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4日),首次进京的西藏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排练间歇,展示了他们带来的“奇怪”的乐器。作为“交响乐之春”中惟一一支由少数民族乐手组成的交响乐团,西藏爱乐将于4月16日在大剧院举行音乐会。
乐团指挥边巴介绍,此次音乐会曲目,大多是由西藏作曲家创作的本土作品。其中,由乐团指挥边巴创作的交响曲《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将集中使用一系列藏族传统乐器。昨天,乐手们提前展示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宝贝。其中,从布达拉宫借出来的铜钦(一种法号),身长4米多,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伸缩,上面的精美纹饰全部是手工完成。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岁数”已经超过1000年了。此外,像扎木念琴、毕旺琴、达玛鼓这些乐器,也都将在音乐会上亮相。
除西藏本土作品外,乐团还特别选择了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演奏过这样大部头的作品,排练起来可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乐团小提琴首席强巴扎西说。不过,他们有一个很管用的窍门——模仿。“我们听了很多版本,然后自己琢磨怎么演奏,我觉得效果挺不错的。”
西藏爱乐其实是一个“拼盘团”,由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管弦乐队、山南地区艺术团管弦乐队以及西藏艺术学院教师和拉萨市歌舞团演奏员共同组成。目前,乐团共有乐手67人,除一名回族乐手和一名汉族乐手,其他都是藏族乐手,而这两位非藏族乐手也都是土生土长在西藏。
乐手们都是双面手,除了会演奏西洋乐器,还会演奏民族乐器。“所有乐手都是音乐科班出身,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所以我们的艺术水准是有保障的。”副团长丹增自信地说。
据了解,乐团每年正式的交响乐演出大概只有五六场。“我们乐手都觉得,这次来大剧院演出是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乐团副团长丹增说。早在两个月前,乐团便开始了封闭式排练,每天6小时。高原氧气稀薄,长时间的排练对管乐演奏者的肺活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即便是常年生活在西藏的老乐手,长时间的排练也会感到身体不适。更有一些乐手并不住在拉萨本地,而是来自遥远的山南地区,距拉萨近4个小时车程。因此很多乐手索性就驻扎在了团里,以乐团为家。
考虑到乐手们可能会产生“醉氧”反应,乐团提前近一周便来到了北京,以先期适应环境。大部队8日从西藏乘火车出发,经过46小时长途跋涉,11日抵京。“一开始很多团员都‘醉氧’,但适应了之后,管乐队员发现在北京吹比在拉萨时更轻松,可能是气更足了。”丹增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