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康洪雷的新作《我的团长我的团》(简称《团长》)正引发一场收视大战。很多追看该剧的观众却觉得《团长》有点“怪”,各种争议也随之而起——
第1怪:人物很“变态”
看过了几集《团长》,有的观众开始觉得受不了,因为剧中人物都不太正常,尤其是段奕宏扮演的团长龙文章,说话阴阳怪气,让人觉得过于神经质。而迷龙被网友称作成天要寻仇打架的“没头脑”,不辣对临死的战友说话时不但怪里怪气,还不停地笑……
见怪不怪:资深媒体人梁先生表示,在那样的战争中人就是那样的一种生存状态,“龙文章充满争议,不只观众对他有争议,他的手下也对他充满争议,但这就才是最真实的状态,因为在那样的局势下,就需要有这样一个人能够采取非常手段,才能领导这些人”。
第2怪:帅哥变乞丐
段奕宏、张国强、张译,《士兵突击》中这几位引得众多女性折服的真爷们,在《团长》中被折磨得没了人样。一位网友说:“我觉得看到现在都没看清段段(段奕宏)的脸,每个人都抹得黑乎乎的、像乞丐一样,如果是晚上的戏,压根分不清谁是谁。”
见怪不怪:观众刘女士表示,《士兵突击》是和平环境中的军人,《团长》是战争环境中的军人,自然不可能是英姿飒爽的,但外表的脏、丑,并不能抹杀他们作为真男人的魅力。
第3怪:术语成“公害”
有些观众说《团长》看着累,一方面该剧是以“远征军”为历史背景,这段历史大众并不熟知。另一方面就是该剧中有很多“术语”,如果一不留神错过几句台词,就很有可能看不明白了,比如“斥候”、“基数”,网上甚至还开设了“团长剧情常见问题汇总”的专帖,帮网友解释一些看不懂的地方。
见怪不怪:观众李女士说,《走西口》不也有一些土匪的术语,这些用语都是真正存在的,又不是编出来的,也不是每集都有,不影响理解剧情。
第4怪:女生换台快
《士兵突击》吸引了一批忠实女粉丝,但女性观众大都因为剧中的某个男主角而爱上了《士兵突击》,并因为《团长》是《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而继续关注《团长》,可几天收看下来,很多女性观众都忍不住换台,“看一集有大半都在打仗,实在受不了残忍又混乱的战争戏”。
见怪不怪:《团长》的主攻收视群是男性观众,因为他们才是军事题材、战争场面的忠实粉丝。总制片人吴毅接受采访时说:“《士兵》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女性。我们希望《团长》能把不太看电视的男性观众也拉到电视机前,这样的话就比较成功了。”
第5怪:方言总“串台”
孟烦了是京片子、迷龙是东北话,不辣说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话,团长龙文章则是见啥人说啥话,于是整个《团长》就是一方言大聚会,“他们脸上都画得黑漆漆的,有时候我是靠他们的方言来分辨谁是谁。”一位网友留言说。但也有细心网友指出剧中方言总是“串台”,“不辣的湖南话一点都不标准”。
见怪不怪:吴毅大方承认演员在方言方面有问题,“扮演"不辣"的演员本身是西安人,虽然他努力学了很久,但还是无法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话相提并论。但没有办法,这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可以让湖南人觉得亲切”。
第6怪:文戏有些赖
《团长》的战争场面的确令人震撼,但令许多网友接受不了的是文戏。网友木木说:“本来悲壮的历史战争题材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但战争戏和文戏就好像是两台对台戏一般,每次打完仗就开始斗嘴,不是你损我就是我挖苦你,台词设计的痕迹很重,给人一种演小品的感觉。人物看着赖,我看有点战争版《武林外传》。”
见怪不怪:业内人士黄先生表示,一开始他也觉得文戏有点“赖”、有点“痞”,可是追看到现在,反而觉得《团长》的文戏也是一大看点,“这种戏谑的对白其实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环境下人性真实的一面,他们在恐慌、迷茫和期待的压力中,靠斗嘴皮子去放松神经是可信的”。
第7怪:旁白一大串
旁白仿佛成了“康剧”的特点,《士兵突击》是许三多在说,《团长》是孟烦了在说,不过不停的旁白也遭到了观众的诟病,“这台词,这旁白,太多了,太啰嗦了,太繁琐了,太直白了!咱能不能不用时时都描述得那么彻底?咱能不能不用事事都解释得那么明白?”
见怪不怪:西北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阿利称,用旁白是导演的一种偏好,“一般旁白都是为了让叙事变得简洁,交代时空的变换,是导演的一种表达技巧,对观众来说影响不大。”
第8怪:形象“拿来”派
“妖孽的龙文章,像极了《加勒比海盗》海盗船长;孟烦了的口吻像葛优;酷哥董刀装扮像《见龙卸甲》赵子龙;场面黑咕隆咚像《魔戒》,空战场面像《珍珠港》”,网友总结了《团长》中的几个“拿来主义”。
见怪不怪:吴毅表示:“空战这个部分是我们请别人做的。模仿应该说谈不上吧,毕竟我们只有一架飞机,而不像《珍珠港》里面那么多机群。就算有雷同,至少也证明《团长》的制作赶上了好莱坞大片的水准,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责任编辑: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