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虎年的日益临近,关于春晚话题的报道也多了起来。有人把春晚比喻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种说法恐怕有点过分,果真如此,那么,媒体也不会穷追不舍,连篇累牍。无论是养病的赵本山(空间),还是当红的小沈阳(空间)和刘谦,都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上海的周立波更是“牛劲”十足,面对“王宝钏”抛来的“绣球”,就是不接,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还记得,为了争取上春晚,2005年,上海排了滑稽小品《一串钥匙》,虽然入围,最终还是“由于语言障碍致使现场观众的掌声次数不够而被淘汰”。当年,我还就此现象写了一篇评论《落选“春晚”与“罐装笑声”》,文中分析落选原因有这么一段话:“现在,许多滑稽演员荧屏出镜率很高,又用了‘罐装’笑声,缺少在剧场演出那样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就会搭不准观众‘笑’的神经。”《一串钥匙》落选春晚有方言造成的审美隔阂,也有滑稽艺术脱离剧场演出而产生的审美误置。
日前,周立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你们肯定不会看到我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我做好了为上海人民负责的准备,但我没做好为全国人民负责的准备。”看过周立波演出的人都知道,周立波也是实话实说。周立波的表演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很多“包袱”就是基于上海语言的特色设计的。
毕竟春晚具有强大的覆盖率,通过春晚的精彩亮相后,再回到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央视春晚上的亮相就成了一块活招牌,小沈阳和刘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此,我更敬佩周立波作出不上春晚的决定。
据最新报道,虎年央视春晚的一个重点元素是世博会。总导演金越表示,他此次转道上海,即是要去跟相关部门洽谈。上央视春晚,周立波没有准备好,我们能够理解;春晚宣传世博,上海准备好了吗?我们心存期盼。央视春晚的“世博元素”如果没有上海节目的融入,或许也是遗憾,这是从周立波不上春晚想到的另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