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东方早报:戏曲艺术重唤“偶像时代”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3月18日09:55

张火丁演出现场的观众 早报记者 张栋 图
张火丁演出现场的观众 早报记者 张栋 图

  打“飞的”买票捧场,排山倒海喝彩鼓掌,把屋顶掀翻把地板踩烂也得要求加唱,甚至除了长枪短炮现场拍照外还要不惜自投百万出版精美画册……这些听起来极其疯狂的追星举动,如今不再只是影视明星和流行歌星享受的专利,也会出现在戏曲演出的剧场之中。京剧青衣票房第一人张火丁日前在上海逸夫舞台的“程腔张韵”上演,现场的疯狂场景,更是让很多第一次看张火丁演出的观众错愕,“这是在看京剧?怎么火爆程度快赶上演唱会了!”

  最近上海的戏剧舞台实在太过热闹,可算是戏曲名家走马灯般的“群英会”。张火丁前脚刚走,裘派花脸孟广禄周末又要来沪。而为期一个多月的名家名剧月也将在这周轰轰烈烈开演。然而,在这所有的戏曲演出中,张火丁却依然显得“卓尔不群”。除了每次来沪一票难求的盛况,张火丁特有的“火迷”现象也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其疯狂程度甚至可以直追当年的“四大名旦”。更多人认为,成就张火丁偶像地位的,是她的人格——不急功近利、遗世而独立,这对当下的戏曲界无疑是值得反思的。传统戏曲应该重唤“偶像时代”,这样才能重新找回观众,成为业内共同的感受。

  东方早报记者 潘妤

 演出中的张火丁 吴双 图
 演出中的张火丁 吴双 图

 

  现场 看张火丁的戏,票子靠抢

  “张火丁,女儿家!张火丁,女儿家!”逸夫舞台的地板又一次被震天动地般踩响,像潮水一样涌向台口的戏迷的喊声震耳欲聋。很多观众起初并不清楚粉丝们呼喊的内容,但等到张火丁开嗓,才知道这是他们的内部“暗语”——就是让张火丁加唱一首《鸳鸯冢》中的“女儿家”。当张火丁微微欠身开唱“女儿家”三字时,剧场里爆发出了如雷的掌声和喝彩。在观众“山呼海啸”的呼唤中,张火丁几度谢幕返场,直至破天荒加唱了三首曲子,才让兴奋异常的粉丝心满意足地离开。

  演出一结束,粉丝们又在剧场后台“围追堵截”,张火丁在簇拥的人群中好不容易坐上车,依然有疯狂的观众送上签名本。直至遥遥目送车子离开,戏迷们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味去了。

  这样的场景,对于有的戏迷来说,并不陌生。当年戏曲红火的时候,戏迷们的追星热情不逊色于如今年轻的各类粉丝。逸夫舞台这个百年剧场,也见证了无数名角被戏迷追捧的历史。只是,当戏曲艺术日渐凋零,这样的火爆场景,却显得有些陌生,甚至让人惊诧。“看张火丁的戏,票子靠抢,喝彩靠吼,后台靠堵。”这是一个戏迷的总结。

  “票子靠抢”,是不争的事实。张火丁在上海的每次演出票价都是880元的业内最高价。但要想买到票子,依然需要“眼疾手快、消息灵通”。逸夫舞台总经理钱莉莉告诉记者,甚至有戏迷听闻880元的票价后说,“张火丁只卖880?太便宜了吧!”

  据闻,张火丁的粉丝中,中青年不在少数,甚至有很多人甘愿打飞的为张火丁捧场。早报记者从逸夫舞台了解到,在今年购票的观众群中,除了来自杭州、温州、苏州等周边地区的观众外,还有远在北京、青岛、西安等北方城市的观众,甚至不乏特地从香港赶到上海的。如果画一张地图,张火丁的这些粉丝几乎囊括了大半个中国。

  更有夸张的戏迷,只要张火丁的演出,他每场必到。出版人老六基本可算是其中典型。这位出了名的“火迷”,在自己博客上洋洋洒洒写下了8000字的《迷火记》,连呼“跟角儿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确是一种幸福”。而这些年,他更是动用自己在业内的所有关系,自投100多万元,前后花了五六年,最终出了一本张火丁的精美影像集《青衣张火丁》。在粉丝们为张火丁创建的“火之丁丁”网站中,戏迷围绕着相关报道《如果这都不算爱》热烈讨论“再贵也要买”!

  也因为有如此多粉丝,张火丁在中国戏曲界,是唯一一个敢在人民大会堂开专场的演员,更夸张的是,出票一个月,6000张票就被一抢而空。



张火丁
张火丁

  原因 偶像地位的背后是人格

  偶像演员是观众的缔造者。有网友在看戏后留言:建议不喜欢京剧的人都去听听张火丁,也许他们从此会爱上京剧。而当年,茅威涛也曾让很多从不看戏的年轻人成为迷恋越剧的“茅迷”。上海昆剧团也通过张军等昆三班年轻人的“偶像路线”,这十年培养了大量的年轻新观众。而“老戏迷”白先勇更是深谙此道,他坦言,自己一手捧出俞玖琳和沈丰英,就是希望他们成为领观众进剧场的青春偶像。

  “戏曲从来都是‘角儿’的艺术,看戏看的就是人。这就和今天听流行歌曲、看偶像剧追着人去是一样的。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到越剧的舞台十姐妹,都是那个时代的偶像。因为这些角儿,才让戏曲有了曾经的辉煌。”一位戏迷感慨道,“没有可以崇拜追逐的偶像,自然就不会有多少忠实观众了。现在的戏曲舞台,缺的就是偶像。”

  中国戏曲界的角儿从来不少,每个角儿背后也都有大量的粉丝。但像张火丁这样,既有口碑又有市场的,屈指可数。而能因个人魅力导致集体疯狂的偶像,张火丁可算是其中之“最”。

  “戏曲的角儿,包括所有的偶像,都是个人魅力的问题。现在有个人魅力的演员太少了。” 戏迷王小姐喜爱戏曲多年,尤其酷爱京剧,但对大部分常规的戏曲演出已经提不起兴趣,“做角儿,都是要色艺双绝的。可是现在的很多演员,甚至有些角儿,真是艺没,色也没。没有了好演员,还看啥戏呢?”

  在戏迷看来,戏曲的偶像和流行偶像最大的不同是,艺术吸引力仍是个人魅力的关键。逸夫舞台的钱莉莉也曾感慨:“别的人演京剧卖票难,但张火丁就是一票难求,根本上还是人家戏好。她舞台上那种气质,那真是好啊。”

  而在采访中,更多人认为,成就张火丁偶像地位的,是她的人格——坚持传统,坚持自我,不急功近利,这是她能够“遗世而独立”的关键。而这,是当下戏曲演员所最难做到的。做演员没有不想成名成家的。只是,市场日益萎缩,成名概率越来越小,戏曲演员们也就开始选择一些捷径——尽可能在电视晚会上抛头露脸,尽可能多捞些奖项,尽可能当上领导,尽可能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只是这些,和观众越来越无关。但张火丁大概是全中国戏曲界最不积极“评奖”的角儿了。现下戏曲界的流行趋势就是,花笔大投资、找群大编导、排个大制作的新戏曲评奖。戏的好坏不论,但一定要“大”。张火丁不停在演,但却很少去排新戏,即使创新也多是在传统基础之上,制作也适可而止。因为看她戏的人,并不在乎那些,有她的光芒在,足矣。

  她也不上春晚,更是罕有跑场子,媒体专访几乎一概拒之。如果是相熟的记者,她也多半让哥哥张火千代为作答。她只会开门见山地说抱歉:“我不太会说话,请见谅。”

  和很多成名后的角儿漫天要价不同。张火丁没有高额“演出费”的概念,她和演出商一直是票房分成。即使如此,她都比任何高价的“大牌”收入更丰。在上海的两场演出,票房一共80万元,这对于戏曲演出,可谓是天文数字。

  偶像是从观众和市场中来。当下戏曲,有的是角儿,缺的是偶像。

  

  反思 戏曲需重塑偶像

  李旭丹
  李旭丹

李胜素
李胜素

  “我们有的是好演员,却没有给他们成为偶像提供条件。”资深的戏曲经纪人许霈霖感慨。演员们自己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身边更缺少替他们包装的团队。

  过去上戏教授谢柏梁说过,“大幕没有拉开前,一切永远是神秘的。”在许霈霖看来,现在的演员太过抛头露面,缺乏神秘感,什么公开场合都上,很难形成偶像的光圈。在这点上,除了演戏很难让观众“谋面”的张火丁确实很值得学习。

  一直致力于为上昆艺术家“推广”的“昆曲义工”吕小姐也告诉早报记者,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她,“看见蔡正仁在演出前一个人跑去买点心吃,对于一个不看戏的人来说,再怎么说也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国宝级的艺术家。但反过来,他如果前呼后拥,有一帮人围着,我就会相信他真的是国宝。”虽然想法简单,却很真实,相比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中国的戏曲演员,很少善于制造自己的“神秘效果”。

  逸夫舞台总经理钱莉莉在谈起这一问题时,就认为戏曲圈普遍缺乏包装意识。诸如上海京剧院的余派女老生王珮瑜有“小孟小冬”之誉,还曾在电影《梅兰芳》中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可惜电影播出一年,她的讲座才开讲,钱莉莉说,“如果赶在电影的热火期,该多好。现在黄花菜都凉了。”

  无独有偶。电视剧《红楼梦》选秀中黛玉组的冠军李旭丹曾经是“人尽皆知”的人物,而她退出剧组加盟上海越剧院,在越剧舞台上演出林妹妹完全可以“包装”一下。但李旭丹加盟上海越剧院后却被“雪藏”,原因是李旭丹在专业上“还太稚嫩”,于是硬生生地“冷却”了下来。

  在许霈霖看来,要把年轻演员包装成戏曲“偶像”,一定要给他们演出机会,让观众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有了观众基础,才能出偶像。这些年上海越剧院通过“越女争锋”等活动,就为年轻演员培养了大量“粉丝”。

  要包装偶像,经纪人更是必不可少。但在这点上,戏曲界基本属于空白。许霈霖认为,张火丁有她哥哥张火千作为“经纪人”运作演出事务,是个很好的案例。“演员应该专注于艺术,经纪人应该全面地掌握对演员的包装和运作,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场合,什么演出获取什么报酬,都是应该综合考虑的。而事实上,现在的很多戏曲演员都需要自己想办法拉赞助,这其实很有损于他们自己的形象。”

  很多戏曲演员表示,他们目前的状况更多还在“疲于奔命求生存”,没有人也没有资金去“包装”他们,这也让他们更加无心于艺术追求。恶性循环显而易见。但正如明眼人所言“无论如何,赢得观众,才是第一重要的王道”。

  “我只想把戏唱好,让观众喜欢我的戏就行了。跟老师学戏时,他对我说过一句话:“既在戏里,又在戏外。”我一直是按照老师这句话去做的。”

  ——张火丁

  众说张火丁

  喜欢她,是因为舞台上

  她比别人做得少

  如果不是做《青衣张火丁》这本书,我和张火丁之间,也只是戏迷和演员的关系,一个在台上演,一个在台下看。

  我看张火丁的戏大概有六七年的光景了。对于我这种严重偏科的戏迷来说,只是喜欢一两个行当或一两个演员,所以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很片面,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自己喜欢的戏。既没有狂热到跟随她的演出到处跑到其他城市,也没有专业到对她的戏品头论足,头头是道。

  但就我片面的理解,张火丁的表演几乎就是我想象中程派青衣该有的样子。

  我看过一些戏,将一些演员的状态称为“讨掌声”或“等掌声”,也可称为“大嗓门比赛”,流水看谁吐得快,慢板比谁拖得长,嘎调比谁飙得高,全然不顾剧情的需要和角色的性格。许多演员,没学会体味角色,却学会了在舞台上抖弄。

  我喜欢张火丁,不是因为她在舞台上比别人做得多,而是因为她比别人做得少。在舞台上除了演戏,她不再干别的。许多戏迷都这样评价张火丁,“她是天生的青衣”。以简胜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这也正是程派的精髓。遍观当今京剧舞台,这样懂得克制和收敛,不过分、不刻意的演员,已是非常少见了。

  从出版人而非戏迷的角度来说,我感觉很有必要出一本张火丁的书,以图片为主,记录这个年代的京剧到底是什么样,青衣又是什么样。我想这本书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有史料价值。 ——出版人老六

  面对众生柔肠

  百转的感动

  《锁麟囊》是张火丁的代表剧目,她的表演行腔低回婉转,起伏跌宕,节奏鲜明,具有程腔独特之魅力。每一次看张火丁表演的《锁麟囊》,对我而言都是种无法言喻的听觉享受,都是种回味无穷的视觉品尝,每一次都能带给我那种面对众生柔肠百转的感动。程派讲究顿挫和节奏变化,唱得不好就成了上气不接下气的断断续续。张火丁音域宽厚,音色略带些凄迷,轻重缓急收放自如,抑扬顿挫一气呵成,行腔既一波三折,但又珠圆玉润,听上去舒服极了。

  ——网友

  坚持演老戏

  正是她的性格

  这么多年我深感越有人左右戏曲,它就越没有市场化的可能。张火丁坚持演老戏,而且按自己的路子演,其实也正是她这样的性格,甚至是自闭成就了她。我庆幸自己是她“没有朋友”里的一个朋友,她身上几乎没有戏班子的习气。火丁在舞台上那种古典仕女般的沉静和冷艳是很多青衣缺乏的,她的表演甚至有一种演女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非常奇特的。能够八面玲珑和左右逢源,那就不是张火丁了。

  ——央视主持人白燕升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