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奶奶说红灯,言语不多道理深”,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跟着哼上两句。40多年前,在全国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的年代,京剧《红灯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如今,对于40岁以上的人来说,只要一提起京剧《红灯记》中的主要人物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红灯记》中那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旋律、高亢激昂的唱段马上就会从脑海中浮现。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当年的“小铁梅”已经升格成李奶奶了,然而几代人唱响的《红灯记》依然独具魅力,是戏迷心目中的经典。本月17日,京剧现代戏《红灯记》将登陆易俗大剧院,而本次挑大梁的国家京剧院的一流艺术家,相信一定可以唤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
故事取材于电影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40多年过去了,然而,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们忘记,每当电视演起《红灯记》片段,家住西郊的王阿姨都感到很兴奋:“听听,那旋律多好听,那词写的,真是百听不厌。”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故事发生地在虎林铁路上的“辉崔”小站。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在全国上映,不久,该剧便由上海沪剧团改编为沪剧。
1963年3月,由中国京剧院导演阿甲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林默涵支持下,将其改编成为京剧。剧中讲述了抗战时期,围绕着革命机密“密电码”,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三代人演绎出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温馨的缕缕亲情。为充分调动演员创作的主观能动性,阿甲专门给剧组定了一条规矩:每个主要演员都必须自己创作,要仔细揣摩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力求形似、神似。而大家为了演好这出戏,也都废寝忘食,竭尽全力。实际上,除了出色的编导和高超的演技外,《红灯记》以布景为主配,以灯饰的舞美效果堪称一流。
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1965年,京剧《红灯记》开始在全国公演,所到之处,观众对这出戏反应之强烈大大出乎剧组的预料。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时,不仅场内观众爆满,场外也是人头攒动。在深圳演出时,许多香港居民也纷纷跑过罗浮桥一睹为快。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连演42场,观众达11万5千人次,打破了该剧场建立以来单个剧目上演最高记录。
一时间,“我家的表叔数不尽,没有大事不登门”、“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等唱词唱腔响遍大街小巷。与此同时,文艺评论界也掀起了一股《红灯记》热。据当时统计资料显示:从1964年初到1965年6月,发表评论文章达200余篇。京剧《红灯记》的成功也催生了各地京剧团体的《红灯记》热,各地京剧团体也开始排演《红灯记》,并且同样受欢迎,就连群众中也自发地排演起了这部京剧现代戏。1968年,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被列入第一批投入电影拍摄的样板戏,从1969年至1972年,《红灯记》三上银幕,其中尤以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同名彩色舞台艺术片影响最大。而随着电影的上演,《红灯记》也从城市来到农村,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文革”时期全国亿万观众一道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唤起我们曾经的激情
40多年过去了,《红灯记》已成为现代京剧的经典之作。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福珍、张岚等艺术家都曾经参与过《红灯记》的创作并为这部作品的完善作出过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期,《红灯记》由中国京剧院三团的前身——中国京剧院青年团率先复排,依然受到热烈欢迎,观众的热情甚至不亚于60年代。
本月17日,现代京剧《红灯记》将在易俗大剧院上演,演员阵容也颇为强大,扮演李铁梅的陈淑芳是“梅花奖”得主,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入室弟子;扮演李玉和的李文林师从王世续、李世林、朱秉谦等名家,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为师,他嗓音高亢洪亮,扮相端庄大方,表演细腻富有激情;“李奶奶”谭小令则是谭鑫培大师的第六代孙女。此外还有陈真治、吕昆山等优秀京剧演员,如此强大的阵容,如此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京剧《红灯记》一定可以唤起我们曾经的激情。(张静)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