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
赖声川 |
昨天,台湾导演赖声川和台湾金牌电视制作人王伟忠一起现身保利剧院,由他们合作的舞台剧《宝岛一村》将于明年2月在北京上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赖声川首次详谈了导演《宝岛一村》的心路历程以及这部讲述台湾眷村文化的舞台剧背后隐含的深刻意义……
创作
历时两年突然找到灵感
赖声川说,他花了两年时间才决定把《宝岛一村》搬上舞台。
金牌电视制作人王伟忠很会讲故事,他在两年里给赖声川讲了很多他在眷村成长时的所见所闻。从小在美国长大的赖声川也有着很多从眷村出来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听王伟忠的故事都听得津津有味。那些眷村的故事,常常让赖声川感到好玩儿或是辛酸,但他却迟迟没有决定导演该剧。
“我曾问过王伟忠为何不自己导演该剧,因为他的团队里就有很多戏剧导演是我的学生。”赖声川说,“但他说,这个戏一定要让我来导。他说电视是速食文化,而戏剧却是可以永恒的。”两年后,赖声川突然找到了创作《宝岛一村》的灵感,他把王伟忠给他讲述的许多个眷村故事浓缩成了三家人的故事,“当时我的眼前突然看到了眷村中的三户人家,三家的房子是并排挨着的。”赖声川说。
故事
生动细节取材真实生活
赖声川告诉记者说,《宝岛一村》中的很多细节都取材于真实的眷村生活。比如剧中第一幕,很多人排队抢眷村的门牌号,甚至有人为房子要冒充别人的名字,剧中眷村中的老赵,多年之后回到大陆时,才发现老家的都是姓杨而不姓赵。“在那样的混乱中,一个人都可能搞不清自己到底姓什么了。”赖声川感慨道。
比如剧中有一场戏讲眷村里过年,一群男人望着夜空,问一位飞行员,请问你,上海是哪个方向,青岛是哪个方向,北京是哪个方向。剧中也有眷村中硬被拆散的青梅竹马的恋人。比如剧中的眷村小伙子大牛,因为追求邻家女孩儿而遭到父母的反对,大牛的妈妈质问他,人家有将军的儿子在追,你没有条件凭什么追人家。“伟忠告诉我说,眷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眷村的女孩儿一定要嫁到眷村之外,不能再留在困苦的眷村生活,所以很多恋人就这样生生被拆散了。伟忠每次讲这些故事都让我觉得辛酸。”赖声川说。
表演
即兴创作品味真实乡愁
《宝岛一村》延续了赖声川一贯的即兴表演的创作方式。但这一次,赖声川却第一次在演员们即兴表演时参与台词创作。演员们的很多即兴表演让赖声川有着说不出的感动。
“在年夜饭的一场戏中,我要演员们互相敬酒,在剧中演如云的徐燕玲突然即兴说道,老赵你好幸福,你有妈妈在身边,我先生已经两年没有见到他妈妈了。所以今天我代表所有的人来敬你。”赖声川说,如此的灵感闪现,常常让演员真以为还住在儿时的眷村里,也仿佛真的在品味那一份说不出的乡愁。
共鸣
老太太唱起“我们的歌”
赖声川在《宝岛一村》中用细节记录了几十年来台湾社会的变迁,这其中包含着很多感人的细节。
赖声川告诉记者说,剧中还有一首歌叫做《我的家在山那边》,这首歌的旋律就是来自《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如今台湾的很多年轻人对这首歌都不是很熟悉。但是当《宝岛一村》在台湾演出时,坐在二楼一位老太太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响起,突然就站起来,在剧场中大声地唱起《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唱完之后老太太还很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歌!”
巡演
希望大家深刻认识眷村
“能把这个戏带到大陆来演,意义很特别。”赖声川说到这里很是激动,“眷村的人迫切地想回家,但他们却一直回不去。他们漂洋过海到了一个岛上,所有人都以为几个月就可以回家了,当初他们来的时候,没有一个认为他们要在这里待一辈子的。眷村中的这些人不得不在此地安家,但他们却时时记得,自己有个家在大陆。
现在海峡两岸已经越来越深地认识彼此,我想《宝岛一村》会让大陆的朋友对这群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宝岛一村》 感动台湾三代观众
《宝岛一村》自2008年在台湾首演后,已经在台湾公演了三轮,每场演出都是爆满。赖声川的夫人、该剧的制作人丁乃竺说这样的情形让他们感到非常意外。
丁乃竺介绍说,在赖声川决定做《宝岛一村》时,她还担心这个戏的票房,因为在台湾的演出市场上,一部戏至少要卖出88%的票才能回收成本,而《宝岛一村》里有20多个演员,这无疑让演出成本大大增加了。然而,让他们夫妇二人感到惊讶的是,该剧第一轮演出时,很多已是暮年的眷村第一代人纷至沓来。到二轮演出时,眷村的第二代人会带着一家三口前来看戏,而到第三轮演出时,对眷村生活并不那么熟悉的眷村第三代人也自己主动来看戏了。
每天演出时,老人在哭,年轻人也在哭。赖声川的一个朋友告诉他说,在某天的演出中,朋友身后的一个年轻人一直在哭,问他原因,是因为《宝岛一村》里的山东话让他想起了已经过世的爷爷,想起了那久违的山东话。祖上是山东人的林青霞听到山东话也开始掉泪。
虽然《宝岛一村》反响如此好,但赖声川的心中却仍有遗憾:“在我们准备的两年里,有很多眷村的老人走掉了,这让我更觉得做这件事的迫切性。如今我们聊以自慰的是,我们终于把这段历史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