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厢》 |
8月19日至22日,凝结上海越剧院五代越剧人心血的“新版”越剧《红楼梦》,将首次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
1962年,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曾风靡大江南北,被称为“中国舞台上演《红楼梦》的一个里程碑”。而创作于1999年的“新版”越剧《红楼梦》不是简单的复排,而是以现代审美观点进行加工修改,在剧本、编导演、舞美、音乐等方面进行了的可贵探索,使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光彩。届时,不仅越剧“粉丝”能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越剧唱腔,普通观众也将能够从中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从而领略这出美轮美奂、感人肺腑的越剧经典——
“改动”两场戏:提升曹雪芹原著美学精神
在剧情方面,新版”越剧《红楼梦》对原版作了修改。
这一首尾呼应的改动,强化了该剧的大悲剧感,使观众在剧烈的情感冲击下,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相连,感同身受、同悲同喜。文本上的突破,更是对曹雪芹原著精神的深层把握与美学提升。
舞台极尽“豪华”:凸显贾府兴衰变迁
“新版”越剧《红楼梦》的舞台精致大气,堪称“豪华”。上海越剧院集合目前国内最优秀的舞美设计团队,在尊重原作和越剧演出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使其舞美、服饰有所创新,既不失古典神韵,又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期待。
一对富有质感的石狮子与气派非凡的朱漆大门,大门一开,华美绝伦的大观园就呈现在观众眼前;随之,“元妃省亲”的豪华排场令人目不暇接:大观园的佳境一一展示、众姐妹人物造型的争妍斗艳;壮观的场面,凸现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显赫声势;当黛玉凄婉葬花时,凋谢飘零的花瓣满台飞舞,犹如下了一场“花瓣雨”,葬花的黛玉反被花葬。最后一场“太虚幻境”,离家出走的宝玉回首往事,黛玉的形象在舞台深处升起,原版中“黛玉进府”宝黛初逢时的对唱,梦幻般地在此重现,两人遥遥相望,营造出“红楼一梦”的意境。
现代交响乐与古典民乐相结合:更有“震撼力”
“新版”越剧《红楼梦》对原版7段伴唱采用了三段,新写了5段。由于文本不同,音乐和唱腔进行了新的创作:“新版”在主旋律和配乐上作了全新的处理,即使保留的主要唱段及伴唱也重新处理了配器。
该剧一改传统越剧单一的伴奏方式,通过现代交响乐与民乐相结合,将宝黛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更加深刻,全剧也更具可听性。而且在“读西厢”、“葬花”、“泄密”、“哭灵”等场次中进一步发挥,发展了伴唱的特有功能,掺入和声、哼鸣,更富有感染力。音乐上的再创作加强了人物刻画、推动了剧情发展、提高了审美价值。
钱惠丽、单仰萍担纲主演:“老角色”注入“新意思”
“新版”越剧《红楼梦》,由徐(玉兰)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钱惠丽和王(文娟)派花旦、国家一级演员单仰萍担纲主演,两人曾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献艺,成为了“首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原版中国戏曲(外电语)”的中国人。两人都是“梅花奖”获得者,在表演上完全继承了徐、王的神韵。
如果说徐玉兰扮演的宝玉演情真意切、收放自如,钱惠丽则更显潇洒俊逸、执着率真;她着重在细微之处显露自身的特质,给观众看熟了的老角色注入“新意思”;她那能跨越14度之宽广音域的嗓音,高扬处如决堤之水一泻千里,低回处似涓涓细流曲折萦绕,唱起“宝玉哭灵”来,直叫人不能自已。单仰萍扮演的林黛玉,气韵清雅不凡;她刻画人物细腻感人,生动地揭示了黛玉孤寂高洁的内心世界。“葬花”一段,她荷花锄、移莲步款款而来,水袖轻轻抖动柔如风,双眉一颦一蹙,无不牵动人心。
反响好:观众不敢乱眨眼睛,生怕错过精彩瞬间
1999年底,“新版”越剧《红楼梦》在北京演出后,《北京晨报》评论说:“唱腔好、演员好、舞台美、红楼新梦感觉不错”、“京城观众对华丽舞台、大制作感到新鲜,演员的服装也很精致,最后‘金玉良缘’和‘宝玉哭灵’,有的观众是含着眼泪看完的!”
许多老观众感叹:40多年前领略过徐玉兰、王文娟的风采,这次再看“新版”越剧《红楼梦》,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不仅舞台美、道具美、服装美、音乐美,而且唱腔也美,真是美不胜收!
一位老太太笑称:“过去看《红楼梦》,基本上不是在‘看’,而是在‘听’。现在完全不同了,自己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处处感到新奇、时时都在开眼,甚至连眼睛都不敢随便乱眨,生怕错过美妙精彩的一瞬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