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话剧也要贺岁而创立的“麻花”品牌,今年已经是第七年,票房依然红火,并首次一下推出了三部大戏。其中,音乐剧《白日梦》13场票房100万,《江湖学院》北京天津两地演出30场票房超过300万元,《索马里海盗》首轮10场演出票房已接近200万,第二轮演出目前已经开始售票,总票房达到300万。“麻花”大戏能在日益激烈的贺岁舞台剧中稳坐第一把交椅,除了多年积攒下来的口碑和人气,记者也替拆解“麻花”招数,看看它到底为何“花”香满地。
“麻星”很业余
2003年,一部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作品《想吃麻花现给你拧》悄然出现在北京,第一对“麻星”是何炅、谢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第二部《情流感》中的麻星改成林依轮、刘孜,第三部周晓鸥、李莉,到后来满江、彭坦、柳岩、后舍男生,去年《甜咸配》中的瞿颖、谢楠、钟玲,每年“开心麻花”依旧邀请各路明星登上自己的舞台。
总结这些演员可以看出,“麻花”舞台上从来都不是专业的话剧演员,其中最开始就是以瞎闹搞笑来吸引观众眼球,以新奇的表演方式一炮而红。但这种方式很容易被复制模仿,当越来越多的戏开始学“麻花”的时候,“麻花”的演员已经开始自成一路,总结出搞笑的套路,所以到今年,“麻花”的舞台已经不需要二流三流的明星来增加宣传噱头了。
“花”样多变幻
熟悉“麻花”的戏迷会发现,“麻花”品牌从一开始的“爆笑剧”开始创立,到今天已经不单是以单纯的搞笑来吸引观众了。形式和内容都变得越来越丰富,就好像是一个以特色起家的饭馆,随着食客的增多,口味变得越来越杂,这样也就更能适应多数人的口味,吸引不同的观众群。
“麻花”从《倒霉阿翔》第一部悬疑喜剧大获成功,到后来的《两个人的法式晚餐》两部“微笑”喜剧,剧情虽然让人发笑,但是不是狂笑爆笑,而是因为剧情的温馨而会心一笑。今年的《白日梦》则是“麻花”首部音乐剧,和很多打着音乐剧旗号的戏比起来,该剧制作精良,剧情也颇多喜剧元素,因此在北大演出时获得不少青年观众知音。
“麻花”四处散
从11月19日,“开心麻花”在解放军歌剧院推出《江湖学院》,拉开《开心麻花2010·贺岁大业》演出季的序幕,“开心麻花”又连续推出《白日梦》以及《索马里海盗》,日前《贺岁大业》上演过半,《江湖学院》开始计划着去天津的演出,而《白日梦》也开始准备再一次的全国巡演。“开心麻花”今年三戏连台,开创了北京贺岁演出季的概念,现在《贺岁大业》上演一半,演出季将由《索马里海盗》唱主角。在占领了北京贺岁市场之后,“麻花”从北京主战场开辟了分战场,这样“麻花”将在全国遍地开花。晨报记者 和璐璐
■观众反映
“麻花”众口难调
号称全京城有三分之一的白领都看过的“麻花”虽然越来越火爆,一直以来却也背负着“重商业轻艺术”、“浮躁”的批评声。尽管掌声和耳光声同在,“麻花”倒是越“拧”越红火。
正方 麻花没吃到,光乐了
一位观众在看完《江湖学院以后》大呼过瘾:“麻花我没吃到,光顾着乐了,演员把各种方言糅在一起,一会儿剽悍的东北话,一会儿柔弱的嗲音,全场都笑翻了。整部戏的笑点实在太多,观众几乎没有停止过笑声,创作人员太有才了,推荐大家看。”
也有观众对“麻花”的现场小礼品和低票价十分喜欢:“进场就有饮料拿,暖场的时候做游戏还有奖品。我也喜欢‘麻花’的套票,加50块就能再买一张,拉帮结伙的或者谈情说爱的,一网打尽。”
拍情景喜剧出身的导演英达在看完两部“麻花”以后,也开始心里痒痒地跟主办方表示:“‘麻花’不错,是专给观众排的戏。有空我也排个话剧,跟你们打擂。”
反方 就会“恶搞”,没内涵
“麻花”虽好,但是有观众也在笑声之后突然发现,对“麻花”只能“一笑了之”。一位网友说:“只能说是去看看笑话,肤浅、小儿科,笑过之后没有回味的余地。光注重‘笑果’了,有时候故事情节都不完整,太粗糙。这样在一片恶搞的声浪中博观众一笑,不是长久之计!”也有观众对于“麻花”老爱找“业余选手”上舞台颇有微词:“尽爱请些歌星、主持人之类的明星博眼球,演起来一点儿不专业,灯光舞美也不够讲究。”实习生 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