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孔子》 > 相关新闻

胡玫、陈汗、何燕江、江奇涛 联手解读《孔子》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1月26日08:47

  史诗电影《孔子》全部情节和对话的史料根据

  【说明:以下提供我们在编写电影《孔子》时所依据的基础史料以及对话设计的文献资料出处。由以下史料可以证明:电影《孔子》的基本故事情节,并非出自编剧们的主观编造,而是严格选取历史史料,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而设计创作的。以下史料的编排顺序,完全按照在电影《孔子》中的情节发展而作排列。欢迎观众根据电影情节进行对比,而一一检照。】

  1、电影序篇:我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这段话是根据《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电影开场:孔子入朝觐见鲁君,恭敬地行跪拜礼。这一细节是根据《论语•乡党》的有关记载而设计的:

  “孔子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3、电影中,鲁君表扬孔子治理中都,对话及情节是根据《孔子家语 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

  4、孔丘与鲁公的对答,言语来自《论语 卫灵公》:“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以及《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5、关于电影《孔子》中孔子对弟子的称谓问题:鲍鹏山副教授在媒体上批评《孔子》的编剧集体无知。理由之一,是他认为孔子对弟子们应当称名而不应称字。我在最初答辩时对此做过解释,谈了在影片中我们处理称“字”的理由。但回答后仍受到某些批评,认为孔子就是不能称弟子的“字”。那么,春秋时代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条关于“名”与“字”严格区分称谓的铁律呢?

  答复是:否,并不存在!证据就是在《论语》中,就有孔子对弟子包括对子路,直接称“字”而不称“名”的实例:

  (1)《论语先进》章中,当孔子对人评价他的弟子们时,对诸弟子所称是“字”:“德行: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即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表明,孔子对子路有时确可称其字为“子路”,而不称其名。所以电影的称呼处理没有错误!

  (2)孔门弟子闵损 (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蹇,以孝行着称。孔子在称赞他时说:“孝哉,闵子蹇(闵损的字)!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这里,孔子对他的所称,也是“字”。

  我在前次答辩中曾对鲍副教授说:有真正的专家告诫过我们,关于先秦的姓、氏、名、字、号、讳诸问题,极其复杂;而且因地域国族皆有异同,不宜绝对而论。然而电影只是艺术的创作而不是学术的讨论,所以我们对复杂的问题,只能作较简化的处理。

  6、电影中,鲁宫关于殉葬问题的辩论,孔子问公山狃是否愿意随季孙大夫陪葬。这段对话不是我们编的,其素材来自《礼记檀弓》:“陈子车死于卫。其要与其家大大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孔门在陈国弟子)。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只是,我们在电影中做了移花接木,把这段对话借给孔子和公山狃了。

  7、电影中,季孙氏家臣公山不狃(又名弗扰,电影中称公山狃)来孔子学堂搜人时,把孔子拉到一边建议与孔丘联手反对三桓。影片这样处理,是有历史资料为根据的。《论语为政》:“公山不狃以费叛,欲以招孔子。孔子将欲往……”

  8、电影庭辩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来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电影中,孔子赶到费邑与季孙斯比赛射箭。孔子极其善射,发发中的。关于孔子善于武学而且懂军事的问题,从电影筹拍一开始就受到许多质疑。实际上,这种质疑是没有根据的。有关史料足以证明孔子确实是精通射艺的武林高手:

  (1)《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

  (2)《礼记》(孔子曰):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10、电影中,关于夹谷会盟的情节及对话,基本素材来自《史记孔子世家》:“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齐国君臣密谋劫持鲁君。史料来自《左传》:“犁弥(即黎鉏)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11、电影中,孔子要求带兵车前往会盟。素材来自《史记》以及《左传》: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12、影片中,孔子编剧设计孔子藏兵车于山谷的根据是《春秋谷梁传》:“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

  13、电影中,夹谷盟会三层会盟高台的形制,根据是《春秋谷梁传》:“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层。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14、夹谷会上,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语言来自《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事独贤。

  15、在电影中,齐人提出要鲁国出动军队帮助齐国对外作战。史料见《史记》: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 “齐师出境,而(鲁国)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

  16、在电影中,孔丘巧妙应对,要求齐国归还鲁国的土地。史料见《左传》:孔丘曰: “而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17、电影中,夹谷会盟,孔子靠三寸不烂之舌收回鲁国的失地。史料根据《史记 孔子世家》: “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18、在电影中,弟子公伯寮醉卧,孔子责骂他,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9、在电影中,孔子称郑国国相子产为先师,有人提出质疑。史料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者,于周则老子,……于郑子产。”

  20、在电影中,孔子对弟子引用了子产的话,有人说那是林则徐的诗。错,林则徐的著名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根据《左传•昭公四年》:“子产曰?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又《礼记•儒行》:“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孔子对弟子说的另一句话,出处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1、在电影中,季孙斯引用老子的话,来自《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兴之。”

  22、在电影中,侯凡自后邑叛乱。史料来自《左传》:“定公十年秋,侯犯(凡)叛叔孙氏。”

  23、在电影中,孔子谋划要“堕三都”。史料来自《左传》:“使仲由(即子路)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

  24、电影中有一个鲁宫中斗鸡的镜头。 史料据《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季氏与后氏斗鸡。后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

  25、在电影中,公山狃发动叛乱,袭击曲阜。此顾事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

  26、在电影中,公山狃率领叛军与孔子指挥的军队在武子台大战,乱箭纷纷射到孔子及鲁君脚下。这不是瞎编的,史料根据《史记•孔子世家》: “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仰攻之,弗克。矢及公侧。”

  27、在电影中,孔子亲自指挥了武子台的平叛战斗。这也是根据《史记》:“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败)。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28、在电影中,费邑被拆除后,而孟氏反对拆除成邑。史料据《史记孔子世家》: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

  29、在电影中,鲁君亲自领军攻打孟氏的成邑。根据是《左传》:“十二月,鲁公围成,弗克。”

  30、电影中,孔子堕三都后,齐人忧虑,图谋离间孔子与鲁君关系。资料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31、电影中,齐国给鲁君送来美女名马,事见《左传》: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又见《史记孔子世家》:齐人献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32、电影中,大祭后,季桓子不分配祭肉给孔子,致使孔子决定出走。史料是据《史记孔子世家》: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33、电影中,弟子公伯寮向季氏告密,促成了孔子的出走。此事见《论语》:“公伯寮诉(即告密)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孔子。子曰: “道之将行也,有命也。道之将废也,有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据《仲尼弟子列传》:“公伯僚”是孔子弟子,“字子周”。]

  34、在电影中,孔子到卫国后,卫灵公与孔子问答。对话是来自《论语子路》:子适卫,子曰:“庶矣哉!”(人很多)冉有曰:“既庶矣,何加焉?”(人很多,怎么办)曰:“富之。”(让他们富裕)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富裕了,怎么办?)曰:“教之。”(教化他们)

  35、电影中,卫灵公同意每年给赠孔子六万粟米。此事史料见《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36、电影中,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事问题,此事史料见《论语》:卫灵公问阵(军事)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37、电影中,南子对卫灵公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是引用孔子的话,文献见刘向《说苑》。

  38、电影中,孔子见南子,双方关系表现出暖昧之态。这不是瞎编的,史料来自于《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锵然。

  39、电影中,在这次见面后,弟子子路对孔子很不满意,因为他怀疑孔子与南子有暖昧之事。孔子为此而发誓自白。(这场戏原拍摄,剪辑时去掉了。)此事见于《史记》: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发誓:我没有做什么,否则,上天惩罚我!)

  40、电影中,孔子与南子见面时的称呼,根据《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41、电影中孔子与南子谈诗的对话,史料是采用《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情思深深,而没有邪念。)《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42、电影中,孔子看到卫国可能发生内乱,就带领弟子离开卫国了。这是根据《史记》的有关记载,又据《论语泰伯》: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43、电影中,孔子在路途中遇见农夫(隐士),隐士们嘲笑孔子。史料根据《史记孔子世家》: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

  44、电影中,孔子在树林中讲学,被宋人砍倒大树。此事根据于《史记》: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伐其树。孔子去。

  45、电影中,孔子在郑国往陈国途中遭难,与弟子失散,而后自嘲“是丧家之犬”。这是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有关记载: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46、在电影中,孔子被围困于陈蔡边境山谷中,几乎被饿死,但一直在弹奏琴乐。此事见《史记孔子世家》:蔡人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7、电影中,齐国发大兵攻打鲁国,孔子派冉求等弟子回鲁国,援助鲁国。有关史料见《史记》以及刘向《说苑》:“齐兵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也。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48、在电影中,孔子弟子冉求回到鲁国后,领兵击败齐军。此事见《史记 孔子世家》:“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

  49、电影中,鲁军大破齐军,特技展示使用的是长矛阵。这也是根据《史记》的记载:“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50、在电影中,当鲁人战胜齐国后,季康子问冉求从哪儿学会的军事?冉求说:是我的老师孔子所教。此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你会军事,学到的。还是天生的?)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51、电影中,子路要去卫国任蒲邑(今河南信阳)大夫。孔子于临行前谆谆告诫子路。史料据《说苑》: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 “赠汝以车乎?以方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夫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又见《论语子路》: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又见《淮南子》:“子路治蒲,见于孔子曰: “由愿受教。”孔子曰:“蒲多壮士,又能治也;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报上。”孔子还曾经告诫子路:“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乐仁和,和而不同。”

  52、在电影中,子路英勇与敌人战死,死前还要戴正冠帽。这一情节是根据《左传•哀公十五年》的记载:石乞、孟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兔。”结缨而死。

  53、在电影中,季康子亲自带玉环来迎请孔子。这一情节原素是《孔子家语》的记述:

  “季康子乃遣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鲁使来,孔子驱载而行。”但在电影中改动而设计为,由季孙斯派遣而由季康子亲自前来,以示隆重。

  54、关于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

  鲍鹏山副教授批评《孔子》电影说:“片中有数场战争场面,全都是用特效做出的千军万马,比《赤壁》还要恢弘。” “春秋时代,哪有这样的战争规模?那时候的人口并不多,几百人打仗就已经是大战争了。”

  鲍先生这些话是完全错误的,是对孔子时代军事与战争的无知。兹举周初和春秋时代军事史上几次著名的战役为例:

  (一)牧野之战。这是商周之交的一场著名大战。发生于公元前1346年(一说前1357年)正月。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双方兵力如下:周武王方面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殷商方面,帝纣发兵徒众七十万人。此战结果,武王全胜灭商,伏尸百万,“流血漂杵”。(死者血流成河,以至捣米的木棰都被鲜血漂了起来。)

  (二)晋楚城濮之战。此战发生在孔子诞生前80年(公元前632年),战地在城濮(今山东濮县)。据《左传》,此战楚军出动战车一千乘,晋军七百乘。当时军制,每辆战车配备步卒七十五人。楚军千乘则有步卒计七万五千人。晋车七百乘,则有步卒五万二千五百人。因此,城濮之战双方车步总计兵力在十万以上。此战楚人战败。战后,晋文公把俘虏献给周王,车三百乘,步卒两万人。

  (三)吴楚柏举之战,这次战役发生在孔子的时代(前506年)。战争中,吴国名将孙武以3万车步兵力,击败楚军20万车步兵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武子也。”

  (四)在孔子时代,吴越之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吴越姑苏之战(前496),夫椒之战(前494),战争规模都在十万人以上。结果,吴灭亡越,俘虏越王勾践。

  (五)在孔子的时代,齐、鲁、吴之间也发生几次大战争,规模都很大,交战各方所动员军力也都达到十万人以上。

  如电影中表现的齐、鲁郎郊之战以及两个月后的艾陵战役,都是大规模的战争。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春三月,齐派兵攻鲁,孔子弟子冉求统帅鲁军,于郎(郊)击败齐军。战后,季康子问冉求:“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你的军事本领,是学到的,还是天生的?)冉有曰:”学之于孔子。(我是从孔子那儿学来的)”(《史记•孔子世家》)

  两个月后的五月,吴王夫差率吴军,会同鲁军共同伐齐,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赢(今山东莱芜西北),旋与齐军主力会战于艾陵。此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计二十万,吴军大破齐军。齐军十万人马全部被歼,将领公孙挥战死;五位大夫被吴、鲁俘虏,缴获齐战车800乘。

  由上述可见,鲍鹏山先生有关《孔子》电影中战争规模的批评,是完全没有任何历史根据的。

  ※ ※ ※ ※ ※ ※ ※ ※ ※ ※

  总结:

  以上所列举的基础史料足以证明,在胡玫、周润发(在线看影视作品)版的电影《孔子》中,可以说没有一个重要情节以及重要对话,是在历史文献中没有根据和出处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本片没有任何缺点和失误。事实上无论胡玫导演、制片人和我们自己,都深深知道影片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欢迎观众朋友观看后继续质疑和讨论。谢谢!

  

  何燕江——写《孔子》剧本,我们不敢虚编

  不了解春秋历史或者没读过《史记》的观众,多数会以为电影《孔子》中的故事,主要是我们编剧自己编出来的。

  其实,越了解这段历史和有关史料的人看了电影就越知道,这片子中那些最重要的基本情节,并不是我们编剧所编造的,而是非常严谨地以历史为根据的。我们作为编剧只是尽量设法用现代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设计了若干联接性的故事情节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前,我曾经创作过50集电视剧《圣者孔子》的剧本(中信出版社2006出版)。但这个剧本未能投拍,原因就是“重大题材审查办”三次审查都未能通过。不通过的原因就是由于有关历史学家认为:剧本中关于故事和人物虚构的成分过多。因此,在重新编写电影剧本时,胡玫导演交代就是:必须严格遵循《史记》中记述的孔子生平脉络写,不许瞎编,要求事件和语言都要做到有根据、有出处,以免重大办审查时仍然通不过。因此,我们在为电影编剧时,正是努力这样做的。

  有人批评《孔子》这部电影的情节前紧后松---前半部的孔子是政治家、军事家;后面则只是一个流浪人,缺乏激动人心的故事。有人说我们不会编故事。其实,不是我们不会编,而是根本不敢编。因为有关历史资料(《史记》《左传》)就是这样记载的:孔子之前半生,波涛汹涌,从事过政治和军事事业,高潮是四件大事:1/以礼治治理中都成功。2/夹谷会盟中挫败齐国,为鲁国收复失地。3/发起堕三都,削家臣。4/亲自指挥了武子台平叛的战争。

  而后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从一国游到另一国。究竟干了什么?有关史料具体记述很少。实际上,那些周游列国中见诸记载的故事,我们电影中大部分都已采用。至于没有见诸记述的,那谁敢发挥想象,乱编啊?就这样,我们编剧们不是还挨了“砖家”们砸过来的大板砖么?!

  这电影中纯粹出于虚构的故事大体只有两处。一是南子被刺,这是历史资料中所没有的,主要是出自胡玫导演的创意。因为她认为,剧情发展到此需要有点打破时空的浪漫和抒情,所以就特意设置了南子被射中箭的一个情节。在实际历史中,虽然并没有这故事,但是卫太子蒯聩确实曾经派人行刺南子而未遂,这是《左传》中有记载的。所以,电影中也只交代南子中了箭,并没说她死还是没死。

  在拍摄完成后的剪接阶段,曾经有历史学家看了这个镜头建议胡导剪去,胡导不同意,表示不能剪。她说这里需要一点浪漫的东西。

  还有一处虚构,就是颜回救书,在黄河的冰水中被淹死。这个情节是胡玫导演和江奇涛老师所构思设计的创意。写成剧本后,曾经有历史学家表示反对,说这事情不应该虚构,建议胡导不拍。而胡玫导演说:这一点虚构是必要的,艺术总不能绝对遵循历史。她坚持要这样拍,为这个镜头还花了不少钱。

  有人可能以为,电影中的那场奴隶殉葬,以及宫廷上辩论人殉该不该废除,是编剧虚构出来的。子路救奴的故事确实是虚构的。但是孔子与公山狃(历史中叫公山不狃)在宫廷上辩论的内容(孔子问他是否愿意以身作则去殉葬),则是有史料根据的(《礼记檀弓》)。只是那场辩论,在历史中并不是发生在孔子和公山狃之间,而是发生在孔子在陈国的一个贵族弟子的家人之间。我们借用了这个辩论的故事,而把它移植到孔子与公山狃身上了。

  还有一些细节,例如鲁国宫廷中的斗鸡,也具有历史根据,因为当时鲁国贵族中确实流行着斗鸡赌博这种风尚。

  《孔子》电影中的政治人物,都有真实人物为原型。孔门弟子中,只有断臂弟子漆思弓是虚构的人物。但这个独臂残疾弟子其实也有一个真人为背景,就是馯臂子弓。

  另一个向季孙氏出卖情报的孔门弟子,就是背叛孔子的那个犹大式人物公伯寮。这个人物也不是我们所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左传》、《论语》和《史记》中都记有这个人向季孙氏告密子路,从而危害孔子其事。只是真实的公伯寮,并不是给孔子赶马车的弟子而已。至于孔子派懂军事的弟子冉求回国救鲁,齐鲁大战等,都是历史中的真实事情。

  根据胡玫导演的指示,我会把我们编剧时所依据和使用过的一些历史资料及来源,整理出来予以发表。以使人们了解:《孔子》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故事,并非出于编剧们的编造和虚构,而确实是一部以大量历史素材为依托,忠实于历史中孔子真实生平经历的严肃作品。

  

  关于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

  鲍鹏山副教授批评《孔子》电影说:“片中有数场战争场面,全都是用特效做出的千军万马,比《赤壁》还要恢弘。” “春秋时代,哪有这样的战争规模?那时候的人口并不多,几百人打仗就已经是大战争了。”

  鲍先生这些话是完全错误的,是对孔子时代军事与战争的无知。兹举周初和春秋时代军事史上几次著名的战役为例:

  (一)牧野之战。这是商周之交的一场著名大战。发生于公元前1346年(一说前1357年)正月。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双方兵力如下:

  周武王方面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

  殷商方面,帝纣发兵徒众七十万人。此战结果,武王全胜灭商,伏尸百万,“流血漂杵”。(死者血流成河,以至捣米的木棰都被鲜血漂了起来。)

  (二)晋楚城濮之战。此战发生在孔子诞生前80年(公元前632年),战地在城濮(今山东濮县)。

  据《左传》,此战楚军出动战车一千乘,晋军七百乘。当时军制,每辆战车配备步卒七十五人。楚军千乘则有步卒计七万五千人。晋车七百乘,则有步卒五万二千五百人。因此,城濮之战双方车步总计兵力在十万以上。此战楚人战败。战后,晋文公把俘虏献给周王,车三百乘,步卒两万人。

  (三)吴楚柏举之战,这次战役发生在孔子的时代(前506年)。

  战争中,吴国名将孙武以3万车步兵力,击败楚军20万车步兵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武子也。”

  (四)在孔子时代,吴越之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吴越姑苏之战(前496),夫椒之战(前494),战争规模都在十万人以上。结果,吴灭亡越,俘虏越王勾践。

  (五)在孔子的时代,齐、鲁、吴之间也发生几次大战争,规模都很大,交战各方所动员军力也都达到十万人以上。

  如电影中表现的齐、鲁郎郊之战以及两个月后的艾陵战役,都是大规模的战争。

  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春三月,齐派兵攻鲁,孔子弟子冉求统帅鲁军,于郎(郊)击败齐军。

  战后,季康子问冉求:“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你的军事本领,是学到的,还是天生的?)冉有曰:”学之于孔子。(我是从孔子那儿学来的)”(《史记•孔子世家》)

  两个月后的五月,吴王夫差率吴军,会同鲁军共同伐齐,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赢(今山东莱芜西北),旋与齐军主力会战于艾陵。

  此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计二十万,吴军大破齐军。齐军十万人马全部被歼,将领公孙挥战死;五位大夫被吴、鲁俘虏,缴获齐战车800乘。

  由上述可见,鲍鹏山先生有关《孔子》电影中战争规模的批评,是完全没有任何历史根据的。

  关于电影《孔子》中孔子对弟子的称谓问题:

  鲍鹏山副教授在媒体上批评《孔子》的编剧集体无知。理由之一,是他认为孔子对弟子们应当称名而不应称字。我在最初答辩时对此做过解释,谈了在影片中我们处理称“字”的理由。但回答后仍受到某些批评,认为孔子就是不能称弟子的“字”。那么,春秋时代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条关于“名”与“字”严格区分称谓的铁律呢?

  答复是:否,并不存在!证据就是在《论语》中,就有孔子对弟子包括对子路,直接称“字”而不称“名”的实例:

  (1)《论语先进》章中,当孔子对人评价他的弟子们时,对诸弟子所称是“字”:

  “德行: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即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表明,孔子对子路有时确可称其字为“子路”,而不称其名。所以电影的称呼处理没有错误!

  (2)孔门弟子闵损 (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蹇,以孝行着称。孔子在称赞他时说:

  “孝哉,闵子蹇(闵损的字)!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这里,孔子对他的所称,也是“字”。

  我在前次答辩中曾对鲍副教授说:有真正的专家告诫过我们,关于先秦的姓、氏、名、字、号、讳诸问题,极其复杂;而且因地域国族皆有异同,不宜绝对而论。然而电影只是艺术的创作而不是学术的讨论,所以我们对复杂的问题,只能作较简化的处理。

责任编辑:Dawn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