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枪》海报 |
张艺谋 早报资料图 |
加诸《三枪》的批判,与加诸张艺谋身上的光环是成正比的。他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是曾获奖无数的华人电影骄傲,而在2008年之后,他还多了一重身份:奥运会总导演。甚至于关于张艺谋要做电影局局长的“传言”也不胫而走,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提及。关于这个话题,张艺谋大笑着推说:“这不是对我的期待,这是害我!你说想当局长,人家还不收拾你?这都是别人在起哄……”
经验告诉我,
拍电影野心不能大
“我不赞成大家把我固定地看,给我封很多封号,尤其在奥运会后……”据张艺谋自己说,在奥运开幕式顺利结束后,他与别人拥抱也好、微笑也罢,都是“假”的。“当时只有一个感觉:沮丧。我担心转播不好,担心大家骂……第二天看评论都根本不相信大家的赞誉。”张艺谋说,这些有些拧巴的想法都缘于自己“根本没打算当个民族英雄,没打算享受英雄的成就感”。
“奥运会的成功,是中国人民的成功。我根本不能戴着这个光环,我只是那海报上的宣传口号。”也许是一种心理暗示,也许是一种排压的方式,总之,张艺谋说,他在人前开着玩笑:“它(开幕式)只能成不能败,否则我就只能流亡海外,还得找个没中国人的地方。”回来面对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面对那么多需要改正的要求,他就干脆要求自己放下一切包袱:“我就把它想成是一个最大的广场文艺表演。你必须实打实想,一定要有艺术规律,一定要有自己有的东西。做这样一个导演。千万别敢想那么多,否则演什么你都不知道了!”
“有这样一个经验,我到电影上,还怎么敢说想太大了呢?”这是回到熟悉的电影路上的张艺谋最初的念头。再一点,自言通过奥运会开闭幕式“开阔了眼界,尝试了与国际团队长时间合作,尝试了与不同艺术种类合作,锻炼了自信心、融会能力以及承受力”的张艺谋,越发体会到,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承载不了太大的野心。“电影是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代表。它不是博物馆文化,不是哲学思想的承载者,它甚至没有一幅画留下的思考价值大。全世界最伟大的导演,电影产生的话题,半年一年就过去了。后面还有那么多电影呢。不要把电影艺术脱离本质再要求那么大那么多,很困难。电影这个类型,和目前这个形式,它做不了。就算是全国电影导演停了,大家坐在一起开会,一起讨论说拍一部部史诗,都做不到承载那么多。我能想明白这个事情:一部90分钟的电影,你还要搁多少文化东西进去?我搁不进去,这违反电影本质。我也想搁很多文化进去,做思想家,让大家津津乐道,但做不了……”
别拿我当旗手,
要占领全部山头
“我知道很多人对我寄予无限的期望,拿我当一个旗手,带领着冲向全世界,占领各个山头,我担不起……”对张艺谋的期望,一方面来自他带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荣誉感,还有就是他在2002年炮制的《英雄》,打开了内地电影的大片时代,更盘活了内地的电影市场。自《英雄》之后,内地电影迎来了票房年年创新高的喜人局面。而坊间一直有个传说,张艺谋当年拍《英雄》是因为看了《泰坦尼克号》,觉得中国人需要拍如此有人看的大片。但在昨日的采访中,这个说法被张艺谋肯定为“又一个传说”。
“我长期都是武侠迷,只是大家不知道。主要因为第五代成长得是挺有思想的一代,我被归入了思想的一代。”带点自嘲的笑意,张艺谋继续介绍说,自己一直都喜欢娱乐片,也长期都在酝酿拍武侠电影。
《英雄》筹备得差不多的时候,刚好是《卧虎藏龙》全球最火的时候,张艺谋还曾犹豫过要不要拍,“那时候拍,人家一定说你跟风,根本不管你怎么解释。我觉得那挺没劲的。但又想,都准备了好几年了,不拍太对不起自己了,而且我这个人也不怕别人说……”出乎意料的是,当张艺谋要拍《卧虎藏龙》那样的古装武侠片的消息传出,第一反应不是“跟风”,而是世界范围的片商都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已顺利帮张艺谋“卖萝卜”很多年的张伟平,这时“直觉”地嗅到了商机。他问张艺谋:想要李连杰(在线看影视作品)吗?想要张曼玉和梁朝伟吗?“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啊?可以吗?他们很贵啊……”跟所有想拍大片的导演一样,张艺谋希望“过瘾”一把,于是,一部原本挺“正常”规格的《英雄》被“弄大”了。而这个“偶然”后来变成了中国大片时代的里程碑。
“不是说到了转型期,不是说看了《泰坦尼克号》,也不是突然感觉任重道远、中国产业要发展,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就是,可以弄大了。没想到把中国电影做了个弹性的发展。让所有人突然意识到,原来空间很大。这个偶然成了个转折点。”
张艺谋很希望《三枪》能够继续像《英雄》成为另一个“偶然”。而他觉得两部片子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让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越来越多的人投资电影,到这个市场上来做。我们都预言:未来十年,只讲市场,不讲人文,不讲思想,中国电影一定是个比较好的时间段。《英雄》公映时,全国银幕数不过一千块,到《三枪》上映,已经有五千块。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三天增加两块’的速度增长。十年后,我们的硬件一定可以达到一万甚至两万块银幕。如果我们的电影没人看,那银幕空间就只能留给好莱坞电影。”
不必用第五代遗传基因
看他们今天的发展
今年,第五代的另两位领军人物何平与田壮壮,分别奉献新作《麦田》与《狼灾记》,市场反响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如今张艺谋的《三枪》尽管票房走高,但争议不止。似乎“第五代”,这个曾经中国电影最高层级的代表,正在陷入一个怪圈。
“第五代,到今天其实只是一个名词了。它的含义已经多元化了,它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张艺谋说,“第五代”其实是时代造就的,是他们投对行的结果。“1977、1978年,最风云的人物应该是美院、文学系的那些人,而不是电影学院的这批学生。在当时来看,我们不是精英。但后来,电影出来一大块,坦率说,因为这个形式有最大话语权。”
“由于我们成长在这个氛围中,我们受到同辈艺术家探索的影响,受到时代思考的影响,受到很多东西的启发、借鉴,我们有了连续十年作品的累积,国际社会的肯定,国内的肯定。有一个时代搁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做了一个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很幸运,这个第五代的概念搁在这里。”
但到了今天,还在坚持用当年的观点角度看第五代,张艺谋觉得不必要。他认为:“用这个概念倒回头看这个人的一辈子,那是不行的。不必用第五代的遗传基因,来看今天他们的发展。这个时代发展太快,第五代很多导演,他们都成了有名的电视剧导演,他们堕落了吗?我觉得没有。他们做得有声有色,可能坚持干电影,还不至于出得来。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以前一个单位就把你拍死在这儿,可现在,连户口都要取消了。以前我们受的教育是谦虚使人进步,现在是芙蓉姐姐自我表现都能被接受。价值都动摇了,这就是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