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戏曲

深圳“戏聚星期六”活动 形成戏剧新模式(图)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10年01月18日10:16


“戏聚星期六”名家荟萃、剧种多样。(资料照片)
“戏聚星期六”名家荟萃、剧种多样。(资料照片)

  2009年全年,深圳观众欣赏了40场戏曲演出,共有18个剧种、100多个折子戏,20多位梅花奖得主、120多位中国各个剧种、各个流派及行当的名家、名角为观众举办了戏曲艺术欣赏讲座和演出、互动等。一些大型的戏剧活动如“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5周年艺术讲座与梅派艺术专场”等活动也率先在深圳举行,观众爆满,一票难求。

  深圳的戏曲氛围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显得特别浓郁,这一切都来自一个重要的活动——“戏聚星期六”。

  “戏聚星期六” 每周六下午3点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所需经费来自市宣传文化基金,市民凭身份证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领票。倘若开场前还有空位,可邀请正在场外等候的观众入场观看。许多场演出已经爆满,也邀请戏迷入场加座观看。因此,在深圳大剧院,每逢周六形成了一道看戏等戏的独特景观,人气特别旺盛。出现了当今戏曲演出极其罕见的场面:无一张票浪费,无一个座位空缺。

  笔者曾经撰文评论“戏聚星期六”这种形式,是政府花钱为市民唱堂会、政府花钱给市民享受文化福利,延续了中国戏曲古老的生存方式即“一家花钱,百家看戏”的传统公益性戏剧模式。(《深圳的公益戏剧模式值得推广》见2009年4月23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这种传统的公益性戏剧生存模式,在深圳复活并升级成公益戏剧,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让前来参加演出的众多艺术家赞叹不已,也让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有关领导十分惊喜,认为应该在全国推广。

  戏曲艺术在承传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塑造民族性格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而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由于旧的体制原因,戏曲艺术院团的生产、经营和生存等等,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戏曲艺术应有的生存规律和传统的生存模式。中国当代的戏剧演出,简单地使用了大城市的剧场经营模式,除卖票之外再无其他。商业操作的戏剧演出,均冒着极大的风险,主办方都是揪着心在办。策划和主办者往往是出于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宁愿赔钱,道义上、精神上是让人感动,但对戏剧市场来说,作用微渺。记得几台曾经获得过“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的戏来深圳演出,名家名角荟萃,而卖票的情况同样令人沮丧,实际上造成巨大的浪费。

  由于传统文化的严重断裂,戏曲艺术从原来的大众艺术逐渐成为少数人的爱好。这种窘迫的状态,犹如被破坏的文化生态,亟须理性地涵养与扶持,使其逐步恢复生长机能,而不是在其市场适应能力尚未强健的时候简单地推向市场。一场戏曲演出,如果用简单的卖票销售,在许多地区都是不成功的。你要戏剧与其他娱乐方式在同一个商业平台上去竞争,还不如直接杀了它。

  因此,扶持传统戏曲艺术,有保护文化生态的意义。政府花钱,为市民举办公益性演出,走的却是高端路线,邀请戏曲界的顶尖级艺术家为观众讲解赏析经典戏曲,也是为戏曲培养观众的最佳方式。“戏聚星期六”一票难求,成为深圳戏曲观众的一个精神牵挂,说明政府的钱没有浪费。有媒体甚至认为在深圳“戏聚星期六”如果坚持下去,会将深圳培育成中国继京津、上海之后的第三个戏曲中心。我觉得成不成中心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市民有戏看、有好戏看、有好角儿看。当今的戏剧观众也需要培育,让观众懂戏,会看戏,成为内行观众而不是纯粹的娱乐者。观众知道对戏剧提要求了,戏剧的发展动力就来了。

  文化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也可以从“戏聚星期六”活动中吸取一点经验:政府不一定要养艺术院团,但是政府可以为市民购买艺术院团的优秀艺术产品。那种认为艺术院团政府应该包养的思维显然不利于艺术生产,认为政府应该将艺术院团甩向社会、抛给市场的思维更不利于艺术生存。深圳“戏聚星期六”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可以给人很多启示。■ 许石林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