演拍的。当时我觉得像这种影片才是我真正想看,也想演的电影。有着丰富的情感,流畅的剧情,还可以看到生活的原貌,和反映很多的社会现实,是我可以跟着哭跟着笑的那种电影。

  南都娱乐:那么之前充斥着台湾电影市场的影片都是什么类型的呢?

  钮承泽:当时我们的中影公司,会拍一些很主旋律的影片。比如抗日,报效国家这种题材的。也有琼瑶式的爱情电影,不过那时候琼瑶电影已经开始没落了。还出现了一些所谓社会写实片。比如根据一个刑案或者某一个江湖上的传说改编成电影,拍得很粗糙,时间也短,而且一点也不写实,根本不贴近生活,完全没有共鸣。比如说,不管好片烂片,不管规模多大的电影,住在台湾南部乡下的人都讲着一口标准国语,现实生活这怎么可能呢?以前的电影都很戏剧性、很概念化。

  南都娱乐:没有拍给年轻人看的电影?

  钮承泽:后来出现了像侯孝贤这样一批年轻一点的导演,他们拍了一系列很有趣的结合了流行歌曲的爱情片。比如说凤飞飞主演的电影《就是溜溜的她》啊,蛮好看,走着走着就突然唱起来,一会又跳起来,也挺好笑的。但是通过像这样的戏,看到另外一个新的可能,虽然成本不高,但是从生活出发,更有情怀,开始讲述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生活的真实样貌。

  南都娱乐: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就是所谓“台湾新电影浪潮”时期,拍摄的几十部电影的受众群主要是哪些人呢?都是文艺青年吗?

  钮承泽:还是普罗大众吧。我记得《小毕的故事》刚上映的时候,那天刚好下雨,我路过电影院,看见很多人排着队、打着伞买电影票,我当时还在猜是什么电影,这么多人买票看。结果一看,哦,原来是《小毕的故事》!

  南都娱乐:这种情况不多见吧?

  钮承泽:那时候一年会出现一次吧。当年还有另外一部卖得好的电影,叫《搭错车》。是黄百鸣、吴念真演的,虞戡平导的。不过,后来只有好莱坞的片子才会有这样的盛况出现了。

  南都娱乐:台湾电影当年为什么如此不景气?

  钮承泽:其实一个健康的环境,什么电影都应该在拍。台湾的悲剧就是因为市场太小了,你很难建立一个分众的消费。上一代导演有他们的理想抱负,也有他们的包袱,当然这是跟历史跟他们的成长有关的。而随着一些导演的自觉,他们想要改革,拍出了新东西,可以看到生命的某些真相,我也很喜欢这些导演,但是后期他们渐渐地走上了比较精英和小众的路,离观众的距离比较远。我看《风柜来的人》,在电影院里居然睡着了,觉得很闷,还是我自己演的戏哦!可想而知,对一般的观众而言,可能更不适应。还有台湾某些导演当时虽然也拍出有票房的戏,可是那些戏往往觉得跟生活无关,没什么内容,技术很粗糙。总之我对台湾的电影是特别不满意的。

  南都娱乐:某些导演是指?您是说朱延平导演吗?

  钮承泽: 这么说吧,当时台湾电影的两极,一边以杨德昌导演为代表,一边以朱延平导演为代表。我都非常尊敬他们,但是作为一个观众,总是觉得看他们谁的电影,都不能完全得到满足。

  南都娱乐:那么侯孝贤呢?虽然他是你的老师,但是你们的电影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比如他比较内敛与克制,你表达的感情却很饱满和用力。

  钮承泽: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感受,我显然是属于情感较饱满的,跟我的个性有关系。侯孝贤比较压抑,比较远。我从小就很尊敬他,喜欢他。他教我比较舒服地从生活的点滴出发、去表演,我们的一些对话也让我受益无穷。比如他说:你永远不要用表情演戏,要用眼睛演戏,你要有真实感受,自然就会有戏。他对我的影响还在于他对电影的执著,坚持,他的人格魅力。

  偶像剧之父

  “《流星花园》、《吐司男之吻》、《薰衣草》三部戏的成功,台湾就有了所谓的偶像剧这么一个新的类型的电视剧”

  “偶像剧”,在我们心目中的发源地—日本,不叫“偶像剧”,而叫潮流剧(Trendy drama)。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中,模仿得最有模有样的,是台湾。然而在2001年《流星花园》出现之前,台湾的这一块市场,还犹如未开垦之地般荒芜贫瘠。在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台湾市场95%以上的份额,本土制作观众不关心,投资人不理会,电影从业人员纷纷改行的电视剧大浪潮中,钮承泽无奈地跻身于电视剧导演的行列。然而就是这一无心之举,让这个看似与偶像剧全不沾边的人,成了开创台湾偶像剧时代的功臣之一。

  南都娱乐:2001年之前的台湾,电视台播放的都是些什么电视剧?

  钮承泽: 2001年之前,台湾的电视,让我非常不满意,我永远看不到我们的生活,永远看着都不知是哪里的事情。要不就是豪门恩怨,再要不然就是古装,我完全不知道那个戏跟我现在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美国有一个导演,讽刺美国电视的话,他说美国人不造垃圾,他们把垃圾塞进了电视。我常常也这么形容台湾电视。

  南都娱乐:后来是怎么琢磨出了拍电视剧的新套路呢?

  钮承泽:很久以前有一天,当时的女朋友带着两卷录影去我家约会,是日本的偶像剧。我一看,很吃惊,人家电视怎么能拍成这样子呢?制作精良,好看的演员,深刻的表演,生动的样貌,这好像应该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也跟一些人提过,试着推动这件事,但是得到两种答案,一种是说我不了解台湾市场,这种事在台湾没可能;第二就是别想那么多,别那么不自量力。

  南都娱乐:不过后来台湾有了《流星花园》。

  钮承泽:我收到了这样的信息,相信别人也收到了。就像《流星花园》的制作人。于是一出来,轰!漫烧全台,收视率每集都特好。之后就是我的《吐司男之吻》,然后是《薰衣草》,这三部成功的戏,台湾就有了所谓的偶像剧这么一个新的类型的电视剧。

  南都娱乐:那这么说来,台湾偶像剧是模仿日剧起家?

  钮承泽:受日剧影响很大,但不完全是模仿。《流星花园》是漫画改编;三立电视台的偶像剧就是原创;而我拍的则是比较生活化,很有台北特色,还有些奇思妙想的东西。

  南都娱乐:《吐司男之吻》、《求婚事务所》、《我在垦丁天气晴》都很受欢迎,你觉得你拍摄的偶像剧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钮承泽:我和蔡岳勋拍的比较不像偶像剧,而是趋势剧,换句话说就是当下社会发生什么,关心什么,都会变成戏里的素材。还有我把电视当成电影来拍。在偶像剧的操作中,培养了明星、有了说故事的能力、学会了分镜、知道怎样让观众哭怎样让观众笑、知道怎么控制现场……很有利于之后的拍电影。

  南都娱乐:那么在选角上呢?外貌是第一前提要素吧?

  钮承泽:当然长得要好,市场价值、表演功力和演员个人的潜力都是重要因素,最好是当红的演员。还有我会跟对方聊天,靠感觉选人。比如我当初很看好阮经天,就是跟他聊,觉得他很有潜质。果然,事实证明他是个很好的演员。

  台湾电影复苏导演?

  “我觉得我是很通俗的文艺青年,我对生命的感受不是那么的晦涩”

  钮承泽笑言自己很早以前就开始发梦,要做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全才电影工作者。直至十几年后,梦才得以圆满。2004年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终于为他扳回了和命运抗争的决胜局的比分。而2010年初的新作《艋舺》更是获得了艺术上和商业上的双重肯定。浓烈的台湾本土特色、自导自演的方式、敏感的题材和热血沸腾的青春情怀等诸多元素,成就了 “钮氏”电影独树一帜的气质和风格。

  南都娱乐:你出身于一个很传统的家庭,当时做演员算是一种对家庭的背叛吗?

  钮承泽:其实家里一直很支持,是他们送我去演戏的。我曾经很恨这件事情,因为演完“小毕”之后,就再也没什么可以演了,我有很长一段彷徨等待的时期。那段时间觉得很生气,经常埋怨家里人为什么要送我去演戏,让我没有一般人正常的生活。妈妈非常委屈,因为她觉得我很有天分。

  南都娱乐:后来你是不是就真的爱上表演了,似乎自导自演已经成了你的标签。

  钮承泽:呵呵。说真的,我比较享受做导演和做监制的感觉,更有建设性。当演员就会被动,我曾经立志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对那愿望是真的有过付出。确实,一开始会做导演跟演不到自己想演的戏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在自己的戏里面客串,原因有很多,比如预算不够,或者是定好的演员临时没档期,就只好自己演了。好吧,可能你说得也对,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爱演,心理暗示的作用,呵呵。

  南都娱乐:你的作品里,带有很浓厚的时代背景和本土特色。但是这会不会成为一种观影障碍呢?比如《海角七号》在大陆上映票房不过尔尔。

  钮承泽:每个导演都有他自己的个性,他的血脉,他的养成。我觉得我是很通俗的文艺青年。我对生命的感受不是那么的晦涩。所以我觉得我拍的片子不会是障碍,反而是乐趣。

  南都娱乐:有人这样评价《艋岬》:“《艋舺》本片之于钮承泽的意义,就像当年由他所主演的《风柜来的人》,之于侯孝贤导演的意义。都以敏锐的角度,为不同年代的台湾,形塑了时代的背影,并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你怎么看?

  钮承泽:当然,我不敢跟经典相比,《艋舺》比起《风柜来的人》,也媚俗许多,呵呵。但是从某一个角度看,这是两辈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视角。这说法蛮有趣的,其实创作者很难回避自己生长的年代,那是塑造我们现在样貌情感的重要过程。每个人的青春年少岁月都是独一无二的,轻涩而狂野。我以前就知道我会拍这种鲜活的、真挚的成长电影。

  南都娱乐:《情非得已》和《艋舺》都无缘大陆市场,那以后你有没可能想要打开内地市场?

  钮承泽:其实当时拍《情非得已》的时候,我原本的预想是拍成“伪记录片”,因为那时候开始台湾的社会普遍都很焦虑,民众对政客的失望、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政论节目,我觉得很烦。所以就想拍摄一部嘲讽他们的电影,给大家的情绪找一个发泄的管道,同时也能赚钱。但是后来发现我们剧本中设计最巧妙的桥段,却因为现实问题无法实现,所以我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当然,如果我的片子想来大陆,我一定会考虑和尊重大陆的规定,不过作为创作者来说,还是希望保持作品的完整性。

  南都娱乐:2004年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虽然获得了口碑,但是商业上的操作却并不是太成功,最近的新片《艋舺》在营销策略上似乎大有进步。

  钮承泽:如果说《海角七号》是台湾2008年共同参予的一个奇迹,那《艋舺》我们在拍摄之初,我就希望出现一个例子。宣传不必再依传统传媒,不必非得从上往下,从群众发动开始。《艋舺》在拍摄之初,我们就已经确定上映日期,宣传的策略,算好了投入的资金、承受的最大风险等。换句话说,《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生活逼迫我去拍的,我不在乎它卖不卖钱,有没有人喜欢。但《艋舺》却是我们试图重新建立台湾电影工业,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它一定会被大家喜欢。

  南都娱乐:有些导演一开始拍片的时候,比如说侯孝贤,他拍《就是溜溜的她》时,大家都爱看,但后来越来越文艺,您会不会长此以往就把架子端起来了呢?

  钮承泽:我个人觉得我是大众品位的人,完全不觉得有艺术家的范儿。我也觉得现在从整个工业的状态来看,我拍的这样的片子还是最缺少的。不管是不是大师,有很诚恳的态度,(拍)可以跟普罗大众沟通的电影,我觉得是很必要的。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CL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