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为第七届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开幕式演出,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原创歌剧《西施》的上演引起了业内外的关注,在近年来人们对中国歌剧创作出现困惑时,《西施》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用西洋古典歌剧的形式演绎中国古代历史传说的创作尝试,上周末首演后,引起了各方的议论。
乐评人刘小龙认为:“《西施》的音乐很‘西化’,但民族五声调式和民族乐器的使用,又让它很‘中国’。对于很多并不习惯听西洋歌剧的观众而言,这样的音乐听上去会很舒服。尤其自《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的唱段《绸缪》的三次出现,可以说恰到好处,很有意境。同时,剧中的咏叹调朗朗上口。”观众刘明认为:“歌剧《西施》无关爱情,讲述的是一种大情感,是一位弱女子与她祖国的故事。没有把故事停留在简单的爱情层面,也正是编剧的高明之处。”观众李志刚认为:“《西施》的舞台设计沿袭了国家大剧院出品的精美风格。既有唯美、简约的越国山水,又有繁复、奢华的吴国宫廷。纱幕的使用是全剧舞美创意的一大特色。”
对于中国民族的故事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演绎,这也在《西施》首演后引起了一些议论。一位业内专家认为:“西洋古典歌剧有它的地域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而中国的古代故事和语言文化是否适合用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等形式演绎,这还是《西施》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西施》的作者虽然力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但确实在对中国语言习惯与西洋音乐结合方面有待解决,而音乐中过多似曾相识的旋律是否真的能有较长的生命力,这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另外,究竟怎样才能让西洋歌剧形式与中国故事真正完美结合,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不管怎样,《西施》是一种尝试。”
■摄影/王小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