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被斩首,但后来没用这结局 |
如果最终版是刘烨被斩首的话,给观众的第一感觉,肯定是俗套,陈旧。纵向对比,远点的,首先容易沦为男版《刘胡兰》,铡刀之下英勇就义,去留肝胆两昆仑,相较于上世纪的无数“抗日电影”并无新鲜之感,观众不会因为今次上断头台的是身高一八三的帅哥而投以亲睐;近一点的,同为黑白影像下的中日战争反思的《鬼子来了》,白楞楞脖子上的蚂蚁,头颅滚地三周的荒诞,黑白变彩色的天才处理让斩首的表现推到极致,难以超越。从另一角度说,作为抵抗英雄的陆剑雄若死于斩首,无疑是为突显日本侵略者对抵抗者的疯狂报复,正所谓“斩首示众”,自古以来是打击对手,瓦解士气的典型手段。按理说行得通,可问题是片中的南京城此刻已尸横遍野,斩首示众还有意义么?示给谁看?众又何在?显然,看到的只是座下观众。所以,这个处理最终的效果,只能是让观众更为义愤,在集体屠杀之余,给观众多一个情感刺激,为煽情添砖加瓦。至于,导演原计划让刘烨跪着被砍下头颅,则是为了通过英雄的不堪处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那份国破家亡的国族屈辱。但反问一下,大家觉得这样处理的电影,大家是不是从前看过太多?最近的就是《叶问》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