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南京讲座
匿名挑衅纸条
昨天下午,被粉丝期盼已久的于丹教授应邀来宁开讲座,以“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为主题,畅谈人生感悟。不过,在她来宁之前,竟然有人在她要做报告的凤凰国际书城外墙上,贴了一张匿名小纸条,言语极尽挑衅意味。这让讲座主办方一下子绷紧了神经。原本讲座现场会安排七八个保安维持秩序,但昨天实际上却来了二十七八个安保人员,而讲座中安排的和读者互动的环节也临时取消。
匿名纸条言语挑衅 昨天上午,记者突然从某网站上发现了一个有关于丹来宁做讲座的帖子,打开帖子一看,记者不禁吓了一跳。
原来发帖人周二晚上路过凤凰国际书城时,意外发现外墙上贴了一张匿名的小纸条。纸条上的留言挑衅意味明显,甚至带有一些恐吓色彩。该发帖人于是用手机将纸条拍成照片,贴在了网上。
由于照片的光线不太好,有些字很潦草也无法辨认,记者看了半天才大概辨识出纸条上的内容,“于丹,有人说你古文不行,书中写出"庄子何其人也"这样不通的句子……报纸上说你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大家商量,在开讲前用《古文观止》和《古汉语》考考你,如果你能顺利解读,就皆大欢喜,如果你不会解读,那就请你下课走人!”纸条最后写着,“我们绝不动手,请你放心!”前段时间,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被掌掴一事闹得沸沸扬扬,现在于丹开讲前,又有匿名纸条公然挑衅,这一下子引起了主办方凤凰书城的高度重视。
主办方增援20名保安 记者看完帖子后第一时间联系了主办方的有关宣传人员。对方听到记者的转述后,一开始表示并不知情,但是非常感谢记者的提醒。在记者不断追问之下,对方终于松了口,“其实在周二的晚上,我们的安保人员就已经在书城的墙上发现了你所说的这样一张小纸条,当场就撕下来!”他坦言,自从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发生了暴力事件后,他们凤凰书城对于丹来宁的安保工作就非常重视,偏偏又发现了这样言辞激烈的小纸条,当然非常紧张。“这事也有可能是有人故意恶作剧,但我们还是一下增派了来自派出所和保安公司的20名安保人员,到现场维持秩序。一有情况,立刻采取行动,保护于丹的安全!”对于有人用贴小纸条的方式向于丹提意见,他觉得大可不必,“如果你和于丹教授有学术上的分歧,大可以公开地表达,但是贴出这样一个危言耸听的小纸条,实在是缺乏文化涵养!”
进报告厅要过两关 昨天下午的讲座,时间定为3:00,但记者提前一个小时赶到书城时,却发现这里的气氛和往常有些不太一样。书城的安保非常严。讲座安排在六楼,但在一楼的电梯口,主办方就有了第一道“护卫”。不管何人,要去讲座现场,一律凭门票,否则免谈。由于没有票,保安死活不让记者上电梯。好说歹说,记者甚至掏出证件,对方也不放行。无奈之下,记者只能联系主办方,在主办方和保安公司老总几次沟通之后,记者才过了第一道关。而上了六楼,在报告厅门口还有第二道“防线”,同样是凭票入场。进入报告厅后,记者发现厅内两侧各站了一排安保人员,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对讲机,警惕地环顾四周,神情严肃。
不过,相对于保安的如临大敌,来听讲座的人倒是很轻松,不少人还在说说笑笑。
读者互动环节突然取消 下午3:00,穿着深色的小花裙子的于丹微笑着走进报告厅,看起来她显得非常轻松,丝毫没有受到匿名小纸条的影响。按照计划,于丹在一个小时的讲座后,会和读者有半个小时的交流互动。不过,实际上昨天于丹做讲座的时间比预定的要长了二十分钟。讲完后,还没有等听讲座的人反应过来,于丹已迅速离开了报告厅。主办方有关人员这时及时地上场告知,“于丹教授今天身体不适,我们临时取消了与读者和媒体的互动环节!”这样的解释让一些听讲座的人很不满意。有个读者还准备了很多问题,“我很想请教于丹老师,可她怎么一句解释也没有就走了啊?”
记者随后询问主办方,于丹是否知道匿名小纸条的事。对方称,“我们并没有告诉她这事!”据悉,于丹在报告会结束后,立刻坐上去南通的专车,因为在那里也有一场讲座等着她。
于丹讲座玄而又玄 粉丝听得如痴如醉 虽然有小纸条挑衅的插曲,但“学术超女”于丹昨天的讲座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主题为“阅读经典,感悟成长”的讲座让数百个座位的报告厅人满为患。整场讲座中,于丹引经据典,禅宗、老庄全部上阵,讲了不少玄乎乎的人生哲理。而现场的粉丝个个都手捧笔记,听得如痴如醉。
虽然要讲讲“阅读”,但是于丹的重点落在人生哲理上。其间更是满口典故、诗词,从《庄子》《论语》到陶渊明、唐诗宋词,再到昆曲唱词,于丹都讲得投入。“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滋养,会成为生命中的一种安慰”,“要通过阅读涵养自己,涵养我们的心灵,把心灵涵养大,才能不苛责、不抱怨”,这样的大道理不断地出现。话语里有不少老庄“无为而治”、“大美无言”的意思,更引用了不少禅宗典故,追求修身养性、顿悟和净化心灵等境界。
这玄而又玄的讲演,也许一般人听不下去,但现场的粉丝却是听得投入。很多人都是一手拿着于丹的新书一手拿着笔记,听到有用之处就立刻记下,有些粉丝甚至全场都没有停笔。还有不少粉丝干脆用录音笔或者DV录下全程讲座,要拿回家好好品味。记者发现,来听讲座的读者年龄跨度也不小:最老的白发苍苍,白胡子已经蓄到胸口,小的看上去也不过刚上初中,牵着妈妈的手,听得很投入。
(责任编辑:杨昊)