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华诞,中国电影捧出华彩之作。国庆8天长假,《建国大业》、《风声》等为数众多的献礼片在各地热映。占全国票房约1/10的上影联和院线统计分析,《建国大业》正在向3.5亿元票房冲刺,在覆盖40多座城市的联和院线,每天票房以100万元增长,并有望在整个10月持续引领风骚。
作为《建国大业》的联合出品人、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任仲伦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他表示,从《建国大业》走红,可以透视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各种路径和模式。
曾长期担任影评家的任仲伦认为,《建国大业》将主流大片的气质与商业运作的技巧相融合,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无疑将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任仲伦说,“弘扬主流价值、实现商业价值、鼓励艺术价值”这三者的辩证统一,是构成中国电影百花齐放、产业繁荣的标志。
他认为,就上影集团而言,与中影等联合出品的《建国大业》是继出品了《东京审判》、《集结号》后,再一次获得的巨大市场成功,也再一次证明了主流大片的核心价值与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得到充分融合。“虽然不是每部国产电影都能实现这种融合,但《建国大业》无疑是又一次难得的尝试。它标示着中国主流影片发展的新方向。”
在《建国大业》热映的同档期,由上影集团出品的《可爱的中国》、《高考1977》、《风声》,动画片《马兰花》,与《天安门》、《惊天动地》、《沂蒙六姐妹》等国家重点影片也极大地丰富了国庆电影市场。在最新的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获奖提名等名单中,也显现中国各大影业机构在主流题材、艺术题材及商业片领域各有突破。对此,任仲伦分析,用了“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目前中国电影业的现状。
任仲伦说,中国电影6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回首往事,在变革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其中大众欣赏需求的变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说,事实证明,电影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个体,它具有商业的本性,也有思想和艺术价值。而归根结底它应该统一在综合的社会价值上。“在电影产业的背景下,电影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应该通过它的市场经营来实现。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的价值实现。作为出品人,你所经营的一切,最后都有待观众去检验去接受。”曾经获得国家优秀出品人荣誉的任仲伦这样感悟。
在《建国大业》中,观众不仅忙着数“星星”,也看到了创作者借电影语汇对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历史人物进行了“非脸谱化”的重塑,在视听效果和表现手法上也实现了主流影片的新探索。
据任仲伦分析,在《建国大业》之前,观众已经看到《集结号》融合了主流价值、艺术性和批判精神,也从《画皮》这样的商业影片中,体会到更多的人性和情感诉求,这都是可贵的尝试。今年以来,上影集团出品的《高考1977》,又试图唤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情感,以“草根”人群的变化来折射大时代的变迁;另一部《可爱的中国》则直接瞄准了信仰的主题。中国电影在保持各自类型的追求中,注重各种思想与艺术元素的融合,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
任仲伦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在探索商业模式和影像技术领域日臻成熟,仅靠“炫技”等形式美感来吸引观众,已显得苍白无力。“更多的电影创作者将意识到,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依然是探索艺术的真谛,也就是追求直抵人心的真善美。”
任仲伦说,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影业集团,上影试图探索主流、商业及艺术价值“三足鼎立”的创作发展模式,不偏废任何一种价值,也非常支持融合三者的影片。他还预期,中国电影产业正向更健康、更全面的方面迈进。“单一追求商业价值的目标,或将会被逐步修正,百花齐放,始终是中国电影成熟与发展的标志。这将使电影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