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昨日,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初试的第一天,近千名考生参加了考试。其中首届开设的“相声喜剧班”报名人数约为900人,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针对此班首度接受了媒体的访问。他介绍了未来相声般的课程情况及授课师资,并强调相声班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单一说相声的人才,而是可以从事相声、喜剧表演、晚会小品、节目主持等多元化的喜剧表演人才。
七点左右,北影的大门口就已开始拥堵,不到八点,上千名考生便已有秩序的聚集在学院广场候考。随后,每25人一组陆续进入考场,由考官依次对考生进行初试。考生们上台后首先将进行非常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在3分钟以内朗诵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段诗歌、散文、小说或话剧及电影里的一段独白。据了解,这是让考官了解考生的声音、语音的规范程度及清晰度,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力,对作品情境和人物形象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考察考生的形体表现。每八位考生朗诵结束后,就领取一个集体表演小品练习的题目在考场外进行准备,这个命题集体表演是为了考察考生的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信念、激情和应变规定情景的能力。
演员黄磊作为北影的青年教师依旧参与了今年的主考工作,而去年另一位明星教师徐静蕾(在线看影视作品)则未见其身影。
初试内容分三项 相声班考生秀单口
在初试中,报考相声喜剧班的考生跟其他表演班的考生一样,也要经过“自我介绍”、“朗诵”和“小品表演”三项内容。其中在“朗诵”环节,以往规定考生可以在3分钟以内朗诵事先准备好的一段诗歌、散文、小说或话剧及电影里的一段独白。今年很多报考“相声喜剧班”的考生则在这个环节直接秀起了单口相声。
来自河南省的考生小徐今年只报考了北影的“相声班”,他笑称自己“无貌无个儿”,但在一堆帅哥靓女之中“怪”将是自己的制胜法宝,他透露初试的朗诵环节自己就涮了一段单口相声,“感觉还不错。”
王劲松答媒体问:
多年来,相声艺术都是靠师傅口传心授,培养出代代相声名家。而北京电影学院的这种创新模式,也受到了各界褒贬不一的评价。对此,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王劲松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疑问一:相声班毕业学生是否就说相声?
王劲松解释,相声表班培养出的学生今后既可以从事相声行业,也可以从事喜剧表演、晚会小品、节目主持等,毕业生主要流向各类型影视剧组及各大电视台、电台、文化艺术团体等。
同时,他还举例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蔡明、谢园、姚晨、黄渤等等都演出过很多喜剧角色,而中国广播艺术团的主要相声演员,也都曾经与电影结缘,侯宝林、马季、姜昆、冯巩等也都参加过电影的拍摄。因此艺术形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但是艺术规律是融会贯通的。进入表演学院学习的学生将有机会吸取表演的长处,来丰富相声表演艺术。
疑问二:除了冯巩,相声班还将有哪些老师?
王劲松称,目前尚未最后确定,但任课老师肯定都是相声行当里有能力、有技艺的“明白人儿”,而不一定都是些功成名就的人。
疑问三:相声班将开设哪些课程,与普通的表演有何区别?
相声喜剧表演班的课程除了电影学院的公共课程外和选修的艺术扩展课程外,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表演。其基础是现代表演课程的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等课程;在此基础上,贯穿相声喜剧表演的“说、学、唱、演,逗在其中”的原则。这种融合传统的相声喜剧表演和现代戏剧影视表演的课程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既能掌握传统的相声喜剧表演,又能适合现代传媒技术的表演人才。
疑问四:舍弃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工业化培育之后是否会失去相声的传统特色?
对此,王劲松表示这个班既有电影学院的影视表演教学基础,又有中国广播艺术团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依托;既可以把传统曲艺表演和现代影视表演的长处结合起来,又可以把表演理论的学习和舞台的实践结合起来;也是相声的口传心授和与现代高等教育的结合这种教育模式是探索相声和喜剧人才培养的现代和多媒体化。
王劲松还介绍称,一段好相声和一个好的喜剧中总会塑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展示社会生活。因此相声演员的基本功不只包括说学逗唱,也包括浓缩社会风貌,透视人物内心。让青年相声喜剧人才走进电影学院接受现代化高素质的影视教育,会带动新相声和新喜剧的创作和表演走上新的台阶,丰富相声喜剧表演的内涵。
同时,相声和喜剧不只要求会说,还要求会编、会写。相声和喜剧对语言的要求也很高,语言需要生动、形象、高度提炼,而这一点与电影对白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比如相声演员除了会说相声以外,还要会编写相声。进入电影学院学习后,通过影视艺术的熏陶,借助影视表演的教学设施,丰富相声演员对影视喜剧的感受,让他们能够编写出更能让观众发笑的,大家喜闻乐见却并不庸俗的好的相声和喜剧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