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 > 电视 > 内地电视

内地电视剧制作机构几千家 盈利只有十几家

2010年04月16日10:01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电视剧从销售产值上还算不上一个大产业,但是从电视台的广告利润上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的产品。在目前电视台非电视剧节目的制作水准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电视剧是支撑一个电视频道的骨干。电视台对电视剧的争夺战会越来越激烈。

  制作机构几千家 盈利只有十几家

  毫无疑问,看电视剧的人远比看电影的人多,但这不意味电视剧创造的市场价值比电影多。到目前为止,中国每年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有50亿元,但是它创造出的产值只有不到17亿元,有一多半的钱不知去向。但是行业神话就是这样,好的电视剧投入产出比可高达1:10。最近要播放的电视剧《三国》单集已经卖到260万元,诱惑了更多打水漂的钱流入电视剧制作领域。这是一个看上去有些扭曲的行业,电影的黄金档期以每年的月份来计算,有热闹的时候,也有冷清的时候。电视剧不同,它的黄金档期是以每天的时段来计算,它没有寒暑档,每天电视荧屏上都热热闹闹,通过电视剧制造出来的新闻话题和明星远远超过电影,可电视剧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却不多。每年十几亿元的产量大多集中在一些比较有实力的电视剧制作公司。以2008年为例,51家影视制作机构的上报数据显示,40%制作机构盈利,44%微盈或者持平,13%亏损,3%严重亏损。表面看,这些数据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实际上,多数资金并非来自制作方,而是企业、政府的加磅,这些“公益资金”几乎在维持着整个电视剧制作。这仅仅是51家机构上报的数字,实际上,中国目前有将近2500家机构在从事电视剧制作,真正盈利的只有十几家。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虽然短短30年,但也走过了一个曲曲折折的阶段。最初,电视剧都是由电视台自己的电视剧中心制作,每年电视台都有固定拨款用来拍摄电视剧,只要每年交上来足够剧集的成品就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基本上沿用这种模式。

  大量民营公司的出现,把电视剧制作推向了市场化,与过去电视台自己投资拍摄电视剧比,民营公司更看重市场回报,也更重视观众的欣赏口味。这反过来对电视台直属的制作部门造成很大压力。很快,央视直属的三个电视剧制作部门逐步走向市场化,由原来靠拨款拍摄电视剧逐步转向自负盈亏。

  去年年底,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式挂牌,成为中国电视剧制作公司,央视只负责拨一部分款,其余自负盈亏。拍得好央视买过来播放,央视不买的,自己去消化。从制播分离到进一步市场化,电视剧逐步找到了它的生存方式。

  曾经担任央视四大名著电视剧制片人的任大惠对金马伯乐亚洲影视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陈冬冬说:“我们是国家最大的蝗虫,拍戏不管多少钱,国家来出,几乎没有风险。民企的制片人很不容易,是真正的制片人。”当时为了拍一部戏,陈冬冬几乎是挨家挨户借钱,为了省钱她可以夜里3点多去码头等船买海鲜当道具用。

  一部现代戏 需要八九百万

  作为一个地方民营影视公司,在电视剧制作发行上往往不如北京地区的民营影视公司有优势,与财大气粗的民营影视公司比,地方影视公司的生存空间相对比较小。在发行销售上,不敢跟电视台讨价还价,一般只通过中间发行商的买断方式销售,这样盈利相对少一些,但至少可以让公司进入良性循环。直到去年《闯关东Ⅱ》大卖,才让陈冬冬心里有了底:“社会影响的累计让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好发,不像一开始那么辛苦,也敢讨价还价了,有时央视给的价钱低就不给了,也敢‘得罪’他们了。现在我们可以面对更广泛的市场做独立发行。如果只是让别的公司中间买断的话,资金积累就慢,人家赚的是绝大部分。”

  陈冬冬说:“我们现在做电视剧越来越慎重了,如果一部戏没做好,可能几年都起不来。我今年有3个项目,都是要事先在脑子里想清楚的,比如要有一部戏保底,一部戏跟部队合作卖给央视,一部戏特别看好就自己搞发行多赚些利润。市场经济下,我们这些独立制片人权力很大,风险、责任也很大,政治风险的规避、审美取向都自己来考虑。现在一部电视剧的投资,如果是现代戏,有点好演员好阵容的话,至少要八九百万元。像有些优秀的编剧,比如兰晓龙,每集不超过60万元别想上。这样30集1800万元,你才敢跟他谈合作,因为他剧本的质量在这儿了。演员要最好的,导演也要最好的,那拍摄成本肯定要高。所以像这样的戏,如果不在前期把方方面面把握好,万一赔本的话就非常危险。”

  大量电视剧 拍完无法交易

  事实上对小公司来说,即使把电视剧卖出去了,也不能算大功告成,因为电视台拖欠回款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回款慢就意味着无法马上投入到下一部戏的拍摄中。陈冬冬说:“哪怕半年回一次款,我可以一年投两部戏,轻轻松松地就做了。如果资金迟迟收不回来,其实消耗得更多。另外,制作费每年都在上涨,如果片子今年没卖出去的话就会特别危险,到第二年就成隔年戏了,价钱就落下来了或根本不值钱了。这些会带来强烈的紧迫感。电视剧在黄金档、非黄金档、主频道、非主频道播价钱都不一样,甚至折半或者几折。如果拖久了,很辛苦地两三年下来,顶多保个本。所以我现在宁可少挣,但求回款快,这样会有利于自己电视剧质量的把握,否则太耗心了。”相比之下,他们制作的《闯关东Ⅱ》在开机之前就已经有一半的钱款到账,但是这样的例子太少了。事实上,电视台与制作方之间拖欠回款问题常常让制作方捉襟见肘。

  但从每年电视剧的投入和产出来看会发现,每年有大量电视剧拍完后无法进入商业交易,除了个别失误外,海润影视公司执行总裁赵智江认为,门槛降低导致大量外行人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因为他们对行业不了解,目的不纯,这样失误比例比较高,像我们摸爬滚打一路走来的,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机制和团队,对项目控制把握比较高。现在门槛一点都不高,300万元就可以拍电视剧,国家把市场门槛降低了以后,是想让行业先繁荣起来,然后再大浪淘沙,洗牌。我相信海润和华谊这样的公司都有一些独特的东西,自身的资源也好,核心竞争力也好,创作能力,对编剧、演员资源的整合,这个层面还是有点门槛的,不是有钱拍在这儿就能做出来的,还是有区别的。

  看演员阵容就知每集成本

  由于电视台在电视剧交易中一直处于买方市场,这让他们一直很有优越感,每次电视剧交易会,从表情上就能看出来谁是制作方谁是电视台的,制作方一般都是看买片人的脸色行事。一方面,制作方希望能抬高自己的价格,另一方面又怕他们跑掉,因此,在今天,买卖双方还不能按国际惯例按广告分成方式交易。所以,电视剧销售与采购之间形成的各种潜规则常常让制作方叫苦不迭。有关部门统计过,制作方花在公关上面的费用几乎占交易额的5%-10%。

  赵智江说:“电视剧销售与采购实际上是双方互相博弈的过程,最早电视台出钱买电视剧,电视台每年有广告收入。电视台会做预算,通常电视台做预算是会拿出百分之十用于电视剧购买,现在有些台为了打造卫视频道,为了排名进前三,会加大预算,有些西北电视台自身收入很少,基本上出钱买剧的钱也很少。大概有这样的规律,不同的电视台买一个剧大概是什么价格,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一集多少钱,不发达的地方多少钱,西北的省市就很便宜了,一两千块钱。制作公司角度要算,我花了多少钱、我希望卖多少钱,我卖的时候就要和电视台议价,做发行预算,在哪里卖多少钱,总共发行收入刨去成本纳税还剩多少钱。相比之下,电视台主动性更高,互相寻找平衡,慢慢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价格机制。这两年也有改变,过去都是先地面播出,再上星播出,卫视争夺排名,发行方式也在改变。4+X也好,独播也好,有些4家电视台把卫星频道买断,地面可能给你8家来买,这样价格区间跟过去就不一样了。原来卫星频道一集5万元,现在一集三四十万元的都有,电视台有个承受能力。电视台出的价格越来越高,万一花了这么多钱收视率不高怎么办?电视台采购现在也建立了越来越完善的机制,比如审片机制,节目采购人员看、审片小组看,最后台务会拍板。另外,买片人员奖励机制也建立了,到了年底他们要作评测,买得好了还给你奖金。电视台压力越来越大,越高价越怕收视率不好。

  但收视率也是双刃剑。电视台出于经验考虑,某些知名明星出演的电视剧,收视率肯定会高,他们会建议某些剧中启用什么演员,一些一线演员知道自己可以保证收视率,便抬高身价,有时会让制作成本增高。当然制作方在跟电视台讨价还价时也会抬高价格,但总体上仍没有演员身价抬得快。

  陈冬冬说:“有一个制片人几天前欲哭无泪地跟我讲,两年前为某演员量身定做的一个剧本,口头说好片酬了,一年半之后开口片酬涨了。制片人跟他说整个风格都是按你的特点定做的,请别人演也不合适,咱两倍行不行。演员说那不行,这东西是放市场的,收视率靠我,卖的全是我……毫不留情,绝不手软。所以从最初的一集3万元涨到15万元。”

  赵智江说:“行业外资金涌入,也导致编剧和演员身价上涨,编剧涨了两三万元,演员涨了3万~5万元。海润演一个戏给演员出到10万元以上的都很少,一般都是5万~8万元。现在社会上很多戏演员价格动不动十几万元,你不出反正有人出,造成整个制作成本提升。”

  现在,电视台只要一看演员阵容就知道每一集的成本了。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s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