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女”曾轶可在PK环节被大众评委投票出局 |
本周五,“快乐女声”10进7比赛中最有争议的“快女”曾轶可在PK环节被大众评委投票出局。自“快女”比赛后半程开始与曾轶可一起备受关注,甚至遭到不少“恶评”的评委高晓松继续“力挺”曾轶可:“下周我们开工做你唱片,我做你的制作人。有这样好的音乐,我挺你到底。”接受采访,高晓松态度明确,很多嗓子非常好的人其实根本就做不了歌手。在他看来,练嗓子、练吉他其实都不难,但能不能有创作能力却不是光练就能练出来的。曾轶可的优势就在于,代表了年青一代看问题的角度,他说——一档娱乐节目告一段落,随之而起的话题一般也会烟消云散。这种消散有两方面,一是人物话题热度的消失,一是话题本身被大众“消化”。
比如2004年“超女”张含韵因“过分港台腔”而引发争议。但比赛过后,张含韵至今已很少露面,因为她被“娱乐港台化”这个近年来流行文化的大背景所淹没。2005年“超女”李宇春因“过于中性化”而引发争议,但现在“公益”、“敬业”、“人气”等已经代替了“中性”成为她的新标签,因为“中性”本身已成为一个越来越被接受的审美角度。2006年“超女”中话题最多的是厉娜,但围绕她的话题更多是关于个人的传闻,没有与更广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在比赛结束后,厉娜的发展日益趋弱——而由曾轶可引发的2009年“快女”“绵羊走音王该不该唱歌”的争议,似乎会随着曾轶可今后的发展至少持续一段时间。它的背景是:香港乐坛已经没落、内地流行乐坛如无突破已难再续、台湾音乐在横扫大陆数年后也开始缺乏新意——整个华语乐坛其实都在努力寻找一个新方向或新的听觉体验。目前为止,香港推出的“新声”是方大同,台湾推出的“新声”是“快乐走音小伙子”卢广仲,内地乐坛当前的热点一个是“重新结合民乐、民俗的摇滚乐”,另一个就是“绵羊音新体验”曾轶可。
曾轶可不被评委——台湾音乐人包小柏看好,他放狠话,“她留我走”。但曾轶可却受到了另一位评委高晓松力挺,前晚她被淘汰,高晓松的话更狠“下周我们开工做你唱片,我做你的制作人。”这一贬一褒背后,或许反映了华语流行音乐已走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链接
怪嗓子引领新时代
1.罗大佑(1954年生):进入歌坛为电影《闪亮的日子》创作音乐时是22岁。1982年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时28岁,并以“破锣嗓子”和震撼人心的歌词成为歌坛领袖。
2.李宗盛(1958年生):1982年进入唱片界时是24岁,以“口白式”唱腔打开了华语情歌的新时代。
3.陈绮贞(1975年生):1996年出道时,大多数听众都不喜欢陈绮贞的呢喃细语。十年坚持,2005年她30岁时才终于让艾回唱片为她发行专辑《华丽的冒险》,并就此改变听众习惯,引发“小众独立音乐潮”。
4.周杰伦(1979年生):2000年推出《JAY》时21岁,2001年22岁的周杰伦继续推出《范特西》专辑,并以“听不清楚唱什么”、“嘴里含着热茄子”式的周氏唱腔走红歌坛。
专访高晓松
为何力挺曾轶可?
记者:虽然观众中分“挺曾”、“倒曾”两派很正常,但您作为评委在那个舞台上对曾轶可的表扬似乎有些“过”,特别是选秀评委一向是以“毒舌”闻名的。您因此还引发了很多恶评,比如“收钱”说等等。
高晓松:我之前说过,黑幕啊、收了她富豪爸爸的钱啊都是扯淡。有钱家孩子谁拿她那样一把破琴啊?我在彩排的时候就跟曾轶可说,你这破琴弹前三根弦的时候特别难听。
湖南卫视方面确实和我们评委有过商量,主要是咨询“快女”中谁比较容易做专辑。我推荐曾轶可是因为觉得有作品的选手是比较好做的。曾轶可有自己的作品,也有自己的路线,有识别性,有自己的逻辑贯穿始终,也就是说她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天娱方面我们也会考虑,它现在作为一个艺人公司,已经有那些歌手了,还缺什么样的歌手?所以我们评委角度的选择其实是一个艺人的开始,而不是观众眼中一个比赛的结束。
记者:您之前炮轰乐坛、炮轰颁奖礼都挺“嚣张”的,怎么当了“快女”评委就温柔了?
高晓松:炮轰或批评要适时,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再说我不认为因为不喜欢一个女孩唱歌走调就辱骂她是一件光彩的事。我可以批评颁奖礼,你可以炮轰电视台,但别这么对一个个体的女孩。我也对曾轶可说,不要被批评压坏了,不要认为人是坏的,如果有人批评你,你就想自己的原因,不能怪别人。我很高兴她后来说我不恨谁谁谁。包括10强第一场的时候,王志心被淘汰时说感谢包老师。很多人都说她怎么这么不懂事。但我觉得这样挺好,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很简单,谁对我好,我就谢谢谁。
记者:但对“倒曾派”观众来说问题很明显和简单,一个歌手发着绵羊音并且还走音是不能被接受的底线。
高晓松:客观的观众应该清楚,“快女”是选秀比赛,不是“选嗓子比赛”。而且,参加“快女”前的曾轶可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但她的作品已能达到8分,今后如果唱功能再练到5分,就会成为很好的歌手。练嗓子、练吉他其实都不难,但能不能有创作能力却不是光练就能练出来的。
对曾轶可的态度
体现了华语乐坛的分化?
记者:通过对曾轶可的态度,很明显地看出港台音乐人否定,内地音乐人支持。这是否能说明港台乐坛与内地的分化?
高晓松:我觉得这些争议不能等同于港台和内地两种音乐价值观的对立。港台有做主流的、做商业的人,但是也有罗大佑、李宗盛这类偏文艺的;大陆也不乏坚持做商业的。有些音乐人比较追求个性化、艺术化,有些音乐人比较习惯把音乐当商品。这些都没什么。之所以有争议也是节目需要吧,你办一个节目也需要争论,不会只找全是一样的人吧?其实不管是国际公司、港台公司还是内地公司,正是因为每家的理想不同、要求不同,才会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音乐,来满足不同的人的需要。只不过通过电视节目这个形式,一些争议被夸大了。
记者:港台歌坛这几年其实也缺乏像样的新人,也是选秀艺人涌现很多。你怎么看歌坛这种现象?
高晓松:想通过选秀选出王菲、莫文蔚这样的音乐人恐怕不太容易。大多数选秀歌手都带着“没个性”、“同质化包装”之类的标签。当年王菲被包装时,只能以“王靖雯”示人,当她把“王靖雯”摆脱了,她才能成为天后王菲。不论谁,只要有足够的真诚把内心唱出来就会有机会。
很多不懂的人说识别艺人靠嗓子,其实是不对的。我认为心灵的敏感度才是识别艺人的第一要素。敏感度分两种,对生活的敏感和对音乐敏感。对生活敏感但对音乐不敏感的人,可以当诗人;对音乐敏感却对生活不敏感的人肯定也无法感动别人,只有这两种敏感度都好的人才能出来。当然不排除现在歌坛上两种都不好的人也红了。
怎么打造曾轶可?
记者:在本周末的比赛中,你当着观众告诉曾轶可下周就为她当制作人、做专辑。曾轶可成热点人物不成问题,但“绵羊音”到底怎么做歌手大家还是挺关心的。
高晓松:有自己的主见是歌手最起码的素质。刚才说了,曾轶可已经有自己风格了,差的只是一些形式上的改进和修饰。我遇见过不少歌手,一问他想做什么样的唱片时,都说不知道。那总不能让你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唱我四十岁男人的感受吧?所以很多嗓子非常好的人其实根本就做不了歌手。
曾轶可的优势就在于,曾轶可就代表了年青一代看问题的角度,是他们这代人的“眼睛”,而且是我们这些老同志不能代替的。比如我们觉得流星很美好,但她不觉得,她觉得流星是多余的,不多余干吗陨落啊?就这么简单的逻辑,但从前就没人这样写。曾轶可的歌词和一部分旋律的动机都非常非常好,让人不仅是感动。我觉得感动分两种,一种是被淹没了的感动,就是铺天盖地的就来了,像是拿锤子砸你;另一种是拿针扎你,不仅是感动,更是惊醒。曾轶可就是后一种。你听的时候突然就觉得,咦?其实我曾经也这么想过,但没想清楚,被她提醒了。
记者:曾轶可出专辑会被广大听众,特别是“倒曾派”认可吗?
高晓松:很多人觉得干歌手这行就应该让更多的人喜欢。其实往往不是。歌手最应该干的是把歌唱给喜欢你的人听,让喜欢你的人不失望。因为没有一个艺人可以让所有人都喜欢他。很多艺人都是本来拥有一部分歌迷,但为了讨好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做了一些很烂的唱片,反而让喜欢他的人失望了。我看网上统计说有18%的人喜欢她,我觉得就够了。唱片行业的梦想,其实是不同的艺人能用不同的音乐,去抚慰全世界每个人的心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