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赖声川的作品从来都不缺人文情怀,即便是喜剧甚至闹剧。明年2月5日,这位以“创意”为治学理念的台湾话剧之父与影视界“创意一哥“王伟忠联袂打造的新剧《宝岛一村》将亮相世纪剧院。昨天,赖声川现身京城,谈及这出即将开启内地巡演的新戏,他用“这出戏是纪念一种台湾特有的族群文化”来概括这部曾让眷村后代林青霞(在线看影视作品)又哭又笑的作品。
眷村,是一种台湾特有的居住区域与生活形态,从1949年到上世纪60年代,因政治环境动荡、意外渡海而来的战后新移民,在暂时落脚的村子里落地生根,衍生出独特的文化氛围。赖声川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是眷村的黄金时期,那时的眷村甚至可以用精彩来形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拥挤,穿插着各种方言,飘荡着各种菜系的味道,让人觉得既温暖又苍凉。我在和内地的朋友形容眷村时,他们说‘这不就是我们的军队大院吗’,其实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眷村带有浓浓的思乡情怀,那时眷村的居民在台湾是流亡而流浪。虽然眼下台湾的眷村仅剩下高雄的三个,但这段历史却成为了台湾几代人的回忆。”
作为眷村的第二代,王伟忠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眷村史,曾全力投入,制作纪录片并出书,后来还找到好友赖声川,希望以舞台剧的形式来讲述自己的眷村成长故事。不过开始时赖声川并没有欣然应允,“眷村是王伟忠最重要的人生回忆,他把这份沉甸甸的人生回忆交给我,所以我一直没答应。我始终觉得要把他曾经拍摄的100个故事浓缩在3个小时内讲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后来《宝岛一村》在台湾上演后,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眷村的历史由剧场来写?’其实我也觉得有些不妥,因为剧场是感性的,但历史是客观的。因而这出戏在舞台形式上没有玩花样,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回归单纯的讲故事。”
舞台上的人物命运笑泪交替、辛酸诙谐,而台下的观众更是感同身受,演绎了一幕幕感人的观戏片段。在赖声川的记忆中,有几个“戏外戏”令他和剧组印象颇深。“去年12月在台湾首演时,一个老太太在后台抓着我一边哭一边说,‘谢谢,你写的就是我的生命’,后来我知道她是第一代眷村人。还有就是有一场演出,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时,一位老观众突然站起来高声跟唱,他们的心事那么多年没有人提,这种心境真是很复杂。我认为《宝岛一村》是我作品中感动成分最强烈的一部,而且是从第一秒钟开始就产生巨大的感动。”
据悉,此次内地演出,该剧只在一些名词的说法上做了改动,整个故事架构都保留在台湾演出时的原貌。至于内地观众因不了解眷村文化背景而可能产生的理解障碍,赖声川似乎并不担心,“我相信民族的东西对于两岸来说是一样的,所以我对这次内地巡演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