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埃里克-侯麦去世 > 新闻报道

新浪潮已逝 追忆电影天才征服世界之旅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1月13日19:54
特吕弗和戈达尔
特吕弗和戈达尔

  新浪潮成员: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年2月6日—1984年10月21日)

  让-吕克·戈达尔(1930年12月3日— )

  埃里克·侯麦(1920年4月4日—2010年1月11日)

  克劳德·夏布罗尔(1930年6月24日— )

  雅克·里维特(1928年3月1日— )

  新浪潮起源

  1959年,法国有24名年轻人拍成了他们的处女作。1960年,又有34名年轻人成为电影导演。人们从报纸上摘到一个词用以形容这批年青人,那就是被称为“新浪潮”,这批导演就是新浪潮导演,而他们及他们拍摄的电影组成了法国新浪潮运动。后来“新浪潮”被运用到日本、香港等地,指代集中出现的新晋导演和他们破除传统所拍摄出来的崭新电影。

  我们所熟悉的新浪潮就是法国新浪潮,它主要分为两拨人,一是《电影手册》派导演,代表人物就是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克劳德·夏布罗尔、雅克·里维特等人,另一拨人是左岸派导演,代表人物就是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雅克·德米等,此外路易·马勒、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也被视为跟这场运动有重要关联。

  特吕弗是这拨人的核心主将,他是《电影手册》创始人安德烈·巴赞的义子,巴赞也是这批年轻人的精神领袖。特吕弗凭借《四百击》一炮走红,他的安托万系列影响深远,寻找父亲和童年情结深深影响了这名导演的创作,此外他无条件膜拜希区柯克等美国导演,同时也拍摄了悬疑片像《射杀钢琴师》、爱情片像《朱尔与吉姆》,收获了不少掌声。令人遗憾的是特吕弗去世太早,他的死也标志了一个电影时期的结束。

  戈达尔是这拨人里头精力最旺盛同时也是最有战斗力的家伙,有关他的赞誉声音早已可以吓倒世人,比如标志了电影史的转折: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戈达尔一生拍片无数,早期作品还能有循规蹈矩的影子,后期作品完全是推翻重现,把电影当做了武器。他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给电影说史,完全走入了远离观众的个人化死角。戈达尔与特吕弗本是一对患难之交,然而由于艺术追求不同,他们走向了相反的方向:特吕弗努力接近观众,而戈达尔一去不复返。今年戈达尔还将推出新作《社会主义》,影片有希望进军戛纳。

  侯麦比其他同伴大上一轮的年龄,他的真正成名也比这些人晚上了十年。尽管也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然而侯麦没能收获到跟特吕弗戈达尔一样的好评,落个了寂寞下场,他给自己下了个定义:拍电影的业余爱好者。然而侯麦的严肃稳重也让他在新浪潮中显得特立独行,他一直按照内心的方向走,不肯轻易动摇。难能可贵的是相比其他人,侯麦走出了一条稳步上升的好看曲线,质量不断提升。就连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收得完美,恰到好处。

  夏布罗尔擅长描写中产阶级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看中叙事编排,他的感觉就好像是中和了其他人的特点一样,不过不失。里维特风格多变,从写实到实验,应有尽有。这也带来一种尴尬,他既商业又晦涩,左右不是。虽然一直占据着手册派五虎将的位置,因为作品水平落差大,夏布罗尔和里维特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及前面三人。 

  引爆世界“新浪潮”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进的年代,当时的电影业受到了新兴电视的冲击。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异常关心电影节的动态,法国新浪潮先是在国内爆发,继而在国际电影节上大行其道,很快就成为瞩目焦点。

  捷克新浪潮紧随法国新浪潮影响,由于政治空气较为缓和,文艺界的新鲜力量积极涌现。年轻电影人不愿受到其他力量的驱使,他们力图打破这一切,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米洛斯·福尔曼、耶日·闵采尔等人奉献充满激情和能量的电影。可惜这股势头良好的运动遭到了不可抗拒的政治打击,当即夭折,并且未曾复苏。

  日本新浪潮从老迈的松竹公司开始,60年代前期,大岛渚、筱田正浩、吉田喜重三位导演成为了先锋人物,他们不愿受到束缚,反对任何欺压跟权威,寻找独立制片的可能性。到了80年代,立教大学独立电影摄制小组摹仿会推出了一系列作品,他们深受莲实重彦的影响,成员之间有党派性和协调性。这批人包括有黑泽清、万田邦敏、盐田明彦、青山真治和周防正行等人,现今他们还在日本电影里发挥巨大影响。

  香港新浪潮发生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参与者多有留学背景或者电视制作经验,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和方育平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之间虽然没有进一步的紧密联系却有共同认识,进而推动香港电影迅速迎来了黄金时代。

  台湾新电影运动推出了杨德昌和侯孝贤两位电影大师级人物,一时间繁花似锦,能人辈出,幕后技术人员一直支撑到今天,当真是一个奇观。然而台湾电影却在新电影失败后走入了惨痛的低谷,至今没能走出阴影,是非功过谁评说。

  罗马尼亚新浪潮指的是2005年左右开始,中青代年轻导演开始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最终依靠《四月三周两天》得到了正名。这些作品大多坚持艺术取向,侧重于批判跟反思。尽管罗马尼亚自身电影业孱弱,然而这批创作者还是希望用他们的能力去改变这一局面。

  菲律宾新浪潮是在本土电影接近崩溃的背景下兴起,正所谓无破不立。年轻导演借助外国资金,拿起摄像机和DV,很快得到了收获回报,布里兰特·曼多萨、拉亚·马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责任编辑:三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